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12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1.基础教育师资提升计划。组织中小学校、幼儿园校(园)长和教师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市级培训。建立市级和县级名师工作室。

  2.职业教育师资提升计划。在落实好国家和省师资提升计划的同时,建设1支拥有10名左右省级专业带头人、20名左右省级骨干教师,20名左右市级专业带头人、50名左右市级骨干教师,40名左右县级专业带头人、100名左右县级专业带头人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到2025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65%以上。

  (十一)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继续深入做好“三通两平台”工程的建设与应用。实现中小学在校学生全部开通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完善网络学习空间认证工作的同时,提高空间活跃度。村小及以上学校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完成点对点、一对多的“网络扶智”工程。

  加强教育资源与管理平台建设。积极利用国家和省教育资源平台,强化优质资源的应用推广,做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试点各项工作。构建通化市教研培训点播系统,积极利用其开展教研教学活动。促进“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应用,做好全国教育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二期系统)培训、季度报送、审核工作。

  推动网络扶智工程发展。将通化市网络扶智工程——“直通村小”项目落到实处,重点扶持柳河县按照时间节点稳步推进工作。

  充分利用吉林省教育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形成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有效机制,确保教育信息化管理及信息化教学在安全体系和有效机制的支撑下有序开展。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稳步推进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继续构建以网络学习空间为支撑的多终端、自主性、个性化的新型学习模式。继续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年度活动。

  专栏13 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工程

  1.“宽带网络校校通”项目。幼儿园、中小学建成数字化“智慧校园”,百兆以上带宽接入率达到100%。职业院校构建数字校园雏形,初步具备数字化技能教室、仿真实验室等数字化环境建设能力。

  2.“优质资源班班通”项目。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每个年级拥有1至2套“班班通”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装备。

  3.“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项目。中小学教师、教研员、学生全部开通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职业院校学生逐步开通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基本形成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建设。

  加强组织建设和领导。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专项检查制度,针对社会反映的突出问题,聚焦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一岗双责”、重点岗位关键少数、违规违纪问题多发5个方面,持续开展“小队伍、多批次、快节奏”专项检查,切实履行“管行业、管行风”主体责任,保持清正廉洁的教育生态。持续开展“选苗育才工程”,选拔培养教育系统内各级各类优秀中青年干部。通过实施“一个工程、四个计划”,利用3年时间,重点培养一批优秀中青年干部,让干部经受锻炼、丰富阅历、积累经验。持续抓好学校党组织领导班子、党务干部、党员教师、积极分子“四支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党性观念强、专业素质强的“双强型”党组织书记。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骨干的“双培养”机制,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持续提升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推进“三早”育苗工程,坚持把党的红色文化、革命文化、改革文化融入办校治学、教书育人全过程,不断改进思想政治与德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大安全大稳定”思想,持续抓好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防范和化解宗教渗透等重大政治风险,确保教育系统安全稳定。突出党建文化建设,开展中小学校“一校一品”特色党建创建活动,努力形成百花齐放的学校党建文化。

  (二)落实主体责任。

  落实责任分工。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绩效考核内容,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落实教育部门工作职责,按照部门分工,推动落实教育财政投入、学校布局调整、基础设施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等政策措施。强化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加强部门年度计划和教育部门规划的有效衔接,对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制定实施方案、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并向社会公开,将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落到实处。

  强化监督检查。充分发挥政府教育督导机构的职能和作用,对本规划实施过程中重点工作任务实行全程监督,通过调研、专项督导、随机督导、中期评估等具体措施,及时反馈督导检查情况,通报督导检查结果,督促问题及时整改,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保障规划的各项任务顺利实施。

  营造良好环境。鼓励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采取多种形式和办法,支持学校建设,参与学校管理,积极为教育发展贡献力量。及时总结教育改革宝贵经验和教育发展重要成就,引导新闻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挖掘、广泛宣传各地教育改革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引导形成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改革发展的局面。创新校园安全管理,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工程。建立完善校园安全综合防控体系,全面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形成职责明确、风险可控的管理格局。加强教育系统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完善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推进学校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及联网应用工作。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强化校园、校舍、校车安全工作,确保学校食品、人身、设施和活动安全。完善预防“校园欺凌”有效机制,防范校园恶性安全事件,建立学生意外伤害援助制度,完善事故处理和涉校涉生矛盾纠纷仲裁、调解机制,依法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合法权益。联合相关部门加强校园周边综合治理,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db/862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