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扬州市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保持省内领先,全市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达98,部分领域全国先进。
——信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实现5g网络和千兆固网接入市域全覆盖;完成下一代互联网(ipv6)升级改造;全市网络总出口带宽达30t;建成3个以上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打造华东地区多产业链条的数据中心集聚区。
——大数据开发利用更加深入。有序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归集共享、开放应用,培育一批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项目;基本建成华东地区数据流通和应用先行区、大数据创业创新示范区。
...
扬州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市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视察扬州时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主动扛起&ld...
2019年,我国出生人口首次降到了1500万以下,人口出生率仅为10.48‰,是2000年至今的最低值,也是继“三年困难时期”之后的第一次人口断崖。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较2019年又减少了265万人。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我国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另一方面,“三年困难时期”后的婴儿潮一代正逐步进入退休阶段,需要大量的在职劳动力供养。江苏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4%或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20%,2020年江苏65岁及以上人口占16.20%),而2020...
对标《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统筹考虑宏观经济形势、商务发展趋势和我市发展条件,未来我市商务领域力争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2035年远景目标。内需消费市场对地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彰显,商品和服务消费品质更好地满足广大市民美好生活需要,全市形成更加完备的现代化商贸流通体系。对外开放新格局逐步形成,出口与进口更加平衡,贸易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提升,“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加协调,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合作水平跃上新台阶。内需与外需相互促进,扬州参与国际国内经济...
到2025年末,将扬州建设成为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战略的独具特色的苏中金融中心,基本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产业化、体系化,市场竞争有序、金融风险可控,与扬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实现银行存贷款余额双双过万亿,力争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翻一番,金融业增加值及占服务业比重、社会融资规模、金融业税收较大幅度增长,制造业和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占比较大幅度提高,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快速发展,各类创投基金有效集聚,地方金融实力不断增强,社会融资结构明显改善,直接融资占比不断提高,金融空间布局更趋合理,金融科...
扬州市“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扬州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到202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科技含量和发展质量大幅提升,产业支撑体系显著完善,形成布局合理、集聚集群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到202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2%左右。高端装备、智能及新能源汽车、航空产业三大地标产业规模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达到50%以上。
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协同合作的创新体系,走出一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富扬州特色的创...
《江苏省“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全省将组织实施现代服务业“331”工程:
1.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培育工程。为增强现代服务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现代服务业企业转型升级步伐,突出龙头型、链主型企业,兼顾成长型、创新型企业,围绕科技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服务、节能环保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健康养老、文化旅游、家庭服务等重点领域,遴选300家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大、发展潜力好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建立健全省市共同培育机制,集中资源力量,加大在创新平台...
“十四五”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更高水平建设产业科创名城,创新驱动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更加明显,区域协同融合创新更加紧密,创新园区载体平台发展内涵进一步提升,创新企业主体梯队进一步壮大培强,宜创宜业“好地方”形象进一步彰显,主要科技创新指标保持全省靠前位次,成为长三角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科技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人才集聚与科技产出取得新突破,公民科学素质普遍提升。到2025年,全市研发经费...
(一)坚持生命至上,建强公共卫生体系。坚持“预防为主、医防融合、平急结合、联防联控”策略,聚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疫情救治、重大疾病防治和职业健康保持等关键领域,健全工作体系、管理体系,改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和公共卫生治理水平。
1、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保持高度警惕,保持指挥体系不变,工作压力不减,进一步落实“四方责任”和“五有一网格”要求。强化疫情监测预警,做好病例、口岸、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等监测,加强发热门诊(诊室)病例排查报告,落实重点人群...
扬州工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矛盾突出,补短板、强弱项任务艰巨。县域、园区、项目等对工业总量的支撑不足。工业开票销售超千亿、超800亿县域分别仅有2家,省级以上园区仅有3家规上工业开票销售超500亿元,乡镇工业集中区仅有4家全部工业开票销售超100亿元,县域、园区平均规模对比周边总体偏小。工业重大项目投资规模呈减少态势,新建项目体量不如技改项目,一批重特大项目未能实现预期产出。企业规模支撑、税收贡献、创新引领能力依然不强。百亿元以上企业仅7家,且属于传统产业领域或生产基地型企业,产业链带动能力和自主经营发展能力...
到2025年,培育开票销售5000万元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55家、营业额2000万元以上餐饮龙头企业30家,形成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美食街区或集聚区10个,评选世界美食之都示范店100家,世界美食之都建设理念在全市得到广泛认同,重要节庆会展、重点建设项目全面实施,现代美食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发展方式全面优化,发展新动能全面形成,供给品质和市场口碑持续提升,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对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总体目标:到2025年,在治水、治气、治土方面取得新突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厚植“好地方”生态底色,凸显生态宜居名城江河湖辉映的水美特色,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持续增强,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扬州做出新贡献。
展望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扬州建设目标基本实...
