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完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统筹粮食仓储设施、物流节点、加工和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形成上下游产业衔接、区域布局合理、“购销储运加”融合发展、物流规模相对集中、运行高效经济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形成通道 枢纽 节点多层级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不断提升我县作为福建南大门粮食物流重要节点的地位。推动互联网基础设施与物流基础设施融合,加快提升粮食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谋划建设具有综合效应的集粮食收购、加工、储存、批发、运输、信息、质检和应急保障为一体的粮食仓储物流中心。依托现有的粮食储备库、骨干库、中转库,建设和完善粮食仓储物流节点功能,完善粮食物流运输通道建设。提升物流园区粮食物流配送能力。支持企业发展综合性物流园区,提高粮食物流集中度。支持收储、加工企业改造或新建粮食接收发放设施,与物流体系实现有效对接;支持粮食中转运输企业新建、改建、扩建一批中转仓,提高物流能力和效率。

  第五节 健全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全面推进粮食应急能力提升行动,按照粮食安全责任制要求,建立健全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加强对粮食安全跟踪监测和预警分析,全面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完善粮食应急供应体系

  实施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提升行动,提升粮食应急加工、运输、配送能力,优化应急供应网点布局,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有效统筹现有应急设施资源,改造建设一批平时服务、急时应急的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立和完善粮食应急供应网络,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有一个应急供应点,人口集中的社区每3万人至少有1个应急供应网点。落实好应急加工、配送、供应网点的布局,进行规范化建设,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强化应急处置功能,提升应急供应保障水平。充实成品粮应急储备,提升成品粮应急供应能力。探索实施军粮供应水平提升计划,推动军粮供应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军粮供应应急综合保障水平。

  二、构建新型粮食安全监测预警体系

  加强市场粮情和粮食产业安全监测预警预报,及时研判市场供求形势,着力打造灵敏、准确、专业、权威的信息网络体系。强化粮食市场预警机制,加强粮食流通统计工作,稳定统计队伍,保障工作经费,夯实统计工作基础。构建新型粮食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健全涵盖粮食生产、流通、储备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统计制度,建立全县统一的粮食市场数量、质量、价格监测平台和应急指挥调度平台。整合行政部门、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等渠道、“产购储加销”等环节粮食数据信息资源,健全数据信息共享机制。提升市场分析能力,完善联合会商机制,定期共享交流研判市场形势,发布各类信息,形成监测预警合力,有效防范市场异常波动风险。

  三、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加强粮食生产风险预警和粮食生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对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生产损失,通过专项资金、农业保险、信贷等方式给予资金支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粮食安全应急预案,建立完善横到边、纵到底的粮食应急预案。按照“最小颗粒度”要求,科学研析应急场景,优化粮食应急预案和保供稳市方案,加强应急演练和培训。粮食市场供求出现异常波动时,要依照规定程序及时启动粮食应急预案,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增加市场供给,平抑粮价,保证粮食供应。

  专栏4: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发展目标

  (1)完善粮食应急加工网络。按照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的原则,掌握、联系一批靠近粮源和重点销售地区且交通便利、设施较好、具备加工能力的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作为应急粮食加工指定企业。

  (2)健全粮食应急储运网络。科学规划粮食的运输路线、临时存放点、运输工具,确保在应急状态下粮食运输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3)健全粮食应急供应网络。认定一些信誉较好的军供网点以及连锁超市、商场及其他粮食零售企业,委托其承担应急粮食供应任务,确保在每一个乡镇、街道(社区)至少有1 个应急供应点。

  (4)加强政府部门信息共享、应急联动。由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通过政务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建设应急交流平台,实现各应急部门之间应急资源信息交换与共享。

  第六节 加快实施数字化改革,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数字化改革撬动粮食和物资储备改革,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重塑粮食物资业务,加快整合建设并迭代升级,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逐步形成“技术先进、功能实用、操作简便、安全可靠、规范统一、运行高效”的粮食与物资储备信息化体系。

