5.提高专业气象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落实细化《吉林省气象局关于大力促进专业气象服务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统筹做好专业气象服务技术支撑和能力建设,在专业气象服务的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平台应用、团队建设上,检验和应用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研究型业务建设成果。
6.强化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气象服务。打造“双辽市气象服务”品牌。提高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气象服务覆盖率,促进城乡气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气象与城市安全运行、市政规划建设等精细化治理深度融合,提升智慧城市、平安城市建设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提升全民气象科学素养。
(二)完善现代气象监测网络体系。
1.发展监测精密的气象综合观测业务体系。继续完善综合观测体系,实现基本要素的自动化观测的基础上,逐步向观测设备和观测手段智能化观测转变,基本实现数据质量控制、产品加工客观化、智能化。
2.建设以大数据为中心的业务应用体系。人工影响天气弹药物联网系统融入气象大数据平台,实现人工影响天气弹药出厂、运输、出入库、消耗等全流程监控。
(三)提升现代气象预测预报能力。
1.加强数值模式产品解释应用。围绕智能网格预报、环境预报、人工影响天气、农业生态气象服务等业务需求,基于高分辨率数值模式的快速同化、集合和概率预报技术,加强数值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
2.提升精准化预报预测能力。围绕精准预报的目标,提升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准确率和时间提前量。完善短临预报业务,实现对雷暴、冰雹、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客观预报。
3.完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围绕精细服务的需求,开展台风、暴雨、沙尘、雾霾、强对流、雨雪冰冻、龙卷等高影响、极端性天气气候事件的机理研究。发展精细化数字预报技术,完善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技术。加强气象条件对农业、生态、环境、健康、交通、能源影响分析技术研究。
(四)构建开放自主的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
1.推动研究型业务技术发展。以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为目标,推进科技创新发展,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深化科研和业务的深度融合,推进我市研究型业务建设。深化与省气象局、高校、科研院所以及行业相关科技力量的合作,搭建协同创新平台,组建创新团队,推动业务技术支撑能力的提升。
2.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贯彻落实吉林省气象局、四平市气象局、市委市政府关于人才发展决策部署和各项改革目标要求,努力培养一批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爱岗敬业、业务与科研能力强的中青年骨干人才。完善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有效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提高培训能力,丰富培训方式,政治理论培训与业务类培训有机结合。加大对基层气象人才的培养和交流锻炼,不断提高一线业务人员综合素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优秀年轻干部培养。
(五)构建共建共治、规范有序的现代气象治理体系。
1.全面提升党建质量。围绕提高党的政治领导力,突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深入推动气象部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不断提高党建工作质量。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强化对关键少数、重点领域的监督,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续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党支部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探索创新党建考核机制,创建一批党建品牌,培树一批先进典型。
2.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双辽重大战略气象保障职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培育和发展专业气象服务,推动专业气象服务信息化、品牌化、智慧化、集约化发展,提高专业气象服务现代化水平。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做好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运行和不断完善,加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推进质量管理向预报、服务等领域拓展。初步实现以大数据为中心、统筹集约的新型气象业务技术体制,实现主要业务的数据直传、产品直算、服务直通、全程监控。以科技为引领发展研究型业务。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深入推进气象“放管服”改革,推进气象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建立健全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考评机制。
3.加强气象法规标准建设。围绕“放管服”改革,加强规范性文件的规范化管理,完善地方气象法规和制度体系。构建适应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利用大数据和气象标准加强对事业、企业、行业的服务和监管,宣传和推动标准的贯彻实施,形成标准先行、依法办事的行业氛围。
4.加强气象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丰富气象文化载体和内容。积极发挥共青团、工会等组织的作用,全面做好老干部工作,加强宣传、广泛传播气象文化知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弘扬“特别能坚守、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气象人精神。强化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展示馆、科普教育基地和文体设施等建设。
四、重点工程
(一)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