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创新急诊急救服务。继续推进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和儿童救治等急诊急救中心建设,为患者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提升重大急性疾病医疗救治质量和效率。推动院前医疗急救机构与各中心有效衔接,实现患者信息院前院内共享,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服务网络。

  (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

  1.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健全我市医疗质量控制组织体系,完善覆盖主要专业和重点病种的质控指标,实现全行业、全方位精准、实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加强各级各类质控组织、专业化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提升医疗服务同质化程度。加强医疗机构感染监测,逐步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监测范围。

  2.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完善疾病诊疗规范和技术指南,逐步将药学服务、检查检验服务等纳入临床路径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医疗联合体内探索建立一体化临床路径,为患者提供顺畅转诊和连续诊疗服务。

  3.优化护理服务。健全护理服务体系,增加护士配备。强化基础护理,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开展延续护理服务。进一步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逐步实现二级医院全覆盖。在医疗联合体内推进优质护理服务下沉,通过培训、指导、远程等方式,将优质护理、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延伸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4.推进临床合理用药。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以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其他重点监控药物为重点,加强用药监测和合理用药考核。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推进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加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及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及其他特殊药品的管理;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健全医疗机构细菌耐药监测网络,建立抗菌药物应用和细菌耐药控制评价体系,遏制细菌耐药。发展药学服务,发挥临床药师作用,开设合理用药咨询或药物治疗管理门诊,开展精准用药服务。推动医疗联合体内药学服务下沉,临床药师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合理用药水平,重点为签约服务的慢性病患者提供用药指导。

  5.加强血液供应保障。优化储血点设置,完善设施设备。增设献血点,完善采供血网络布局。推进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联通市级中心血站和医疗机构,精准开展血液供应保障和应急调配,提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开展人员培训,提升储血点人员工作能力。继续加大无偿献血宣传教育和组织动员力度,提升献血率。

  6.加强平安医院建设。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医院安保力量和设施建设,推进“人防、技防、物防”达标,按要求设立警务室,加强数据共享和联动处置,各级医疗机构警医联动机制实现全覆盖。建立健全涉医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保护医务人员安全。

  7.提升医疗卫生机构安全防范能力。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生产标准和管理规范,制定应急预案,开展培训和演练,重点加强治安消防、用火、用电、燃气、电梯、受限空间、危化品、危险废物等重点部位动火、临时用电、登高等高危作业和基础设施设备的风险排查和巡查督查,消除安全隐患,严肃责任追究。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生产智能化管理工作,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组织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排查,积极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作。落实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责任,深入开展从业人员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三)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双辽市医疗机构医共体建设项目、双辽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加快推进双辽市中心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双辽市第一人民医院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双辽市结核病防治所传染病救助能力提升工程建设。

  2.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重点加强二级医院儿科、妇产科、精神科、病理科等临床专科建设。各医疗机构主要承担县域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抢救、疑难病转诊及经三级医院治疗后转诊的恢复期患者。加强市中医医院中医特色专科和临床薄弱专科建设,提高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3.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全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形成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为广大居民提供防治结合的健康管理服务。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系统涵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过程,并与其他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管理效率。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诊治能力。进一步拓展中心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功能,提升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高危孕产妇筛查、儿科等医疗服务能力。大力发展社区康复服务,建立基层机构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转诊服务机制,实现服务对象连续、动态、综合的健康管理。加快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县乡一体,乡村一体”机制建设。

  七、推进中医传承创新发展,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一)发挥中医药在健康服务中的特色优势

  实施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推动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在市妇幼保健院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和方法,鼓励家庭医生提供中医“治未病”签约服务,强化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加强市中医医院特色专科能力建设,发掘推广特色诊疗技术,总结形成特色诊疗方案,带动区域专科专病诊疗服务整体发展。在基层中医馆大力推广应用中医适宜技术,全面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探索有利于发挥中医药优势的康复服务模式。推进辖区内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全覆盖,高质量提供中医药服务,并建设一批省级示范中医馆。推进村卫生室中医阁建设,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县,到2025年,实现中医服务到村,形成县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落实国家推动中西医协作的各项政策,围绕中医优势病种创新服务模式,探索建立中西医会诊制度,“宜中则中、宜西则西”。支持蒙医等少数民族医药发展,培育临床优势、推广适宜技术。建立中医药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体系,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在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db/861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