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二〇二三年一月七日在济源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济源市人民政府市长 庄建球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极具挑战、极为不易的一年,面对经济下行、疫情反复、极端天气带来的多重压力与挑战,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示范区党工委、市委决策部署,紧紧依靠全市人民,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攻坚克难、破局突围,埋头苦干、承压奋进,解决了一些难事、办成了一些实事、推动了一些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要事,济源高质量发展理念一新、事业一新、局面一新。

  ——这一年,我们同心向党迎盛会,聚力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感召指引下,我们信心满怀、欢欣鼓舞,坚定决心、同心同德,扬帆奋进在更加宽阔、更加壮丽的幸福征程上。

  ——这一年,我们聚焦疫情要防住,倾力守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落实落细第九版防控方案、二十条优化措施和“新十条”要求。面对下半年多轮周边突发疫情冲击,因时因势精准调整防控策略,政府主导抓保供、畅通物流稳生产、保障民生促稳定,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医务人员、基层工作者不畏艰辛、勇毅坚守,牢牢守住了不发生大规模疫情底线,最大限度减少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在共克时艰的日子里,全市人民识大体、顾大局,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守望相助,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

  ——这一年,我们致力经济要稳住,全力实现了经济指标较快增长。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快速落实国家、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精准打好“1 1 8”政策“组合拳”,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基本盘。初步预计,生产总值迈上800亿元台阶、达到835亿元、增长4.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6.8亿元、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284元、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59元、增长7%。

  ——这一年,我们坚持发展要安全,有力维护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筑牢安全稳定防线。果断有力、妥善处置多次强降雨引发的城市内涝,确保了大灾之下“零伤亡”。深入推进人员密集场所、城镇燃气、经营性自建房等多个领域大排查大整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下降66.7%、77.8%,形势总体平稳。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信访维稳安保工作,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空气质量保障居全省八个重点城市首位。严防返贫、生态、金融等重大风险,为济源发展创造了安全安定环境。

  一年来,主要取得了以下成绩:

  (一)经济运行企稳向好

  持续抓有效投资。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建立健全日调度、周通报、月排名、季考评、定期观摩和实地督导核查制度,开展“三个一批”活动4期,新增项目163个。纳米材料产业园、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集聚效应日益显现,投资40亿元的5g终端精密制造项目成功签约,投资17亿元的金利铅基多金属固废综合利用、投资25亿元的恒通生物可降解塑料等项目竣工投产,投资20亿元的低碳短流程新能源汽车及船舶用高纯锌、投资32亿元的万洋锌基材料等项目加快推进,投资110亿元的逢石河抽水蓄能电站、投资50亿元的人民数据济源数据中心、投资18亿元的国家煤炭储备基地等一批利当前管长远项目进入前期准备。

  全力保企业运行。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扎实做好双线嵌合,主动靠前服务助企纾困,373家企业、109个项目列入“四保”白名单。落实留抵退税、社保纾困、租金减免等一揽子政策资金近15亿元,兑付惠企扶持资金2.4亿元,发放涉企贷款340亿元,稳住了市场预期、稳定了企业生产。制定培育壮大市场主体28项措施,新增市场主体2.76万户、增长112.3%,居全省第1位,总量突破10万户,新增“四上”企业86家。强化要素保障,发行专项债27.8亿元,规模增长近一倍,争取各类金融贷款项目87个。完成土地收储3537亩,保障用地9680亩。创新开展“盘活一批”,盘活项目249个、闲置厂房91万平方米、闲置土地1.3万余亩。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35亿元、增长16.6%,贷款余额560.3亿元、增长31.3%,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

  着力促消费回暖。发放消费券和购车补贴2494万元,带动消费5.6亿元。大力发展电商直播,举办“好物卖全国”系列活动,激活网络消费市场,电商零售总额7.6亿元。积极促进文旅消费复苏,全年接待游客44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亿元。房地产销售面积55.1万平方米,实现了房地产市场遇冷大环境下的“小气候”。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中欧班列开行36个专列,港口班列开行150个专列,运送货物46.5万吨,外贸进出口总值突破300亿元,总量居全省第2位。服务业增加值完成289.4亿元、增长3.1%。

  (二)产业转型蹄疾步稳

  “322”产业集群培育初见成效。有色金属成为我市首个千亿级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特种钢跻身中国优特钢第一阵容,纳米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2家,新增省制造业头雁企业2家、重点培育头雁企业4家,新增省质量标杆企业3家、智能工厂(车间)6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zhong/747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