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力发展“互联网 医疗健康”
规范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有效发挥电子健康档案在居民全流程健康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发展互联网医院,创建互联网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网上预约分诊、随访跟踪等“互联网 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实现患者信息院前院内共享,为患者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实现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全市所有医联体和县级公立医院。
(五)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
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完善分级诊疗技术标准和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加强城市医疗集团网格化布局管理,整合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网格内居民提供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一体的卫生健康服务。加快推动县域综合医改,按照县乡一体、乡村一体原则,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引导市内医疗机构主动融入京津冀跨区域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稳步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范围,建立以医联体为平台、全科医生为核心、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提升签约服务质量。明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相关疾病诊疗中的职责分工、转诊标准和转诊程序,形成连续通畅的双向转诊服务路径。
(六)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效
在保持健康扶贫政策相对稳定基础上,推进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因病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健康帮扶机制。强化兜底保障,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全面推进贫困失能人员集中医养工作。加强饶阳县、武强县、阜城县、武邑县、故城县、枣强县共6个脱贫县的县办医院提标扩能,支持采用巡诊派驻等方式保障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覆盖面,提升脱贫地区卫生健康服务水平。推广大病专项救治模式,巩固并逐步提高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面和服务质量。
专栏3 优化医疗卫生服务
♢ 市、县办医院扩容:衡水市人民医院南部新院区建成投用,新建
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衡水市肿瘤医疗中心、安平县中医医院、衡
水高新区医院、深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项目,扩建武邑县医院
门诊病房楼、故城县人民医院,迁建衡水股骨头医院。支持故城
县、景县、深州市、冀州区三地的县办综合医院提质扩能,达到
城市三级医院硬件和服务能力。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到2025年,全市所有乡镇卫生
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村卫生室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
支持建设2个社区医院。支持基础好、服务能力强的中心卫生院
逐步达到二级医院服务能力。实施基层公共医疗服务惠民工程。
支持各地打造一批以慢病管理为主的乡镇卫生院。
♢ 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实施肿瘤诊疗质量提升工程。支持市办医院
新增省级临床重点专科5个以上。
♢ 衡水市国际康养中心医院项目:主要建设三甲医院,由医疗科研
中心、医疗会议中心及疗养中心。
六、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一)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
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公立中医医院建设,推动优质中医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打造一批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中医医院和科室。依托衡水市中医医院新院区,借助北京的先进技术和理念,联合构建京衡中医药医疗区域中心。支持县级中医医院建设和发展,推动深州、安平等市县中医医院项目建设。强化县级中医医院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力争全部县级中医医院达到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其中故城县、饶阳县中医医院服务能力达到三级医院水平。大力发展中医诊所、门诊部和特色专科医院,建设一批中医康复中心。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改善基层中医医院基础设施条件,支持中医馆建设。到2025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置国医堂、配备中医医师,80%的村卫生室具备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能力。支持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联体或医共体,优先建设一批基层中医药服务示范点,组建一批中医药专科联盟,带动基层中医药资源共享和均衡化发展。
(二)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
加强中医优势专科与特色专科建设,建设一批中医经典病房。在中医类医疗机构全面推进中医多专业一体化综合诊疗服务模式,提高中医药预防、治疗、康复、养生保健服务的连续性。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加强中医治未病中心和治未病科室建设,打造市、县、乡联动的治未病服务体系。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举办养老机构,或与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开展技术协作。鼓励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鼓励建设中医康复医院,在其他医院推广中医康复技术。将市中医医院建设成区域中医康复中心,饶阳县、冀州区、枣强县等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化康复科。推动中医医疗机构将中医药服务延伸至社区,探索家庭签约等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依托衡水湖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广泛植入中医药健康服务,促进健康资源和中医药服务融合发展,推动京衡中医药健康旅游。实施“互联网 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让中医药服务普惠社会大众。加大中医药科研创新投入,提升中医药机构科研能力,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支持中医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专病)建设,提高中医医院应急和救治水平。大力推广应用中医适宜技术,基层医生能运用中西医两法提供规范服务。加强中西医结合,促进中西医优势互补。健全中西医协同应急工作机制,加强医务人员中医药应急专业技术培训,将中医医院纳入应急管理与救治体系统筹建设,提升中医药在重大疫病防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