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创新机制实现新突破。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成生态损害赔偿案件6件。制定了《佳木斯市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条例》,开创了全市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标本兼治新局面。成立县(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落实乡镇(街道)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机构和人员,县(市)生态环境管理机制基本形成。大力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投资450万元建设水环境应急监测中心。建成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12个,松花江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站9个,环境质量监测能力进一步提升,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加强。

  (二)“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分析。

  1.存在的问题。“十四五”时期,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与建设美丽佳木斯要求相比,还面临着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

  生态环境治理短板仍然很多。城镇污水管网仍以合流制为主、种植业面源污染缺少根本治理手段、畜禽养殖特别是散养粪污乱堆乱排问题未得到根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资金缺乏,“十四五”期间,全市需完成385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自然生态环境监管基础薄弱,生态环境治理投入不足和渠道单一等问题突出。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尚未根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到来。

  地域特色环境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农业废弃物的增加,有待优化的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及传统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等因素,将给大气、水、土壤环境和黑土地保护带来严重压力。高寒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带来的冬季燃煤污染和污水处理等问题也将对环境质量产生持续影响。中俄界江界河环境污染风险高。

  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焚烧秸秆根茬和残余物、取暖期集中供热、农村未并网地区采用燃煤取暖等因素引发重污染天气的因素仍然存在。松花江流域支流污染防治任务较重,浓江河、别拉洪河水质达标难度较大,受水文气象等自然因素及上游来水影响,水质持续改善还存在不确定性。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准入管理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从业单位水平参差不齐,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基础薄弱。全市“双源”清单有待更新完善,典型污染源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不清。

  农业面源污染、养殖污染、污水垃圾等问题仍然存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需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仍是突出短板,运行水平总体不高,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与信息化建设滞后。

  2.面临的机遇。一是国家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顶层设计不断推出,改革举措密集出台,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大发展、大作为,完成重大历史使命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二是国家出台的系列支持东北振兴政策措施,为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带来了新的机遇。三是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切实压实落靠“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开创生态环境保护新局面,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四是“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显著成效,为生态环境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成功经验,为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了借鉴。五是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增大,融资渠道进一步放宽,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

  3.发展的方向。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为东北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之一。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抓好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治水、净气、降噪、还绿、护田,全面保护好重点林区、草原、三江平原等重点湿地,推进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和深化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环境监管、国家公园、生态补偿等生态文明改革举措,加快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二、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导向,以减污降碳为总抓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面向2035年远景目标,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防范生态环境风险,为加快佳木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全面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二)基本原则。坚持减污降碳、绿色发展。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坚持精准治污、标本兼治。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推动生态环境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

  坚持亮剑护绿、人民至上。坚持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生态惠民,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依法治理,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生态环境保护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坚持科技赋能、改革创新。更大力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着力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深化改革创新,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体系,推进科技赋能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夯实科技支撑体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db/864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