  一、推动粮食管理平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对标《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统筹推进粮食和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国粮发〔2020〕6 号)要求,整合优化网络和平台资源,实现物理集中、分级授权、减少层级,推进“云”“网”融合,实现粮食储备信息系统与省、市级平台互联互通。完成与福建省粮食信息平台业务系统、监管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质检系统等各项数据录入的基础上,升级现有粮食监督检查平台,加强市场监管大数据采集、开放分析和应用功能,强化风险监测预警分析,推动信息上下贯通、互联互通。

  二、提升粮食行业治理数字化水平

  提升信息技术服务与应用水平,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粮食行业治理数字化水平。通过数字化改革集成,推进智慧粮库、智能工厂、网上市场、数字园区建设,实现互联网和粮食业务、粮食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大粮食生态”。发挥物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在粮食监测预警中的作用,加强粮食市场监测、分析和信息发布。形成安全数据“一中心”和信息化应用“一网通、一张图、一张表”新格局,基本实现政务业务服务、储备动态监管、应急指挥调度协同高效,粮食和物资储备应对突发事件、管理大数据资源和服务种粮农民、涉粮企业、消费者的能力明显提升。开展粮食智能工厂、智能仓储等应用示范。加快智慧物流发展,构建智能物流配送网络。

  专栏5: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工程

  不断提升粮食储备信息化管理水平,积极做好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按照时间节点有序推进县级储备仓库智能化项目与市级智能化管理平台互联互通,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争取在2025年前基本实现仓储信息化、管理智能化、运营高效化。完善粮食出入库作业自动化、仓储智能化(如智能通风、低温储粮控制、烘干在线水分控制、储粮数量在线监测、储粮质量在线检测等)、仓储业务协同办公自动化、安全生产管理视频等系统。

  三、加强粮食市场体系信息化建设

  推广应用全国粮食交易中心和现货批发市场电子商务信息一体化平台。积极融入福建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电子交易平台,逐步实现与全国电子商务信息一体化平台的联网运行。以粮食电子交易平台为基础,改善硬件条件,创新服务模式;提升信息采集能力,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建立涵盖粮食生产、原粮交易、成品粮批发、物流配送、应急保障的完整供需信息链和数据中心。推进成品粮、杂粮杂豆等现货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引导市场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交易模式,助力传统市场转型升级。创新“互联网 ”与“放心粮油”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实现全县放心粮油示范企业、放心粮油经销店信息共享,提高放心粮油产品市场占有率。

  四、促进粮食和物资储备信息新融合

  建立并完善县级物资储备信息平台,构建物资储备管理一体化系统,实现物资储备全过程信息管理,逐步实现物资采购、储备、管理、保障全过程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和标准化,力争到 2023 年底达到漳州市全市层面救灾物资储备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的要求。推进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共享,提升物资储备信息化管理能力,提高应急监测预警、监管执法、指挥决策、救援实战、社会动员等能力。整合资源、打通数据、贯通应用,加强信息维护、数据归集和应用创新,在安全预警、应急指挥和智能决策、应急物流等方面促进粮食和物资储备信息化融合发展。

  第七节 加强物资储备保障,增强抵御重大风险能力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多元互补,健全实物和产能、政府和企业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机制,系统规划、科学优化物资储备品类、规模、结构,加大储备监管力度,加快补齐补足关键品类物资短板与仓储设施缺口,提升物资储备保障能力。

  一、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制机制

  建立政府统一管理体制,强化物资储备的集中管理和统筹协调,完善分级负责、分级储备、分级管理、属地为主、区域统筹、协同保障的物资储备体制。深化推进政府储备、企业责任储备和社会目录储备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物资储备制度。全力探索物资储备新机制,建立实物储备、协议储备、能力储备相结合的地方物资储备管理方式,提升物资储备应急保障社会参与度。强化物资储备体系分工协同机制,实现各级政府上下联动、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密切配合、协同高效的治理模式,形成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重大突发事件应对合力,提高应急保障效率。积极融入到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应急物资储备保障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加强与毗邻市、县区域应急物资储备保障的协同合作,逐步建立规划对接、平台共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应急共保的长效机制,形成就近协同应对风险的合力。

