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总体定位
紧紧围绕“国际旅游名城”目标定位,巩固庐山江西旅游龙头地位,唱响“庐山天下悠”主品牌,塑造“悠然庐山,魅力九江”城市文旅品牌,做实庐山——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庐山西海——世界级康养旅游示范区、九江市——“中四角”文化和旅游消费中心城市三大品牌,做强庐山、鄱阳湖、长江、浔阳城等世界级山水文化资源。推动景区旅游、城区旅游、乡村旅游“三箭齐发”,实现高等级景区创建全省首位目标,全面构建“一心两核全域”(一心:中心城区;两核:庐山、庐山西海;全域:县市区特色鲜明、差异发展)新格局,把九江打造成为中外文明互鉴交流地、中国一流旅居度假地、长江文化集中展示地。
——中外文明互鉴交流地。对接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充分发挥九江世界文化遗产庐山、“海上丝绸之路”对外通商口岸、英租界界址、“万里茶道”节点城市、“水上瓷器之路”重要埠岸等地理人缘优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把九江打造成为江西对外文化开放的新窗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外文明互鉴交流新平台。
——中国一流旅居度假地。发挥九江名山名川名湖名城汇集的独特优势,立体整合文化山水资源,培育一批以庐山、庐山西海为代表的文旅融合型休闲度假产品,构建山城联动、山水联动、江湖联动、文景联动、文旅融合的全域发展格局,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全国一流山江湖海城文化旅居度假地。
——长江文化集中展示地。立足九江是江西唯一通达长江的节点城市,助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炼长江流域历史文化脉络,强化与沿线城市的文化交流,深化“百里长江最美岸线”建设,以项目为载体,将九江打造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示范段、全国长江文化集中展示区,促进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提升九江文化软实力。
四、发展目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文化和旅游服务供给力显著增强。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建成高质量的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供给能力进一步提高,推进设施空白或不达标的县级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提升,全面推动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
——文艺创作进一步繁荣。鼓励原创,引导资源向重点题材、重点项目、重大活动聚焦。旅游演艺项目、文艺演出、赣版影视、图书、报刊等文艺精品不断涌现。积极推动网络文艺、线上旅游、跨界融合等新兴文旅产品发展。
——文化和旅游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国内旅游人次稳步增长,旅游收入不断提高;入境旅游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正常水平;文化产业竞争力和贡献度稳步增强。恢复九江旅游全省龙头地位,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迸发,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旅游产业迈向全市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现代化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文化和旅游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持续增长,文化和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程度加深,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扶持培育一批具有品牌优势、创新优势、规模优势的骨干文化和旅游企业。
——文旅融合产品加快开发。继续加大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开放力度,创新导入一批具有九江特色的文旅ip项目,把庐山、庐山西海打造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打造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引导规划创建一批主题鲜明、要素完善的全域旅游示范区、高等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等旅游目的地。
“十四五”九江市文化和旅游业经济指标
类别 |
序号 |
主要指标 |
“十四五”末规划目标(2025年) |
全省排位 |
主要经济指标 |
1 |
旅游接待总人数(亿人次) |
1.65 |
前二 |
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 (万人次) |
60 |
第一 |
||
2 |
旅游总收入(亿元) |
2000 |
前二 |
|
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 |
2.5 |
第一 |
||
3 |
旅游人均消费(元) |
1300 |
前二 |
|
主要经济指标 |
4 |
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亿元) |
500 |
前三 |
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 |
10% |
前二 |
||
5 |
文化和旅游上市企业(含主板、创业板、中小板等) |
4 |
前二 |
|
6 |
规模以上文化和旅游企业(家) |
400 |
前三 |
|
7 |
全市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平方米) |
700 |
前三 |
|
经济社会综合贡献 |
8 |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 |
5% |
前三 |
9 |
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占全省比重 |
17% |
前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