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千方百计提振社会消费信心。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20条措施,进一步增强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加大扶持力度,激活特色商业小吃街、夜间消费区,推动消费市场稳步增长。发挥省级县域电商直播示范基地作用,引领促销水果、海产品、山野菜、柞蚕、绒山羊等农副产品,促进线上消费扩量增效。突出发挥好“交旅”刺激消费作用,深入实施“旅游 ”融合发展战略,拉动住宿和休闲农业消费增长,全年开展采摘节、温泉旅游等节庆活动20场次以上。
三是多措并举畅通进出口主渠道。积极协调海关、税务、信保、银行等部门,帮助企业稳订单、拓市场。引导限上企业本市报关,鼓励重点限上企业业务回转,加强外贸政策业务培训,推动规上工业企业、雏鹰、瞪羚企业和品牌企业突破“零外贸”。依托国内外各类展会,广泛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外贸重点展”计划,为企业在出国出境参展、融资周转等方面做好全方位服务,以展促贸。加大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推广应用力度,鼓励企业强化自主品牌建设。
(二)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体系建设新跨越
一是着力提高工业产业链条化水平。持续做好“老原新”三篇大文章,加快推进压铸业、中海沥青、中粮糖业、金叶汽车配件、柯斯莫斯耐火材料等传统企业扩产升级改造。整合骨干企业资源要素,延链、补链、强链做大做强做优。加大规下企业培育力度,让更多科技含量高的成长性企业升规入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完成小升规7家。加快数字赋能,鼓励企业积极加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上云”和 “上平台”。依托原油码头和lng码头优势,大力发展石化深加工,延伸发展石化高端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升级。
二是着力保障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依托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型建材、食品四大产业集群,加大扶持和招引力度,壮大集群规模,推动四大集群产值提升至全市产值66%。推动石油化工产业集群步入全省重点行列。围绕“山海林泉城”旅游资源,积极打造高品质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推进文旅康养度假产业集群建设;依托团山国家海洋公园、古海温泉、仙人岛白沙湾、雪帽山等项目基础,重点发展滨海度假游、温泉康养游、渔村文化游、乡村自驾游等旅游产业。加快构建海洋食品深加工及现代海洋养殖产业集群,依托渔港和海洋资源建设海洋牧场,大力发展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水产品养殖和加工产业。依托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完善现代化冷链体系,打造水产品知名品牌。
三是着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盯省市扶持政策,重点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企业科技培育,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建立科技型企业培育库,推行“一线服务法”,深入企业开展咨询服务,举办“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企业家创新意识”“技术合同登记”等线上线下培训班,激发企业创新热情,强化企业家创新意识。引入科技中介机构对企业开展“点对点、主动式、全方位”精准服务,助推企业转型升级,进入科技型企业行列。新增3户创新型中小企业和3户“专精特新”企业。
(三)持续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形成营商新局面
一是驰而不息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开展“清风辽宁”政务窗口建设,加强12345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运行模式,缩短办结周期,不断提高办理质量,确保按时反馈率达100%。加强项目管家制度建设,建强管家队伍,加大服务力度,提高助企纾困能力。持续推进项目审批改革,发挥“并联审批 帮办代办”驱动作用,提升服务企业、服务群众办事效率。推进“互联网 监管”“双随机、一公开”全覆盖。
二是坚定不移全面深化要素改革。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资源清查工作,对市属4家、仙人岛6家和北海5家国有企业,加大国有资产、资源盘活力度。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完善协税护税制度,坚持以收定支原则,优化预算支出顺序,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非必要”“非急需”等支出,集中财力“兜底线、促均衡、保重点”,确保重点事业发展。
三是真心实意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推行“免申即享”服务直达快享,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不断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健全银行、担保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融资风险市场化分担机制。深化“银企对接”合作,着力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严控涉企行政执法检查频次,坚决杜绝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为发生。持续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守住交往底线,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
(四)强化平台战略支撑,推动注入发展新动能
一是充分发挥教育引领作用。进一步建强师资力量,通过高校“直招”,招聘应届优秀师范毕业生40名。加大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力度,确保覆盖率达到90%。持续贯彻“双减”和课后服务政策,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日常办学行为。持续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推进中小学迁建、职教中心等教育项目进程。实施高质量教学政策,推进两所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推动职教中心与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积极参与“兴辽未来工匠”培育工作,培育1名“新时代好匠才”。
二是充分发挥科技驱动作用。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三年倍增”专项行动,开展“一对一”精准服务,确保年度培育科技型企业23家,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101家。深化产学研合作,加速推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完成技术合同登记1.98亿元。鼓励实施科技特派专项行动,开展科技政策宣传、科技下乡、技术培训活动6次。多方式、多渠道进行科技相关政策宣传,增强企业创新积极性,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践行区。
三是充分发挥人才带动作用。贯彻落实“人才服务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培育、吸引人才的洼地和人才创业发展的高地,力争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45万人。健全人才服务保障政策,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保姆式”服务。邀请农业专家深入一线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为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和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力量。打造“专挂兼”专家工作站体系,推动“3 1”试点建设,确保基层组织作用有效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