  二、拓展灵活可控的多元储备方式

  各地针对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等级,探索试点运行不同储备方式,逐步拓宽多元、灵活的救灾物资储备方式。根据物资储备的专业性和通用性的特点,专业性物资储备应和突发事件预防相关联,直接由业务部门存储;通用性物资储备应和应急救援相关联,直接由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存储。市场周转率高的实物储备主要委托企业储存,市场周转率低或难以落实企业储存的实物储备依托政府部门下属综合物资储备库储存,有关产能储备由政府与有关企业签订协议落实。采取企业、商业协议储备或生产能力储备的,要与供货单位签订合同,保证一定数量的产品库存或保证灾害发生时能迅速生产规定数量的物资,并根据合同约定定期了解企业的物资库存情况或生产设备运转情况,确保应急所需。有条件的乡镇,还可以根据区域灾害实际,结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为高风险区域的社区和家庭发放救生包,鼓励引导居民家庭储备。

  图2 诏安县物资储备管理体系

  专栏6:应急物资政府储备指导目录

  一、综合物资(发展改革、粮食和储备部门负责)

  (一)公共卫生类(社会层面)。防护物资、消杀药械、药品等。

  (二)生活必需品。粮油、猪肉、食盐、食糖等。

  (三)救灾物资。个人生活救助物资、其他救灾物资。

  (四)生产资料。化肥等。

  二、专业物资(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

  (一)公共卫生类(专业层面)。防护物资、消杀药械、检测试剂和采送样箱、医疗器械、药品(卫生健康部门);动物防疫(农业农村部门)。

  (二)自然灾害类。防汛抗旱(“三防”指挥部有关成员单位);森林防灭火(应急管理、林业部门);公路交通应急(交通运输部门);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气象部门);有害生物灾害应急(林业部门);地震地质灾害救援(应急管理、地震、自然资源、消防救援部门)。

  (三)事故灾难类。火灾应急救援(消防救援部门);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置(应急管理部门);环境应急(生态环境、应急管理、海事部门);空中、水域救援(海事、消防救援、公安部门);工矿事故应急处置(应急管理部门)。

  (四)社会安全类。生化恐怖袭击应急救援(公安、生态环境、消防救援部门);其他应急救援(公安部门)。

  注:以上目录供参考,各部门根据职能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三、分级推进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要求,建设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储备管理和应急保障工作需求相匹配,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交通便利、调运快捷、储存安全、保障高效的现代化物资储备库。构建以县级物资储备保障中心为核心,各相关部门所属的物资储备库为基础,参与实物储备和协议储备的企业为重要支撑的一体化物资储备网络。依托县粮食储备库(中心库)建设,采用新建、改(扩)建等方式,建设综合性应急物资仓储设施建设,发挥县级物资储备库在统筹调配域内救灾资源的主体功能和核心作用。多灾易灾及人口密集乡镇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建设规模和库点布局。研究利用现有粮食仓储设施资源,设立永久性或临时性物资储备站点,将常用救灾应急物资下沉管理,确保第一时间处置和应对各类突发灾情,妥善安置受灾群众。

  专栏7:分级储备体系建设任务

  1、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县级救灾物资储备。以本地灾害风险水平和人口数量等为依据,根据《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漳州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通知》和历年灾情实际,确定救灾物资储备所对应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量。按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建标 121-2009)所确定的测算依据,应按确定对应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的70%确定实际需要政府提供救助的人数,进而确定各类救助物资的存储规模。除应当储备帐篷、棉被等常用救灾物资外,还要根据各自灾害种类、气候特点和生活习俗等,储备凉席、木板、毡布、救生衣、救生包、发电机和简易应急救援工具等,丰富救灾物资种类。对不宜长期保存的食品类救助物资,要与当地有关供应商(厂)家签订供货协议,委托定点代储。

