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导向,打造精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 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讲好甘南故事,推出更多彰显地域特色的文艺作品。

  创造创新,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文化 ”战略,推进“互联网 ”创新工程,拓展文化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四、发展目标

  城市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充分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全面挖掘整理甘南县特色文化品牌资源并加以保护和利用,推动城市品牌塑造,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培根铸魂、注入活力。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县、乡、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三级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两馆一站、村文化广场达到国家或省级标准,行政村和城镇社区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力争达到“十个一标准”。

  文化惠民服务品质大幅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全面实施,优化服务环境,完善服务项目,健全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体现时代建设成就的精品力作。

  文化遗产保护持续推进。加强甘南县历史文化资源的系统梳理和研究整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推进朝鲜族碟子舞百年历史品牌资源开发利用和金长城等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承保护,开发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名录。

  五、主要任务

  (一)打造甘南特色文化环境

  挖掘传统文化根脉,建设音河文化,即以金长城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日本沟为代表的抗战文化,以兴十四村为代表的拓荒文化,和以改革开放成果为代表的时代文化。

  (二)提升“书画艺术之乡”影响力

  进一步推动我县书画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书画艺术之乡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软实力,真正把我县“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品牌打响。

  1.加快人才培养,构建梯队格局。一是办好研学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省市书画名家举办讲座、培训和赴外地参观学习交流等,对全县书画爱好者定期开展指导培训。同时,发挥老书画家的传帮带作用,积极提带、培养新人。二是办好少儿班。县教育局要将书画学习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深入推进,培养学生书画兴趣,积极创建书画特色学校。三是办好普及班。县文化馆整合县内书画教育人才,定期举办不同层面的培训班,使有书画爱好的群众、学生都能获得及时的指导培训,厚植书画人才的根基。

  2.开展书画特色活动,搭建艺术交流平台。结合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甘南风土人情、重要节日、纪念日等开展常态化书画创作活动,初步构建起“五有”新机制,即:搜集素材有采风、研讨交流有沙龙、作品成果有展览、精品力作有集册、宣传推广有平台,激发书画人才走进火热生活,描绘新甘南、讴歌新时代,实现活动开展制度化、体系化、规范化。

  3.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培养甘南书画大师。鼓励有突出贡献的甘南籍书画艺术家积极参与本地书画艺术活动,并将优秀艺术资源带回甘南,推动甘南书画艺术活动的繁荣与发展,提升甘南“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知名度。

  (三)建立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抓好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升工程。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加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做好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和产品服务供给。加大行政村文化设施建设,力争达到十个一标准。推动公共文化场馆多样化服务和深层次服务,加强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障人士、低收入人群、农村群众针对性服务。进一步增强文化馆基层服务功能,“红色轻骑兵”慰问演出、“结对子•种文化”活动重点向乡村延伸。

  表1.公共文化服务基本量化指标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公共图书馆 人均藏书量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年免费开放时间不少于10个月;年举办公益活动不少于10次;年服务读者5万人次以上。

  公共文化馆 年免费开放时间不少于10个月;年免费服务不少于6项,文艺活动不少于60次。

  综合文化站 乡镇综合文化站年文艺活动不少于15次。

  表2.文化惠民活动项目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结对子•种文化 组织文艺工作者对乡村文化队伍、文艺爱好者进行文艺培训、辅导,年均培训10场次,辅导30场次,1000人次以上。

  红色文艺轻骑兵 组织县、乡文艺队伍送文化、送演出到基层,年慰问演出30场次,服务群众6000人次以上。

  送戏下乡

  (戏曲进乡村) 县群众艺术服务中心开展送戏下乡演出,年演出60场次。

  2.抓好数字惠民服务工程。一是按照国家统筹安排,推进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做好与国家图书馆整体对接,通过贯穿知识创作、知识发表、知识存储、知识传播、知识发展到知识服务全域链条的大数据基础设施的构建,实现全媒体发布接入、全面继承共享、全程在线提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慧支撑。“十四五”时期初步接入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框架,10年左右全部建成。二是推广“互联网 服务”新模式,推动数字化文化馆建设,实现优化管理、整合资源、服务共享。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和流动服务进村入户,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三是推动公共文化云建设,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渠道,打造全民艺术普及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云”课堂、“云”赛事、“云”展播等网络群文服务,打造线上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db/863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