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两山”实践注入科技贡献
丽水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努力把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缙云作为丽水地区工业重镇,一直将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新冠疫情背景下,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243.44亿元,增长5.5%,增幅居全市第2,分别好于全国、全省、全市3.2、1.9和2.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值27.71亿元,同比增速14%,增速全市第一。全社会r&d经费投入保持稳步增长,居全市领先。展望未来,缙云的科技创新发展仍需要进一步创新应用好跨山统筹、创新引领、问海借力三把“金钥匙”,借助浙西南科创走廊建设、万亩千亿产业平台打造的契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发展,进一步打响“全省大花园核心区生态工业高地”“丽水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先行地”“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三张金名片,将缙云打造成为绿色生态工业的典型示范区和浙西南创新发展引领区,成功撬动区域经济的腾飞。
三、存在问题
(一)产业层次有待提升
一是企业转型升级相对迟缓。缙云工业特别是机械装备产业起步于草根创业,以低端产业、低附加值产品、低层次技术起家,产业引进主要承接了永康的产业梯度转移,近几年通过小微园的规范整治以及产业创新综合体的服务供给,产业“低、散”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是,低端产业链转移和切入的“先天不足”带来的产品多样化和差异化不够好、产业创新能力不够强的问题依然存在,机器换人等自动化生产技术应用不广,大部分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2020年全县全员劳动生产率仅为11.07万元,排名全省76位。战略新兴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01%,仅列全省第57位。部分行业存在低成本竞争和技术仿制,恶性竞争极大的阻碍了创新积极性。二是新兴产业均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近几年运动休闲器械制造产业异军突起,但其外销比例高达70%以上,是严重的出口依赖产业。轻医疗设备、半导体以及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均处于起步阶段。
(二)产业链和创新链缺乏有效协同
一是现有产业链配置不完整。锯床行业中,核心的铸件、电机、传动系统、低压控制器件都需外部采购。跨区域、高协同、物联网深度融合的现代供应链体系未形成,无法围绕产业链形成系统完整的创新链。二是区域综合联动发展机制不成熟。县域开放程度不高,与周边都市圈虽有功能分工,但尚未深度融入“金义都市圈”。域内站场设施建设滞后,“通而不畅”局面尚未改变,综合交通体系有待完善,乡镇间优质创新资源整合不足,联动发展机制尚未建立,合作共赢的局面有待形成。三是国际合作仍需加强。与国际龙头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仅仅是部分企业的个别行为,与国际高端科研院所的交流很少,亟需搭建更好的科技交流合作机制,深挖欧美国家在基础研究、工业控制、装备制造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深度融合。
(三)产业链共性关键基础技术有待提升
经过多年的发展,缙云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基础研发、结构设计、材料加工工艺、绿色生态工艺、“大云物移智链”应用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一是从锯床等现代装备产业来看,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能力较为薄弱,部分中小企业还存在以人工劳作为主的传统生产模式,对产品基础架构平台化、通用部件标准化、功能结构模块化等现代生产理念,erp/mes等数字化技术运用远未普及。企业的技术能力与生产工艺亟待标准化和规范化。二是从健康医疗产业和智能家居产业来看,企业在产品结构设计、电池、中控系统设计、材料加工工艺、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健康管理等方面仍存在技术短板,多数中小企业仍以代加工生产为主,不具备独立开展产品系统性研发的能力,原创能力较低。
(四)创新平台能效仍需提升
缙云是著名的工业强县,但是从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角度来看,缙云的创新平台能效仍需提升。一是创新平台数量较少。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创新平台14个,部分平台仅仅就是一块牌子,真正发挥作用的平台不超过10个,而且大部分平台为2018年后建设,在基础设施、配套条件、资源集聚等方面尚不完备,承接创新资源的能力有限。二是平台支撑能力不足,有效功能未充分发挥。现有的创新平台均存在功能单一或不全,综合性的创新平台仅有锯床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运行以来虽有成效,也获得省里肯定,但与完整功能发挥仍有距离。多数平台的资源承接模式以政府引流为主,与产业、企业的沟通对接不紧密,对于市场化自发对接不活跃。科技服务市场发育不足,快速承接的能力不强。
(五)创新基础仍然薄弱
与周边区县相比,缙云科技创新基础仍然相对薄弱,科技创新转换效率还需提升。一是科技投入不足。从2020年的数据分析,全社会研发投入(64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62名),技术交易总额(84名)、财政科技经费投入(57名)等指标均处全省的下游位次。二是创新主体总量少。全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仅有81家,比丽水经济开发区少35家,仅有桐乡市五分之一,新昌县三分之一,每千家企业中科技型企业数仅占32.8%,列全省68位。高新技术企业中建立省级高企研发中心、省级企业研究院的企业只占38.3%和14.8%,省重点企业研究院还是空白。三是创新人才缺乏。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现象较为普遍,企业在本地找到合适的应用型人才难度较大。绿谷精英等高层次人才总量偏少,分布到企业的面不广,真正脱产研发团队的企业占比少,人才缺乏导致技术快速转移转化和开发新产品存在瓶颈。2020年,全县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57项,而全省平均值有34.1项,在浙江省89个县(市、区)中排名位于下游。2020年规上工业产值重超青田,但全县新产品产值96.76亿,比青田少34.15亿,新产品产值率为36.36%,比青田低20个百分点。
四、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深入实施平台“二次创业”,坚持“国际视野、缙云特色”,坚持“绿色发展、数字赋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充分发挥“成果转化和改革深化”两大动力,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应用三把“金钥匙”,以“双招双引”为抓手,努力构建两个“3 n”双循环绿色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着力提升“万亩千亿”区域平台创新能级,将缙云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浙西南科创高地和省创新型县(市),并使创新驱动的“缙云经验”成为缙云申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国家高新区的强大利器。
(二)指导原则
坚持把绿色高质量发展作为首位战略。依托优美风光、人文底蕴、特色产业,以绿色科技创新为关键动力,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谋划布局一批围绕生态工业和现代农业两大领域成长性高、引领性强的大平台、大项目、大产业、大集群,在拥有优势的关键科学研究领域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研发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若干创新成果进入省内领先、国内一流,推动形成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加快实现gdp与gep协调快速增长,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绿色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典范,实现创新能级跨域晋升,形成支撑缙云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型科技路径。
坚持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根本动力。构建大科技工作格局,建立县委县政府对各部门、乡镇的科技创新综合考核机制,将科技创新工作纳入部门、乡镇专项工作考核。深化数字化科技改革,谋划建立“缙情创”创新数字平台,实现实时研判创新态势,不断提升治理能效。在全省率先启动“创新论英雄”改革,将创新论英雄作为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的首要重点,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探索形成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缙云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