  2、建设灾害多发乡镇和边远村落救灾物资储备点。在乡镇(区)已建立救灾物资储备点的基础上,到 2025 年底,全县有中型地质灾害隐患险情的乡镇要建设救灾物资储备点,确保灾害发生后,可实现受灾群众在 12 小时内得到妥善安置,生活得到初步救助。救灾物资储备点可依托空置办公用房、村(居)委会活动场地、闲置校舍等场所,结合常年灾情实际,储备帐篷、棉被、 粮油、彩条布、扩音器、简易救援工具等灾害救助第一时间所需物资,所在乡镇要及时通过采购或向县政府申请补充库存。

  四、强化应急物资日常储备管理

  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和地域特点,按照应急管理部门提出的应急物资储备需求,组织编制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品种目录和标准,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合理配置储备规模。从我县地理气候条件和应对新冠疫情的经验出发,把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作为物资储备体系建设重点,全面掌握相关部门储备的其他调节性商品和专业性应急物资储备的规模、品种、结构、功能等基本情况,调查掌握相关储备物资生产、布局、采购等信息,统筹各类应急资源。按照分级储备、分级负责的要求,加强应急救灾和防汛抗旱物资管理。落实和管好猪肉、菜等调节性重要商品储备和通用性救灾物资储备。着力提高突发急性传染病、重大动植物疫情、食品安全事件、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活饮用水安全等突发事件风险评估、早期预防和及时发现能力,提升公共资源、应急物资的统筹与调配能力,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动、用得上,推动建立跨区域应急物资相互保障体系。

  五、完善高效快捷的物资调运机制

  根据《漳州市救灾物资储备管理细则》,对运力组织、装卸力量、物流方式等予以优化,进一步提升救灾物资紧急调运时效。应急管理部门要与交通运输等部门建立紧急调拨协同保障机制,完善跨部门、军地间应急联动合作模式;要结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灾害救助工作,与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增强互动,组建救灾物资搬运装卸后备力量;各级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可与当地物流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依托既有物流网络,降低救灾物资运输成本。

  六、加强物资储备科学化管理

  规范物资储备质量管理,做到物资储备质量全程监管。积极推动建立常态化轮换机制,抓住市场有利时机,组织实施战略物资储备收储轮换。按照“用旧存新、用零存整”的原则,明确储备物资更新周期、轮换原则、调整标准,同时做好物资回收和报废工作。修编完善各类物资储备管理规章制度,出台地方物资储备政府采购、定期轮换、调剂调用等管理办法,对物资的收、储、轮、用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不断提升物资储备管理水平。运用“互联网 ”、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科技手段,推进存储物资监测预警制度的实施,实现物资轮换、库位管理精细化、科学化。

  第八节 推进全面依法管粮,持续提升粮食监管效能

  健全监管制度,创新监管方式,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大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提升信息化监管水平。增强质量安全检验监测、监管信息转化、快速反应处置等能力,持续提升监管效能。

  一、加强粮食监管体系建设

  加强粮食执法队伍建设,设置粮食监管执法必需的内设机构,执法监管经费和执法装备应满足工作开展需要。加强执法督查业务培训,建立常态化学习培训制度。健全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储备粮管理、质量安全、统计、仓储管理、仓储物流设施保护、应急成品粮、市场监管、节粮减损、产业经济发展、粮食风险基金等方面相关制度规定。开展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政策性粮食加工与销售、原粮销售等活动监督检查,健全库存检查制度,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加快粮食经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推动建立从生产、收 (采)购、储存、运输、加工到销售的全过程追溯体系。加强对粮食流通市场的监督与管理,严厉打击违反市场规则的行为,努力建设公平繁荣的粮食市场。

