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企业主体引领培育工程

  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强化公共技术基础设施布局建设,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1.提升壮大创新企业群体规模和能力。以梯队培育促创新,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国高企业—科技型领军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加快培育一批细分领域创新型领军企业,打造技术水平领先、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科技企业群,着力构建以“未来工厂”为引领的新智造企业群,打造全省“未来工厂”示范区。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形成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集聚发展企业总部,实施“企业扎根计划”,对强科技创新能力的现有优势企业有序安排拓展用地,支持本地领军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广阔、规模领先的优势总部企业。深入实施“雄鹰计划”,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强强联合、上下游整合,提升发现细分目标市场的能力和精准研发创新的能力。到2025年,力争3家装备制造龙头骨干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实现30家“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等专项冠军。

  2.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效行动。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充实完善高企培育库,构建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围绕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工业互联、人工智能等优势领域,通过靶向精准政策扶持引导,打造一批核心技术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产业带动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领型创新企业。加快培育一批“瞪羚”“独角兽”企业,以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计划”企业为抓手,建立科技型高成长性企业培育库,大力培育一批高层次有利于上下游衔接的初创型成长性科创企业,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在重点领域实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计划,着力挖掘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的优质创业项目,开展精准扶持服务,催生一批“战略专一化、研发精深化、产品特色化、业态新型化”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3.强化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计划,鼓励大企业开放支撑资源、应用场景,发布创新需求,优先采购中小企业首创高科技技术和产品,构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共享资源、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鼓励小微企业采取资金注入、技术入股、协议共建等形式,组建战略联盟、技术研究院、创新中心等多种形式的创新联合体,推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开展协同创新,加快成长为创新重要策源地。聚焦“3 1 x”重点产业,支持建设一批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推动创新资源的集成整合、在线共享和优化配置。

  (六)区域协同开放合作工程

  发挥处于g60科创大走廊、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交汇重要节点的优势,全面深化与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城西科创大走廊、钱塘科学城等跨区域协同创新,引领构建全区创新协同新格局。

  1.东进高标打造创新协同融沪桥头堡。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临平新城为主平台,坚持战略协同、高地共建、开放共赢、成果共享,开展与上海、嘉兴海宁、桐乡等科创对接,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建g60科创走廊。推进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谋划建立沪杭创新合作区、上海高新产业拓展区,联合实施科技成果惠民工程,推进长三角g60浙江(临平)科创基地建设,推动沪杭高层次人才双向互认,海外人才双向互通,实现产业基地共建、研发成果共享、产业项目共推。提升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效能,推进创新券通用通兑,为共同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提供科技支撑。

  2.西联深度对接融入城西科创大走廊。以临平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临平新城、大运河科创城为创新发展主引擎、新增长极,构建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联动发展的全域创新格局。借力城西科创大走廊科创资源,提升临平科创要素吸引力和创新资源集聚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科创型总部经济,力争纳入城西科创大走廊联动发展区,成为杭州综合性科学中心的重要承载区。积极推行跨区域创新联动模式,推进临平在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区未来科技城设立“科创飞地”,推动两地统一市场建设,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有序流动。建立创新联动的利益分配机制,重点在飞地建设、税收产出、科技成果统计、人才引培等方面,创新实施一批新的管理办法。

  3.南拓充分挖掘钱塘科学城优势资源。充分利用钱塘科学城拥有的高校资源,以及国内外知名科研平台,依托临平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中国(杭州)算力小镇、中国(杭州)工业互联网小镇等载体,推动与钱塘科学城科研院所、医药港小镇、大创小镇、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等平台合作。成立创新成果转化联盟,分享科技资源信息,加强科技协同、交流合作、成果转化。加快乔司全域整治与空间改造提升,布局科创研发、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空间,融入钱塘科学城联动创新成果转化区。加快校企精准对接,建立与钱塘科学城人才对接流通机制、产教融合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形成产业创新发展跨区协同效应和创新成果转化集聚效应。

  (七)创新生态系统营造工程

  引导和鼓励孵化载体建设,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系统,成为支撑创新发展核心驱动力。

  1.迭代升级全域大孵化器战略。梯次布局“重大平台 特色小镇 科创园区 孵化器 众创空间”金字塔创新矩阵,优化“实验室—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孵化链条,加快孵化器(众创空间)提质升级。到2025年,认定市级及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数量达到18家,新增面积18万平方米,累计达到30家,总面积突破30万平方米;省级及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达到10家,总面积突破12万平方米。

  2.健全科技服务加速成果转化。开展科技服务补链、优链、建链行动,加快形成覆盖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大力发展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等第三方专业科技服务。发挥长三角技术交易市场联盟作用,深化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临平)分中心建设,打造长三角科技转移转化承载平台,推动与长三角其他城市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打通原始创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道。

  3.搭建联动创新创业服务生态。探索建立以企业、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研项目组织和立项机制,推动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高效配置,实现企业精准出题、院校精准解题、政府精准助题的新模式。健全r&d经费支出持续增长机制,健全政府、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强应用研究支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引导优质科创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鼓励上市科技企业利用定增、兼并重组、公司债等资本市场工具做大做强。统筹政府、产业、高校、科研、金融等资源,着力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联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4.健全创新人才评价体系。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健全创新容错机制,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突出标志性成果、实际贡献和科学价值的评价。探索实施重点攻关项目“揭榜挂帅”人才使用机制,探索“科研院所招引、区域统筹使用”的人才工作新模式。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开展人才使用、管理和激励等创新政策试点,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人才流动通道,打造未来智造产业联盟,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新格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尊龙凯时注册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90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