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旗舰中医馆”“中医阁”建设,1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成“旗舰中医馆”;1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建成“中医阁”。推动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护理服务。

  三、推动高品质中医药服务供给

  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疾病诊疗、康复服务、疫病防治、慢性病干预等全过程服务,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全面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更优质、更惠民、更便民。

  (一)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做优做强针灸、康复、骨伤等专科专病,形成可推广的诊疗方案。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充分发挥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加强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中医特色护理能力。将中医药融入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推动治未病服务融入疾病诊疗全过程,深入推进治未病中心建设,将服务拓展至医院各临床科室,逐步融入疾病诊疗全过程,打造三级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升级版,规范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和方法。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丰富中医治未病内容,在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中医药医疗服务机构积极参与慢性病管理,鼓励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市卫生健康委牵头负责,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二)提升中医药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西医协作机制,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共享,推动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确保中医药机构、人员同步全面参与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急诊科、感染科、肺病科和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组建中医应急医疗队伍,全面提升中医医院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能力和水平。〔市卫生健康委负责,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三)提升中医药康复能力。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三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的比例达到100%,二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的比例达到70%,康复医院全部设置传统康复治疗室,其他提供康复服务的医疗机构普遍能够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应用中医药康复技术方法,发展适用于基层、社区的小型化、专业化的中医康复设备和康复适宜技术,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中医康复室,配备中医医师开展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发展。扩大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康复服务范围,推广应用中医药技术方法,推动中医康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市卫生健康委牵头负责,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四)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传染病医院和专科医院,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将中西医结合工作纳入综合医院评审和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创新中西医协作医疗模式,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鼓励西医药从业人员学习中医药,广泛开展中医药知识培训,对医院临床医师开展中医药专业知识轮训。开展中西医结合学科(专科)建设。〔市卫生健康委牵头负责,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专栏6 中医药服务提升工程

  建设任务

  主要内容

  市级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支持市级中医医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做优做强中医优势专科,支持特色专科、中医综合治疗区建设,提升医院中药药事和中医护理服务能力。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支持同江市中医医院开展“两专科一中心”建设,每个县级中医院建设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建设成为县域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

  中医特色重点医院中医治未病服务建设

  结合健康中国行动,开展癌症、心血管病、脑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专科治未病中心建设,促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

  中医药应急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支持市内三级中医医院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及符合生物安全二级以上标准的临床实验室等建设,支持市内二级中医医院加强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呼吸科等建设,提升中医医院应对呼吸道传染病等新发突发传染病及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支持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重点打造1-2个中医康复科,提升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

  中西医协同发展工程

  支持非中医类别医师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十四五”期间培养西学中人员50人。

  四、推动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聚焦关键环节,加大中医药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提高骨干人才培养能力,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中医药办学水平,打造一支梯度合理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

  (一)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丰富资源配给。实施特聘专家计划,以院士、国医大师等顶级人才和学科发展急需高端人才为主要聘用对象,拓展吸引汇聚人才渠道,加大力度引进各类中医药紧缺人才。到2025年力争建设3个省级名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1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依托我市国家级中医住院医师规培和省级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培育1-2名省级中青年中医药领军人物、3名省级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持续推进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省名中医、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市卫生健康委、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db/864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