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5”工程:到2025年,全区建设100个数字化车间、20个智能工厂,在石化、轴承、紧固件、液压、汽配5个行业实施数字化改造。
9.“一链四区”:宁波市为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服务、装备研发、特色工艺制造及配套产业竞争力的一项政策,一链即集成电路产业链,四区即鄞州区、北仑区、前湾新区和镇海区。
10.“1618”行动:即提升城市能级形象品质的专项行动计划。“1”为一个目标,建设具有镇海辨识度的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先行示范区;“6”为六大提升方向,形成建设亮点和特色;“18”为支撑六大提升的18项具体任务。
11.“精特亮”:即精品路线、特色街区、亮点工程,内容涵盖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旨在全力打造民生幸福精品项目,奋力展现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靓丽品质。
12.“无废城市细胞”:指社会生活的各个组成单元,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饭店、商场、集贸市场、社区、村镇、家庭等,是贯彻落实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理念,体现全域建设工作成效的重要载体。
13.“152”体系:“1”即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5”即5个综合应用,分别是党政机关整体智治综合应用、数字政府综合应用、数字经济综合应用、数字社会综合应用和数字法治综合应用;“2”即数字化改革的理论体系和制度规范体系。
14.“141”体系:“1”即区级社会治理中心;“4”即镇(街道)基层治理“四个平台”(综治工作、监管执法、应急管理、公共服务);“1”即村社网格。
15.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
16.碳中和: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17.“230”产业空间格局:做强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镇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区”,做优庙戴广源、茅塘山息云寺、西河工业集聚点“三点”,清零村级工业点、低效工业用地。
18.“双强行动”: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浙江省提出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
19.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在老年人口相对集中、交通便利的社区环境内建设集生活服务、老年助餐、医养康养、基础护理、助学培训、文化娱乐、智慧服务、养老顾问等八大应用场景,16项基础服务功能的养老服务设施。
20.省“5 4”政策体系:“5”即扩大有效投资、减负强企、科技创新、“两稳一促”(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民生保障“五大政策包”;“4”即财政、自然资源、金融、能源“四张要素清单”,涵盖了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各个领域。
21.市“1 6”专项行动:宁波市为推动一季度全市经济稳进提质、以进促好的一项专项行动。“1”即1个总体目标,力争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5%;“6”即6个专项行动,为扩投资增动能、强制造稳增长、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增信贷助实体、降成本减负担、稳供应保民生。
22.“增氧计划”“滴灌工程”:创新小微金融服务机制,实现小微金融服务的可测量、可评价,旨在提高小微企业融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
23.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到2025年,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8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突破2000家,均较“十三五”规划目标增长1倍以上。
24.“三清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研发场所、研发人员清零。
25.“十百千”工程:三年(2020-2022年)完成10家管理提升示范企业培育、100家企业实施管理提升项目和3000人次管理提升培训。
26.“三区三线”:指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空间所对应的区域,以及分别对应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其中“三区”突出主导功能划分,“三线”侧重边界的刚性管控。
27.“两非”整治: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
28.疫情防控“七大机制”:指精密智控指挥决策机制,卫健、公安、属地党委政府“三责”联动激活机制,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三区”最小单元管控机制,核酸检测、流调、编组、转运、隔离流程能快则快的“五快”循环落实机制,分阶段清零机制,疫情、舆情、社情“三情”联动机制,早期预防发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