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国家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示范引领作用,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为着力点,因地制宜开展中小学生综合(研学)实践活动,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省情、市情,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提高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绿美校园”建设,打造优美舒适的育人环境。推进国家级研学营地二期工程,打造全国一流综合性实践基地。
30. 改革考试招生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健全公办民办同步招生入学机制,规范招生入学秩序,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推进中考改革,适时将地理、生物学科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实验操作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依据。逐步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机制。中考外语学科听力考试实施机考。落实普及高中阶段攻坚计划,高中阶段职普招生比例大体相当,保障职业教育生源规模。按照高考改革有关要求,稳步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全面掌握“两依据一参考”的高考多元录取机制、高考综合改革志愿填报及投档录取方式。
31. 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公参民”政策要求,推进全市涉及“公参民”学校相关工作。推动民办学校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依法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保障校长依法行使职权,逐步推进监事制度。积极发挥民办学校党组织作用。落实民办学校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依法建立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学校资产、抽逃资金或者挪用办学经费。建立民办学校信息公开制度,扩大社会参与民办学校的管理与监督。
(八)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32.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全面实施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逐步将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至专科,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至师范专业专科和非师范专业本科,初中教师学历提升至本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普通高中教师学历提升至研究生。积极为中职学校补充优质专业课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日常考核、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强化考核管理,严格落实新时代教师“十项准则”和“十不准”。
33.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建设一支包括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特级教师、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在内的学科专家队伍。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注重复合型教师的培养,规范完善“四平名师库”,引领带动全市各级各类教师教学水平全面提升。转变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加强教师培训需求诊断,改进教师培训内容,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实际,组织高质量培训,使教师静心钻研教学,切实提升教学水平。继续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加快建设现代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服务体系。完善教师岗位聘任、评价考核办法,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兼结合等灵活机制,支持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聘请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教师。
34. 完善教师培训培养制度建设。让各层面教师系统接受培训,加强继续教育证书的合理使用。强化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培训教师队伍,挖掘有培训潜力的骨干教师、学科名师、师德标兵充实到培训教师团队当中,开发适应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精品课程。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性作用,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加大课题研究力度,引领学校特色品牌建设和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育科研的服务水平。
35. 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关心教师身心发展,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支持艰苦边远地区改善乡村教师周转宿舍,推动地方为乡村教师提供稳定性住房。
36.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巩固教师日常考核工作成果,加强教师考核管理。按核定的编制标准配齐配足教师,创新教师补充机制,有计划地补充新师资,优化队伍结构。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量内具体分配各校人员编制,对农村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学校实行倾斜政策。制定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做好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的评聘工作。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校长交流制度,为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合理流动提供制度保障,逐步推进“县管校聘”。
37. 营造教师成长环境。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促进名师成长。大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授予荣誉称号。
(九)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38. 加快教育信息化。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5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大力推进落实同步互动课堂教学平台建设、本地特色教育资源建设、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利用“互联网 教育”,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成为常态,促进教育信息化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与深度融合,促进我市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我市科学技术的普及进程,鼓励更多中小学生在电子、信息、自动化控制等高新科技领域进行学习、探索、研究和实践,培养科技创新和科技工程等后备人才,推动我市中小学生科技教育发展,促进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全面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