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建立行政推动、学校支持、专家引领、教师自主探索“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机制。组织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做好评测分析,找出问题,提出解决措施。鼓励学校通过分层教学、分层培优等方式,实施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15. 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学校制定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模式。完善教科研工作制度,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带头作用。加强校际交流,学习先进经验,促进学校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

  16. 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多措并举,逐步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现象,减少超大规模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实施新课程新教材。遴选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示范校,探索不同地区和学校有效推进课程改革的实践模式。加强特色课程建设,推动多样化发展。

  17. 稳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吉林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补充短缺学科师资,为选课走班创造条件。加大对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师调配、教学设施配置等方面的统筹力度,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建立生涯规划指导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市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加强防范利用高科技作弊的监控、指挥和屏蔽设备的升级更新,充分发挥技防作用。

  (五)建设高水平现代职业教育。

  18. 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推进四平职业大学组建四平市现代职业教育园区暨新职业大学,加快推进我市职业教育规模化、优质化发展,培养创新人才和技能人才,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水平。

  19. 优化中职专业设置。完善已有的农林牧渔类、加工制造类、医药卫生类和教育类特色中职专业群,根据我市经济发展需求,重点建设幼儿保育、养老护理、电子商务、旅游管理和宾服餐饮等服务特色经济的中职专业(群)。围绕支撑四平智慧物流、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发展,持续培养后备人才。

  20. 启动中职“双高”建设计划。加大财政投入,着力建设3所办学特色鲜明、具有较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的中职学校和5个特色中职专业(群),以中职“双高”建设为引领,提高我市中等职业教育整体质量。

  21. 深化产教融合。继续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建设3个高水平培训实训基地,促进校企双元育人,积极参与1 x证书制度试点。

  22. 促进职普融通。进一步建设农业职业类、制造职业类和服务职业类3大类职业启蒙教育基地,面向中小学生开展职业见习和技能实践,培养中小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技能爱好。探索发展以专项技能为主的特色综合高中,开展职普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共享。

  23. 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培训体制,加快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和城乡社区教育机构、网络建设,鼓励个人以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支持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四平分院转型为国家开放大学四平分院。规划建设老年大学,增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依托职业学校师资力量,针对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城镇失业人口、进城务工人员、转岗待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等特定群体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每年完成培训1000人次以上。建设1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新型职业农民。

  (六)发展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

  24. 持续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建设。落实国家和省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大力推进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协调发展。落实“一人一案”,逐一解决实名登记的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和辍学问题,做到零拒绝、全覆盖。有序推进特教学校学前部、高中部建设,满足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学前教育康复,参加高考、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需求。支持建设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学校(部),逐步完善面向孤独症儿童和超常儿童的特殊教育服务机制。

  25. 全面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加强市、县两级特殊教育专家和教研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国家特殊教育课程,改进送教上门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送教质量。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推进特殊教育学校特色化发展。加强特殊教育校本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以实施“融合教育”为目标,推进市、县两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随班就读学校资源教室建设。

  26. 加强发展民族教育。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强化共同思想基础,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各族师生增强“四个自信”,把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作为学校常规教育活动内容,推进“三个离不开”思想教育,不断增强全市各族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和推广普及。进一步推进民族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27.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增强德育的时代性、规律性和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全市中小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不断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创新区域中小学德育工作推进机制,强化协同配合。建立学校德育工作专项督导制度,强化督导评估。

  28. 继续深化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全面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坚持五育并举,注重综合评价,分层抓好高中、初中、小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做好小、初、高综合素质评价的衔接工作,为中高考改革奠基。不断完善全市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的搭建,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及管理办法,将学生综合实践情况和日常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db/861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