  建立健全财务集中管理制度,建立全县粮储系统的会计核算管理中心。取消各下属国有粮食企业(除军粮供应单位外)单位会计和出纳,只设报账员,引入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由县粮储局统一对各国有粮食企业进行核算,切实做好账证、账账和账表真实安全,提升国有企业工作效率。通过行政监督和会计监督的双重制约职能,强化对下属国有粮食企业的监督,遏制下属国有粮食企业经济作假行为发生。

  二、推进粮食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建设涵盖粮食收储企业、加工企业和贸易企业的粮食信用体系。依托粮食行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收集企业经营管理基础信息、政府部门监管信息、社会舆情等。建立发改、市场监管、财政(金融)等部门,以及行业组织的信用管理合作机制,促进信用信息共享。建立不良信用清单,记录企业违规违约失信等不良信息。探索开展独立核算经营主体履约履责能力、诚信经营情况评价,建立健全激励守信和惩戒失信机制。加强粮食行业信用监督管理,实施分类服务和管理。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监督检查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实现违法线索互联、标准互通、结果互认。

  三、加强粮油质量监测能力建设

  加强收储库点化验室建设,配备快速、便捷的粮食质量指标检测仪器,满足能够确定等级、出入库检验,以及卫生指标快速检测的能力要求。依托现有大中型粮食企业、批发市场,建设一批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网点。建立粮食质量动态信息数据库,实现对粮食质量的实时监测。完善粮食质量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粮食出入库检验制度,特别是各级储备粮等政策性粮食的送检、抽检制度。加快完善粮食收购和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信息记录制度,加强粮食质量监管相关部门协调高效的沟通协作机制。引入第三方粮油检验检测企业,解决目前检验检测人才不足问题。

  四、抓好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监管

  依托省、市级平台,完善原粮追溯信息处理平台2.0系统、消费者查询平台、综合监管平台等构成的质量追溯系统。通过信息化在粮食“产购储加销”的全覆盖,构建粮油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县级质检机构、储备库化验室要按照站库结合、站点结合等方式建立地方储备粮质量内控体系。按照福建省食品安全“一品一码”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要求,加快推广福建原粮追溯管理系统,督促指导全县原粮经营者,按照要求上传原粮追溯信息,确保记录真实完整,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进一步强化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大力推广高效肥和低毒低残留农药。建立耕地土壤环境监测网络,有效解决耕地面源污染问题。加强对粮食流通市场的监督与管理,严厉打击违反市场规则的行为,努力建设公平繁荣的粮食市场。加强超标粮食质量监管,建立超标粮食处置长效机制,禁止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进入口粮市场。

  五、提升安全生产与管理水平

  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底线思维,严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要求,层层压实企业主体责任、行业监管责任和地方属地管理责任,切实把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持续抓好安全生产基础建设,落实安全生产经费保障,加大安全装备物资投入、强化人员安全培训和特殊岗位持证上岗,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建立健全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全面推行主动报告制度。探索运用“物联 网 监管”手段,提升安全监管水平。推进中心粮库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力争实现达标全覆盖,为深化改革、转型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安全环境。

  第九节 推动粮食节约减损,倡导绿色健康消费

  建立多部门联动、多主体互动、多环节施策的节粮减损治理机制,探索集约储粮新模式,降低粮食流通全链条损失损耗,增强全社会爱粮节粮意识,形成科学消费、健康消费、文明消费的良好风尚。

  一、建立粮食节约减损机制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任何时候都是硬道理,任何时候爱惜粮食的传统都不能丢,节粮减损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治标,也要治本。建立健全粮食节约减损机制,用科技、法治、引导等手段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减损,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形成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良好氛围。

