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总体目标。
——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深入推进,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空气质量全面改善,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水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基本消除天然河湖国控劣v类断面和黑臭水体,水生态功能初步得到恢复;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生态系统稳定性稳步提升。生态安全格局更加稳定,北方生态屏障功能进一步提升,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生态环境安全有效保障。土壤安全利用水平巩固提升;农业面源污染监管体系初步建成;固体废物与化学物质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持续加强,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深入落实,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突出短板加快补齐,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形成治理主体合理、治理手段多样、治理能力先进的环境治理体系,为美丽佳木斯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四)指标体系。
三、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
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推进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加强环境风险防范,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
1.统筹推进区域绿色发展。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围绕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新格局。按照“中心提升、东西互动、沿江开发、组团发展”的方向,构建“一核引领、两区协同、轴带联动”的发展新格局。
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统筹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分区和用途管制要求,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以生态功能不降低、环境质量不下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突破为底线,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加强“三线一单”成果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及各类开放建设活动等方面的应用。
2.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建设工业强市、质量强市,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打造千亿成链、百亿成群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建设高端智能农机产业园区,创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黑龙江省东部城市群核心增长极。着力打造绿色食品、高端装备、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等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特色生物、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布局新能源产业,建设黑龙江省东部新能源产业基地。
优化绿色发展布局。突出比较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佳木斯高新区、经开区,建三江农科区以及主城区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高端装备、高端健康用纸、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产业,努力打造成市域乃至省东部区域核心增长区。依托汤原县、桦川县、桦南县,积极承接主城区产业外溢,发展绿色食品、机械装备、新型建材、林木加工等产业。依托京抚公路(102国道)、哈同高速、建黑高速等主干交通轴线,松花江、黑龙江等河流,富锦市、建三江农科区、同江市、抚远市等地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绿色食品、冷链物流、文化旅游和进出口加工等产业。兼顾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重点推动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有序发展,协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建设城市河湖连通水生态体系。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持续压减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差别化环境准入政策,从严控制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耗、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及涉危、涉重和其他重大环境风险项目。推进城市建成区重点企业搬迁改造,加快重点污染工业企业退城、搬迁、改造、关停。加强重点行业绿色转型,支持企业开展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超低排放等绿色化改造,实施重点行业和企业循环化改造,推动资源循环再生利用,提升行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进产业集群和园区升级改造,鼓励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加强园区能源梯级利用,推进集中供热,推动佳木斯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支持各县(市)区产业园区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到2025年,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5%以上。
3.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
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增速,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实施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大幅降低能耗强度。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促进非化石能源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快落实“气化龙江”、电能替代工程,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保障全市能源供应。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高能源输配效率。优化风电、光伏发电布局。优先发展新能源产业,持续推进电能替代行动计划,推广电锅炉、电窑炉、电采暖等新型用能方式,探索在风电、光电富集地区利用低谷富余电实施储能供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