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做优做强健康产业

  (一)促进公立医疗机构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协调发展。

  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与政府办医疗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合作,按照平等自愿原则组建专科联盟。鼓励有经验的执业医师(中医师)开办诊所。增加规范化健康管理服务供给,发展高危人群健康体检、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咨询和健康干预等服务。加强对社会办医的日常监管,促进规范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

  (二)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

  促进健康与养老融合,推动老年健康与养老、养生、文化、旅游、体育、教育等业态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健康咨询、紧急救护、慢性病管理、生活照护等健康养老服务。促进健康与旅游融合,发挥中医药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优势,开发集医药康复理疗、养生保健、文化体验于一体,具有“通化元素”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促进健康与互联网融合,持续推动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快速健康发展,丰富人工智能、5g、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应用场景。促进健康与食品融合,依托长白山资源和通化特色农产品,发展绿色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有机食品等各类健康产品,加快特殊膳食、营养配餐药膳等特色功能食品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十、强化健康支撑与保障

  (一)完善人才培育体系。

  搭建人才培育平台,与北京301医院、北京阜外医院以及吉大一院、二院、三院等建立长期稳定学习交流合作关系,建立院士工作站,定期聘请知名专家来我市坐诊和辅导培训,充分利用国内外知名通化籍医学专家援乡情怀和专业特长,回乡培育人才。强化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培训,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生免费培养,推进“县聘乡用、乡聘村用”工作机制,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入卫生健康人才。开发退休医务人员人力资源,支持二级及以上医院在职或退休医师到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或开办乡村诊所,充实乡村卫生健康人才队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市级突出高水平研究型人才培养,县级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培养实用型全科医生为主,全面提升疾病防控救治水平。

  (二)促进医药健康职业发展。

  不断提高通化医药健康职业学院办学质量和办学规模,由最初的护理、医学检验技术、药学、口腔医学技术和健康管理5个专业,逐年增设中药学、康复治疗技术、医学生物技术等相关专业。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培养更多的医药健康类实用型人才。力争到2025年,学院设置专业达16个,在校学生达4000人,成为全国知名的医药健康类职业学院。

  (三)加强卫生健康科技创新。

  加强重症、感染、呼吸、麻醉、影像、病理、检验检测等学科建设,推动临床诊疗技术创新和推广、人才培养、关键设备配置,以高水平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引领技术进步。支持公立医院与骨干医药企业、通化医药高新区等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做好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衔接。聚焦基础研究和技术储备,鼓励卫生健康系统科研人员强化科技研究能力提升。全面贯彻落实《生物安全法》,严格履行属地化监管职责,提升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能力,筑牢国家生物安全防线。

  (四)加快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

  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应用发展,规划建设市县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动以三级医院为主的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建设,加快实现行业信息化整合与互通共享。全面提升医院“互联网 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远程医疗,重点推进医疗联合体和医疗服务共同体信息化建设,加强业务协同。广泛开展“互联网 医疗健康”服务,推动互联网医院建设、人工智能应用和智慧健康惠民便民。坚持网络信息安全与信息化建设“三同步”,切实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五)健全卫生健康领域法治体系。

  全面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等法律法规,在卫生健康系统开展“八五”普法宣传活动。强化依法行政能力,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合理扩大审批备案、告知承诺范围,创新应用“互联网 政务服务”。

  (六)积极谋划项目建设。

  聚焦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公共卫生短板,重点谋划推进通化市中心医院省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建设项目(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通化市中医院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项目、通化市中医院扩建项目、通化市传染病医院异地新建项目、通化市第三人民医院整体建设项目、通化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新建项目等项目建设。围绕城市建设发展的新形势,从医疗供需实际和医疗卫生资源现状出发,综合考虑区域辐射、人口集聚等因素,在通化高铁生态新城谋划建设一所二级以上综合医院。

  十一、强化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卫生健康发展事关民生幸福和经济社会全局,要切实加强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领导,强化政府责任,推动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大资源配置,全力推进规划落实。各地区要制定本地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细化目标,推进工作任务有效落实。

  (二)动员各方参与。

  将卫生健康工作纳入基层治理,注重发挥群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调动各企事业单位、学校、村(社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相关行业学会、协会等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向公众提供多样化的健康科普、疾病预防保健等服务,引导群众主动落实健康主体责任、践行健康生活方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db/861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