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经济发展质量还不高,创新驱动能力不够强,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步伐仍需加快;二是重大项目谋划储备不足,招商引资签约项目落地转化率还不高,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还不够精准;三是城乡建设、民生领域还存在短板,基本公共服务品质有待提升;四是部分干部担当意识、苦干实干精神有待提高,专业能力素质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对此,我们高度重视,一定采取有力举措加以解决。
二、2023年重点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政府工作意义重大。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沈阳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生态为先、民生为本、发展为要,加快打造沈阳“北部美丽”建设核心区、现代农业产业化先导区、城乡转型发展示范区,为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展现康平更大的担当和作为。
2023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市经济增长同步。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实施项目为王战略,加速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全力引进建设高质量项目群,推动主导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集群化,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狠抓项目谋立推建。深入谋划项目,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围绕上级政策导向和支持领域,适度超前谋划包装一批高质量项目,动态更新项目库。全力做好“三争取”工作,着力提高项目成熟度,确保项目可实施、可落地。建立“五方会谈”机制,促进重点项目建设投资量、实物量、工作量“三量”提升。谋划储备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20个,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00个。
扩大招商引资战果。完善主导产业招商图谱,积极推行“链长制”招商模式,围绕清洁能源、碳纤维、塑料循环经济等开展全产业链条招商,加快推动共享储能调峰调频、煌朝无尾钢化真空玻璃、物流集装化载具、高端化妆品外包装等项目签约落地,力争新引进2-3家碳纤维企业,着力引入玉米、畜禽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积极引进汽车底盘系统和塑料零部件项目。
做大做强工业经济。确保辽能30万千瓦风电项目并网发电,加快华润、电建、国能70万千瓦风电项目建设。推进辽宁合宏环保高分子复合新材料项目投产运行,促进可降解塑料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发展壮大恒生生物、佳合食品等龙头企业,推动辽宁宫焙食品加工项目投产运营。加快骏标科技轮胎项目建设。进一步整合产业发展空间,加快复合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园、碳纤维产业园、农产品产业园建设进程。整合开发区土地资源,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全力做好土地要素保障。
积极发展文旅产业。打好“辽金故里”“满蒙风情”历史生态牌和“卧龙湖 ”山水旅游牌,鼓励争创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培育独具特色的乡村精品民宿。提升旅游产业丰厚度,加快卧龙湖生态旅游业态提升项目建设,促进丽融红杉旅游康养一期项目建成投运。构建四季旅游节庆体系,策划丰收节、登山节、枫叶节等精品旅游节会,适时举办第九届大辽文化冬捕节。
(二)建设一流营商环境,有效释放内生发展动力。持续深化“四我”和“两个结合”营商服务模式,拉高标杆争先进位,促进营商环境迈向更高水平,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打造办事方便的政务环境。巩固“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成效,“一件事一次办”场景数突破200个,“一张表格”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拓展“一网通办”深度和广度,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100%实现“全程网办”,90%申请材料实现“只提交一次”或“免于提交”,积极推进高频便民服务事项“掌上办”。加快推动“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进社区(村),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和效能。
打造法治良好的信用环境。提升司法服务能力,提高商事纠纷解决质效,依法平等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深化“双随机、一公开”常态化运用。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 监管”模式,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力度。强化诚信政府建设,杜绝新增拖欠企业工程款、招商引资政策不兑现问题。
打造成本竞争力强的市场环境。深入开展“一联三帮”行动,以硬招实招破解痛点、堵点问题,确保国家省市助企纾困政策直达快享。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继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放大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和“园区集合贷”融资产品效能,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做优公共服务,不断降低企业非生产性成本费用。全面推进人才政策落实,围绕主导产业集聚人才,让更多人才扎根康平。
(三)擦亮辽北明珠底色,绘制生态康平美丽画卷。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走好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子。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做活水资源文章,高质量完成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县建设任务,构建起“五水互融”的水系保护与利用网络体系。积极争取专项债券支持,推进卧龙湖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实施卧龙湖清淤工程,持续改善卧龙湖水质。扎实开展国土空间绿化行动,完成植树造林3000亩、沙化治理3000亩,完成49个美丽宜居村绿化工程,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