  二、促进农户源头减损

  实施粮食产后服务工程,为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专业化服务,开展代清理、代烘干、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五代”服务。推广经济、适用、防虫、防霉储粮新装具、新技术,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建设自然通风仓、烘干设备、保温钢板仓等设施。探索大农户储粮仓及农户科学储粮市场化运作方式,解决规模化生产的粮食产后数量损失、品质下降、霉烂变质等关键问题。完善农户科学储粮技术服务体系,为农户安全储粮、科学储粮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三、推进经营过程减损

  持续推进粮油仓储企业规范化(6s)管理和“四无粮仓”建设。积极推广粮食仓储新装备、新技术,增强科学储粮减损能力。推进粮油加工业技术升级,实施加工企业出品率提升计划。推进粮油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稳步提高综合利用效率。制定适度加工和节能减排行业技术标准,建立健全政府抽检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标准执行监督机制。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优化运输组织,缩短运输周期,提高粮食物流效率,减少运输环节粮食损失损耗。

  四、持续推动消费减损

  加强爱粮节粮宣传教育,倡导爱粮节粮、营养健康、科学消费理念,引导城乡居民养成讲健康、讲节约的粮食消费习惯,营造反对食品浪费、厉行节约的浓厚社会氛围。深入推进全民“节约一粒粮”行动。组织开展“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粮食科技活动周”“放心粮油宣传日”“食品安全宣传周”等专题宣传活动。大力倡导“光盘行动”,推行简餐和标准化饮食,杜绝餐桌浪费。积极开展爱粮节粮“进社区、进学校、进酒店、进食堂、进家庭、进军营”等行动。树立爱粮节粮先进单位、示范家庭和先进个人典型。建设中小学生爱粮节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爱粮节粮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实施“爱粮节粮青年志愿者行动计划”,在实践中广泛开展爱粮节粮宣传教育。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强化责任落实

  一、严格落实党政同责

  坚持党对粮食和应急物资保障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着力推进干部队伍能力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坚持应急物资保障体制机制改革的正确方向。提高政治站位,用总体国家安全观统领粮食和物资收储工作,以“大粮食”“大流通”“大产业”视野来规划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发展,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全面落实“米袋子”党政同责和粮食安全责任制。

  二、强化粮食安全责任考核

  强化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指挥棒”导向作用,把重点任务纳入政府督查检查考核范围,作为年度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的重要内容,真正做到规划重点任务与考核工作融合促进,形成以粮食安全为主线,逐级逐层抓落实、多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项目资金再安排等的重要依据。对相关工作成效明显的予以倾斜支持,对工作进展慢、工作质量不高、重点任务落实不力的,严肃问责。加强责任制落实情况动态分析,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推动粮食工作的科学发展,构建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三、建立完善协同保障机制

  建立包括发改、粮储、财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联动机制,积极发挥领导协调机制、联席会议制度、信息通报机制、应急协同机制等作用。加强信息共享、经验交流、技术合作和政策协同确保粮食供应稳定,应急物资保障有力。加强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规划实施,定期研究审议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方面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年度工作安排,督促落实重大事项。各部门间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完善相关考核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共同推进粮食和物资储备项目发展完善。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落实《规划》纲要,形成推动诏安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二节 强化制度保障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粮

  加快建立健全与我县实际相适应的粮食安全保障制度体系,适时研究修订《加强全县粮食安全保障的实施意见》等其他配套规定。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落实权责清单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入开展粮食政策法规宣传,形成全社会重视粮食安全的氛围。加强行业自律,倡导依法经营,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建立健全节粮减损制度体系,把节粮减损行动纳入法治建设。

  二、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制度建设

  要坚持属地为主、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与应急管理、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把提升灾害救助物资保障能力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灾害救助物资采购和储备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制度。完善各类应急物资政府储备管理办法,探索出台社会责任储备政策,健全重大应急状态集中统一调配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序、节约高效的物资保障制度体系。

