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二〇二三年二月九日在河池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王 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河池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面对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多发散发等一系列超预期因素冲击,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六新河池”“九大跨越”决策部署,以高质量发展为总揽,统筹抓好谋长远积优势、打基础蓄动能、补短板强弱项等各项工作,促进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初步统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135亿元,增长3.9%,其中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7%、5.5%、2.2%,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3.3%,提高了1.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5.9%;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16元,增长4.9%,其中城镇居民收入34518元,增长3.5%,农村居民收入13225元,增长7.3%。

  (一)谋划推动河池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优势。一是谋划创建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获得自治区批复同意,自治区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河池市建设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的指导意见》,这是自治区层面首次单独为河池出台且覆盖全市范围的系统性政策文件。尤其是明确“对在试验区范围内新设立的企业(国家限制类和淘汰类除外),自其取得第一笔主营业务收入起,免征地方分享部分企业所得税5年”,等同于享受到自贸区政策,为河池企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二是依托以稀有、稀散、稀贵和稀土元素为主体的战略性关键金属矿产资源,谋划创建国家级战略性关键金属新材料军民融合产业试验区,争取从政策层面解决我市有色金属产业发展能耗指标以及产业链延伸等瓶颈问题。三是立足“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谋划创建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把农村信用体系的应用范围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更为深广的社会治理领域,为农业农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得到中央深改办的充分肯定。

  (二)梳理支撑河池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结构。聚焦金宜中心城区双核驱动引领,统筹东巴凤区域一体化发展,构筑南丹、巴马、都安市域副中心城市,推动形成全市紧凑型、整体性的区域联动发展格局。全面启动金宜一体化建设。中心城区双核驱动发展效应逐步显现,两城区“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已经完成。投资43亿元的金宜一级公路改造项目基本完成,行政中心搬迁后各项工作运转顺畅。宜州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24亿元,金山大道、金湖南路建成通车,园博园正式开园,成功举办广西第十三届园林园艺博览会,绿色发展创新中心、供排水一体化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 高铁新区内的贵南高铁河池西站主体竣工,站前广场和周边路网已现雏形。宜州投入10.3亿元,持续推进中山大道西段、龙溪路西段等8条城市路网项目,全面实施20条城市道路“白改黑”。金城江投入34亿元,加快推进城市更新,辉乐桥即将建成通车,老地委片区改造基本完成前期工作。统筹东巴凤一体化建设。谋划项目61个总投资235.4亿元,其中开工建设57个,完成投资17.6亿元,获得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5.1亿元。开通运营5条一体化公交线路,集中串联62个景区景点,逐步形成环交通圈、旅游圈。市域副中心城市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南丹工业持续做大做强,农业、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向着西部百强县稳步前进。都安坚决打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翻身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落户,为现代食品产业园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巴马高速公路形成“七线一环”格局,成为桂西片区的交通枢纽,正式融入首府南宁两小时交通圈,有力带动东巴凤区域一体化发展。

  (三)构建支持河池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围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梳理出有色金属、茧丝绸“两个千亿集群”和食品、家居、建材、化工、医药“五个百亿产业”,以及新能源、电子信息、大健康等“n个新兴产业”,确立了“2 5 n”工业产业体系,明确了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有效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深入实施现有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园区发展、工业投资、规上企业“工业倍增”行动,全年工业总产值672亿元,增长11.2%;工业投资112亿元,增长32.7%。围绕补齐工业发展短板,开工建设国色天丝、国色天蚕、丝绸印染、轻纺城、印制电路板(pcb)、覆铜板(ccl)、机器视觉等一批产业项目。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作用,新增自治区级创新创业平台8家,新增12家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利用世界长寿之乡、刘三姐歌谣文化、丝绸文化三个世界级旅游ip,成功举办巴马大健康·饮用水产业发展论坛、刘三姐文化旅游节、中国丝绸大会,推动茧丝绸、旅游、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自治区推荐南丹申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东兰、都安成功创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市新增5家4a级景区。丹泉洞天酒海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罗城棉花天坑入选全国首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508万人次,旅游总消费401亿元。深入开展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行业清零和纾困解难行动,新增入库75家贸易企业、27家服务业企业。围绕产业链精准招商,深入开展“四企入河”活动,新引进桐昆佑灿磷酸铁锂新能源材料、华锡集团30万吨铟锌加工等重大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59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77亿元。

  (四)补齐保障河池高质量发展的民生短板。统筹83.3%的财政资金投入民生领域,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深化“五个全”防贫措施,聚焦防止返贫监测帮扶、“3 1”保障等重点工作,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金城江摘掉自治区挂牌督办牌子,都安摘掉国家挂牌督办牌子。全市财政共投入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36.2亿元,及时消除5.2万人返贫致贫风险。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3392元,增长12.7%;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不增反降占比从2021年的23.9%下降到6.2%,下降17.7个百分点。特色产业覆盖率98%、联农带农率48%,引导44.7万脱贫劳动力稳定外出务工,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通报表扬,是广西唯一获此殊荣的设区市。粤桂协作持续发力,争取深圳帮扶资金3.78亿元,实施项目62个,帮助引进企业65家,实际到位投资21.6亿元。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以建设田园综合体为载体,鼓励各县(区)结合实际大力发展产业,推进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第一批田园综合体完成投资46.2亿元,投资完成率96.1%。全市种植粮食作物379.1万亩,粮食产量97.7万吨。肉牛出栏22.6万头,增长12.3%,肉羊出栏88.4万只,增长8.5%,肉牛、肉羊养殖规模稳居全区第一,生猪出栏192.6万头,增长6.8%,全市猪牛羊禽肉类产量23.2万吨。成功创建全国首个蚕桑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新增13个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新增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1家。“三品一标”产品272个,排全区第二;31个产品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排全区第一。以“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载体,形成网格化乡村治理新格局,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促进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改厨、改厕、改圈和环境整治为重点,持续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项目6505个,完成投资7亿元。“万企兴万村”助推乡村振兴取得实效。大力改善教育办学条件。针对中心城区学校少、布局不合理、生均校园面积不足、大班额现象突出等问题,启动实施中心城区“十四五”教育攻坚,从大学、高职、高中、中职、义务教育、幼儿园进行整体重构,除向上级争取项目奖补资金外,通过财政投入、教育集团融资、政府专项债券争取、社会资本参与等途径,计划筹措资金120亿元新(改)建学校81所。河池学院新校区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一批中小学校开工建设。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成绩喜人,获评自治区2021年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市,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以“优秀”等次顺利通过自治区“双高”院校建设验收,入选全国第一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单位。不断优化公共服务。落实援企稳岗政策措施,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2.51%,低于全区最低控制线;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减轻群众医药负担3.2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分别晋级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宜州中医医院晋升国家三级中医医院,在全区率先探索医保便民服务终端机下沉到行政村,让群众享受“不出村”服务;稳步推动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全部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按时足额发放城乡低保、社会救助金,做到动态管理、应发尽发;推动科技惠民,成功承办全国科技活动周重点示范活动“科技列车河池行”;深入开展文体惠民活动1121场次,受益群众66万人次;每年落实200万元设立专项基金,扶持“河池作家群”不断壮大,3部文艺精品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广西韦拔群干部学院列为全国党性教育基地;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6个1728套,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797套,改造棚户区1500套。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nan/536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