目前,江苏省经国务院、省政府正式批准设立的开发区共158家,其中国家级47家(经济类27家、高新类17家、旅游类2家、保税类1家),省级111家(经济类90家、高新类21家),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2.开发园区已成为对外开放的主力军。“十三五”期间,以“一带一路”为切入口,积极参与沿线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拓展东盟、非洲、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层次丰富、结构多样、领域宽广的高水平的多元化对外开放格局逐步构建。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入股首个国家级“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园区—中阿(联酋...
聚焦产业科创名城、文化旅游名城、生态宜居名城建设,奋力将扬州打造成为“创新引领、产业智能,高效便捷、社会智治,美丽宜居、城市智慧”的新型数字经济城市。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实现倍增。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较2021年实现翻番,占gdp比重超13%,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到2025年,全市智能制造水平显著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点园区、重点产业链基本实现数字化发展,线上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农业...
到2025年,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综合连续、内容全面、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便利、渠道多元、制度保障的老年人社会参与不断扩大;政策支撑、体制健全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老年友好型社会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好地方”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2025年目标:我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力争达到17%,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机制体制、条件保障等更加完善。“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实现,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更为均衡,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体系更加公平普惠,基层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全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
2035年远景目标:我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全面提升,城乡科学素质发展差距显著缩小,科普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科普服务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科普公共...
专栏1 “十三五”期间盐都服务业重点产业领域发展概况
现代金融。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29.2亿元,拥有盐都字号银行机构10家、保险公司4家,小贷公司5家、转贷公司2家、融资担保公司2家。
科创服务。“十三五”期间,净增加国家高企200余家,总数达273家。新增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省研究生工作站30家、市企业研发机构197家。创成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2家、省级科技园区2家。
现代物流。2020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8.8亿元,电商快递物流、农产品物流等特色...
保障住房供应,满足多元需求。“十三五”期间,金湖县住房用地供应量176万m2,其中90 m2以下住房、90-140 m2住房、别墅与高档公寓占比分别约50%、40%、10%,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2 m2,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62 m2;推进保障性住房、拆迁安置住房建设,基本形成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满足低收入人群、中低收入人群、新就业大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需求。
强化住房保障,推进棚改安置。“十三五”期间,金湖县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结构更加合理,...
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加强人才情况调研,组织有需求的企事业单位对外开展尊龙凯时注册的人才招聘,五年累计引进本科及以上人才2730人,新增留学归国人员20人。加强人才服务,申报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2人,卜延志等4人成功入选2019年度淮安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为县内高层次人才申领“淮上英才卡”184张;发放一次性就业补贴、高层次人才申领购房补贴共计172万元。江苏永安化工有限公司成功申报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完成1100平方米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及摊位求职招聘系统调试升级;引进rfid人事档案管理系统、流动人员人事档案...
(一)经济效益
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和文化旅游市场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文化旅游产业规模日益扩大,文化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效应进一步凸显,文化旅游行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文化旅游企业税收不断增长,文化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明显提升,对文化消费促进作用不断增强,文化旅游产业在全县gdp中的占比明显提升。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在gdp中的占比达到4.8%,年接待游客达700万人次。
(二)社会效益
推动文化旅游企业实现双效统一,...
1. 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已成为时代主旋律,尤其是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改革、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户籍制度改革等深入推进,为加快产业扶贫注入更强动力,带来更多改革红利。同时,农村各项改革有利于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完善与低收入人口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低收入人口分享更多的产业链增值收益,激活低收入人口财产增收潜能,拓宽低收入人口外部增收渠道,增加低收入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切实带动农户持续增收。
...
1.总体目标
到“十四五”末,基本形成学前和特殊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高教育优质多样、职业教育特色适应、社会教育广泛参与的高质量教育发展格局,把涟水建设成为“办学条件好、管理水平高、教育质量优、品牌学校多”的教育名城、教育强县,基本实现“重塑涟水教育靓丽名片”的总体目标。
2.具体目标
——学前教育。按照国家标准规划建设公办幼儿园和居住小区配套幼儿园。全部幼儿园达到合格园标准,省市优质幼儿园占比90%以上,以公办园为主的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学前三年毛入园...
区域环境质量大幅改善。主要河流水质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提升,达到淮安市领先水平;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建立比较完善的污染场地环境监管体系;生态环境状况进一步改善,确保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达到65,林木覆盖率达到24.2%,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66%;严格执行生物物种安全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危险废物处置率稳定保持在100%,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空间格局逐步优化。开展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严守生态红线、耕地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确保生态空间管控区域保护面积不低于2.8%,主要河...
紧紧围绕淮安区“工业强区、文旅兴区、产业旺区、生态优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远期成为“淮河流域灌排调度枢纽,淮安水利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淮安水生态环境示范样本区”,为淮安区高质量发展、全面开启“中心城市核心区、江淮发展先行区、枢纽经济承载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宜居宜业幸福区”的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水利保障。
淮河流域灌排调度枢纽。形成时空精准调度、高效调配、科学调用的水资源配置中心。淮安区地处淮河流域下游,京杭运河纵贯全境,入海水道、灌溉总渠横穿东西,江淮水互调互济,南水北调东线通道,地理位置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