  第三节 强化要素支持

  一、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立足诏安实际,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安排专项资金给予粮食应急加工、配送、储运的企业和应急供应网点补助。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放心粮油”供应网络用于提升形象识别系统、建立质量追溯系统、电商平台等技术改造及仓储物流设施配套、供应网点等项目建设,提升供应网络的质量安全与便民服务能力。继续实施引粮入诏奖励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多调粮,调好粮,与产区建立更加稳定的购销关系,保障我县粮油供给。充分利用好现有资金渠道,支持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和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功能,积极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通过民办公助、主管部门购买、委托管理、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大对粮食仓储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置仓储、烘干设备,可按规定享受农机具购置补贴。落实粮食加工企业从事农产品初加工所得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政策和国家简并增值税税率有关政策。健全涉农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继续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落实耕地地力补贴等政策。

  二、支持企业技改研发投入

  支持大米等粮食加工企业的设施设备技术改造、粮食质量检测能力建设、自动送料仓建设、信息化建设提升、节能环保、节粮减损和“机器换工”等项目。加强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落实辅导,对粮食加工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本年度实际发生额的50%,从本年度应缴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

  三、加强金融保险支持

  政策性银行要加大对粮油加工龙头企业、粮食订单生产基地、粮食仓储基础设施、技术改造、物流配送、供应网点建设和粮食科技成果转化等贷款的支持力度。推进银行等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并购贷款、夹层贷款、银团贷款等方式支持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并在贷款规模、利率优惠、贷款期限等方面向兼并重组企业倾斜。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粮食收购、加工、仓储、物流等各环节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优质粮油产品加工等为重点,加大对粮食“产购储加销”各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在做好风险防范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企业厂房抵押和存单、订单、应收账款质押等融资业务,创新“信贷 保险”、产业链金融等多种服务模式。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为粮食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和“走出去”提供保险服务。大力发展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开展价格指数保险试点。

  四、落实用电用地政策

  将粮食、应急物资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予以保障,在用地指标、用地供应、规划调整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优先保障粮食储备库、物资储备库、粮食产业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对于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所需的新增用地计划,在年度计划中予以优先安排。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属于我省鼓励发展、列入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项目和省重点建设项目,实行优惠的地价政策,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执行,但不得低于该项目实际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应收取的相关费用之和。支持国有粮食企业将划拨用地依法补办出让手续,增强企业融资功能。改制重组后的粮食企业,可依法处置土地资产,用于企业改革发展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严格落实各项电价、电费惠企政策,降低粮食和应急物资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一般工商业电价,落实农产品初加工享受农业用电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用能成本。

  第四节 强化人才支撑

  一、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明确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方式,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竞赛活动,在实践中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积极开展粮食行业适岗、业务知识和技能专业等培训,适时开展技能大赛和应急演练,加快培养基层一线仓储保管、质量检验、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等专业技术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全面提升粮储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技能水平。着力解决粮储系统化验员和储粮管理员资质不足的问题,积极向省、市相关部门申请,分批次组织现有岗位工作人员脱岗参加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落实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有关政策,兼顾公平、突出效率,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

  二、创新人才培育机制

  搭建多方联动的人才培养合作平台,构建适应粮食安全和应急物资保障发展需要的人才培育体系。推进“人才兴粮”“人才兴储”工作,完善人才引进柔性机制和优惠政策,深化粮食企业薪酬制度改革,鼓励企业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在职位设置、招聘录用、员工使用、培训开发、劳动报酬和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推动粮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进程。着力提高行政管理者的理论修养、政策水平,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规范国有粮食企业人力资源流转制度,依托县委组织部、政法委、县人社局、发改局等部门,联合对社会公开招聘的国有粮食企业技术型人才进行筛选,统一调配优秀人才到相关国有粮食企业任职。充分利用职业学校、远程教育网络和粮食技术推广培训等渠道,推广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成果,开展对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和农户开展实用技术、管理知识和经营技能的培训。深化与涉粮院校的合作,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吸引各高校人才到本地就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尊龙凯时注册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1099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