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冷链仓储能力。促进冷库扩容,提高冷链仓储能力,延长鲜参上市销售时间,满足市场消费者对鲜参需求,使鲜参冷库储存能力达到人参总产量20%以上。
加强人参产品检测。强化人参质量安全和管理,保障人参检测质量,降低人参生产经营主体人参检测成本,减少人参折损率。依托吉林省人参检测中心、国家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吉林农业大学等机构,建立检测标准,对人参种植过程中种质、土壤、农残、药残等环节进行全方位检测,对符合标准的给予检测证书证明,提高人参产品质量,维护企业和经营主体利益。
3.加强市场流通监督管理。
全面落实人参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工作,加大违法惩戒力度。严控入市产品质量,严格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763-2019)执行,检验检测合格产品准予进入市场销售,促进从业人员自律。实行人参销售检验检证制度,对入市产品进行检验检测,区分绿色、有机、合格三个品级,确保人参带证入市。定期开展假货集中销毁行动,对查没的伪造、假冒认证标志和认证证书,贴假冒证书、伪造证书的人参产品,以及涉嫌其他造假行为的伪劣产品进行集中销毁,净化市场,震慑违法主体。严把人参产地市场准入关,实行人参经营主体承诺制度,人参经营主体签订质量承诺书,确保人参产品品质。建立市场经营主体诚信黑名单,定期对人参进行抽样检查,加大违法违规惩戒力度。
(四)加强品牌塑造,激发消费活力。
1.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开展“通化人参”“通化林下参”“通化西洋参”等“通字号”人参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生态原产地产品认证工作。把人参文化贯穿于“通字号”人参品牌建设和标志设计之中,提高我市人参品牌影响力和文化魅力。
2.集中力量打造“通字号”人参品牌。
加强“通字号”人参品牌宣传。借助世界农业博览会、国际人参展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大型活动,加强“通化人参”“通化林下参”“通化西洋参”地标产品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以“通字号”人参品牌为依托,借助全媒体开展品牌展销、推介和宣传活动,利用我市悠久人参文化资源和道地性优势,讲好人参故事,营造人参产业发展氛围,激发消费需求。
打造高端人参企业品牌。推动“通字号”人参品牌市场化发展,培育高端品牌,在全国主要城市建设“通字号”人参产品专营店,开发优质人参产品,激活高端人参市场,以品牌宣传效应为市场正本清源,提高“通字号”人参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号召力,将其打造成享誉国内外的驰名品牌。
3.加强人参品牌管理。
规范人参地理标志产品生产、认定过程,提高品牌公信力。建立维护品牌的良性机制,每年对获证产品的标志使用、管理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情况进行综合审查,增强品牌公信力。规范管理“通化人参”“通化林下参”“通化西洋参”地理标志,严厉打击冒用、盗用和伪造使用我市人参品牌证明商标的行为,依法保护品牌使用人的合法权益。
4.推动人参品牌特色化发展。
保护“通字号”人参品牌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利用我市人参产业发展地域、文化等优势,切实把产业发展的重点转移到稳定产品品质、打造精品品牌的轨道上,提高人参核心竞争力。推进人参标准化种植,促进品种培育和加强品种改良,确保我市始终是高质量和高品质人参的原产地。
(五)强化技术支撑,突破产业瓶颈。
1.建立人参产学研紧密合作机制。
建立人参产学研创新基地,进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和应用,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方向、产品开发到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的人参研发体系,提高我市人参产品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技术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强人参研究。建立开放型科技支撑体系,引导和鼓励企业、合作社与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延边大学、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通化师范学院人参学院、吉林人参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开展人参炮制工艺、人参加工、人参组方配伍标准研究,实现人参功效最大化。
2.加强人才培养和高级人才引进。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将通化师范学院人参学院转变为正规学院,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支扎根基层的人参资源保护、种植、加工、鉴定技术和信息服务队伍,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培养人参专业人才。
加强高级人才的资源利用。整合人参行业高级专家组成顾问团队,定期就人参产业发展召开专题会议,为我市人参产业发展出谋划策、贡献智慧。
3.加强关键技术攻关。
加强非林地栽参技术研究,解决宜参地资源紧缺难题。加强人参土壤改良试验,解决老参地利用难和土壤农残、重金属超标问题。科学轮作缩短老参地再利用周期,开展人参连作技术攻关,严格按照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推广人参—五味子、人参—细辛、人参—轮叶党参等轮作,持续生产高附加值有机农特产品。辅之以有机肥、改土生物菌剂(em菌)等,解决病原微生物增多、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参根分泌物抑制等制约老参地再利用问题。积极开展人参—水稻轮作试验示范,加快改变老参地土壤微生态环境,防止人参病害发生,缩短轮作年限,提高土地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