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2日在蛟河市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长 王威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蛟河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极为艰难的一年。面对前所未有的疫情冲击、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志不求易、事不避难,交出了一份斗争敢为、奋发有为的厚重答卷。

  ——同心抗疫凝聚力度。面对3月份输入性突发疫情,我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应急指挥体系迅速激活,20个专班闻令而动,“学生带家长、家庭带社会”联防联控格局火速构建,流调溯源高效开展,17轮区域核酸精准筛查,1649名密接集中隔离,终末消毒及时彻底,17天完全控制住社会面传播,展现了蛟河速度;在吉林市发起社会面清零总攻的关键时刻,调集6批次包括631名医务人员在内的979人前赴后继、逆行出征,实现了“打胜仗、零感染”目标,彰显了蛟河担当。全面加强防控能力建设,日检测能力4.75万管的核酸检测基地建成运行,疫情防控应急指挥中心投入使用,“30比1”微网格服务体系全面铺开,局部散发疫情得到果断有力处置。经过近三年的抗疫,基层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广大干部执行力、战斗力经受住了考验,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成效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各位代表,面对疫情,全市人民识大体、顾大局,是抗疫最深厚的伟力。广大医务工作者、公安干警、人民教师、社区工作者、下沉干部、志愿者栉风沐雨、踏疫前行,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热爱的城市再燃烟火气,让美好的生活开启新篇章。在此,让我们向所有日夜奋战、守护家园的英雄们致敬,向依然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致敬!

  ——经济恢复彰显韧度。一季度,经济出现断崖式下跌,这是蛟河史上前所未有的。大疫之下,百业艰难,我们锚定“止跌、回升、增长”目标,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响。坚持抗疫不误农时,率先在全省启动备春耕农民返乡集中转运,经验做法获央视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复工复产、复商复市蹄疾步稳,4月末“四上企业”实现应复尽复,一批亟需开工的民生工程能开快开,各类服务业场所有序营业,经济社会迅速回归正轨。市领导遍访企业等活动联动开展,国家和省市一揽子支持政策直达快享,65项政府为企业办实事清单精准滴灌,全年减税降费9800万元,兑现稳岗补贴、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622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46万元,城镇新增就业3823人;金融机构支持复工复产银企对接活动成效显著,累计为企业提供纾困贷款5.5亿元、延期还本付息3.3亿元;新增市场主体6733户、“个转企”120户,有效稳住了基本盘,经济逐季回升向好。预计到年底,地区生产总值可实现正增长目标。

  ——项目建设呈现梯度。产业链招商等专项行动扎实开展,优先发展产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奖励办法等惠企政策组合发力,15万吨废弃菌包循环利用等20个3000万元以上项目正式签约,招商准度、引资规模、项目质量明显提升,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位列地区第一。重大项目逆势而上、再攀高峰,天桥岗滑雪场、北部园区三期四期等重点项目调规落位,农特产品冷链物流园等70个超500万元项目压茬开工,年产1万吨特种石墨等30个超500万元项目建成投产,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增长20%,投资规模、投资强度、产业项目比重创历史新高。特别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蛟河抽水蓄能电站盛大开工,强势领跑全省“东部山水蓄能三峡”工程建设,标志着我市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了战略性一步。

  ——三次产业拉伸维度。现代农业提质增效,479公顷土地整治、11.3万亩高标准农田和黑土地保护项目深入实施,粮食产量突破90万吨。黑木耳产业集群项目高效推进,黄松甸千棚灵芝喜获丰收,2个灵芝孢子粉gmp车间相继建成;伯特利等2个千头牛场投入运营,发放肉牛贷款5596万元,肉牛饲养量达到21万头、净增2.6万头,吉林地区乡村振兴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工业经济承压转型,天翔炭业等4户企业技改扩能,洁净新能源等2户企业产值实现翻倍增长,得利斯食品产值首次突破20亿元大关,跻身全国农产品加工企业500强;规模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由2.4%提升到4%,松花湖管业等3户企业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松江管道入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工业经济在承受疫情冲击带来的市场需求减弱、生产成本上升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下,以“低开高走”的态势稳步恢复、逐月向好。服务业回暖复苏,家电夜卖、餐饮外卖消费节等商贸活动有效开展,后备箱集市点亮夜经济,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第21届红叶旅游节云上开幕,“一湖三园”基础设施更新提级,红叶谷光影夜游成为旅游新爆点,全年接待游客、综合收入分别增长8%、7.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城乡颜值再上高度。“三区三线”科学施划,国土空间体系和区域经济布局加快构建。坚持建新与更新一体推进,上海路等4条道路竣工通车,长安大桥减荷维修;天润华府等精品小区接续开发,文明小区等28个老旧小区111栋楼实施改造,小区环境深度清理实现全覆盖;红叶广场提档升级,首钢漪园获评全省“最美口袋公园”;新增热源165蒸吨,改建供热管网25公里,城区实现有机更新、功能提升。坚持镇区改造与乡村建设协同推进,白石山镇、漂河镇等8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基础设施整体跃升,2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成功打造,惠及驻地群众8.6万人;302国道威虎岭至白石山段改建项目如期竣工,101.4公里农村公路、5座危桥完成改造,我市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坚持生态修复与污染防治统筹推进,漂河镇克马沟段侵蚀沟治理项目启动实施,疏浚河道163公里,绿化公路43公里、河堤10公里;秸秆离田及机械购置补贴落地见效,全域禁烧有效管控,23辆新能源公交车投入运营,黄松甸镇、庆岭镇污水处理设施建成运行,城乡承载力和宜居性持续提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db/467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