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重点工作任务

  (一)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保持粮食供需总量平衡

  1.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供给水平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扶持大型合作社示范社,打造农民合作社知名商标和品牌,推广集体合作农场、联耕联种、农田托管等土地经营新形态。

  持续推进科技兴农战略,提高种植现代化水平,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科技下乡,联合农业部门,每年定期开设农业生产培训班,加强农技知识的培训及普及,提升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产业化发展,推进农业生产科技化进程,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强耕地用途管控,严格控制耕地非粮化,确保耕地农用。贯彻《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实施方案的通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法严管,良田粮用,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聚焦重点区域,统筹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统一规划布局(以农业部门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为准)、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验收考核和上图入库,强化项目管理,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

  2.着力培育粮食发展新动能

  一是补好粮食信息化建设短板,完善市级粮食管理平台,推进行政机关、中心粮库的“一张网”信息化建设;由政府或由政府扶持企业创建粮食电商物流平台,拓宽精品粮网上销售渠道和降低物流成本;二是积极推进各项试点工作。第一项是储备粮动态轮换试点。在坚守粮权归属、统一调配、库存安全三条底线的前提下,鼓励符合条件的粮食企业参与储备粮委托代储动态轮换。第二项是“放心粮油”示范县试点,大力培育“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配送企业和供应店,构建“放心粮油”原料、加工、配送、供应网络,保障城乡居民粮油消费安全。第三项是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以开展代清理、代烘干、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五代”业务为重点,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种粮农户提供专业化服务。

  3.深化产销协作力度,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加强与安徽、江西、黑龙江、吉林等产区联系,建立稳固的粮食产销合作。鼓励粮食龙头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跨区域市场化重组,以参股或控股的方式与产区当地企业进行资本合作,参与当地的粮食生产、收购和经营,推动实施粮源基地建设计划,争取漳州市粮食龙头企业在粮食产区建设粮源基地20万亩,更直接地掌握优质粮源;鼓励漳州市粮食企业在产区利用仓储、烘干等设施条件与种粮大户合作,改进收购方式,实现粮食收割、运输、收购、烘干、结算一条龙服务,主动参与粮食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

  (二)推进现代粮库规范化管理,提高科学储粮效益

  1.加紧改进和完善仓储设施建设,增强调控物质基础

  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建立与城市规模相匹配的市县粮油储备规模,争取达到可保障全市购粮人口6个月左右口粮需要。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改进和完善现代粮库的生产设施、辅助生产设施、管理及生活设施、室外工程、独立工程及配套系统。大力优化仓储工艺,通过加大投入,配置高效、适用的机械装备和先进物流系统,提升仓储现代化水平。

  2.加强粮储系统队伍建设,推动人才兴粮兴储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明确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方式,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竞赛活动,在实践中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让比学赶超的氛围在全市粮储行业内蔚然成风。积极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职工参加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鼓励支持职工参与知识更新培训,提升粮储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技能水平。落实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有关政策,兼顾公平、突出效率,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在职位设置、招聘录用、员工使用、培训开发、劳动报酬和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推动粮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进程。

  3.推进仓储设施科技提升,实现储粮绿色化

  持续深化粮食储备现代化管理机制建设,加快推进智能化升级改造,大力推广绿色储粮技术,实现储粮高质量、高营养、高效益和低损耗、低污染、低成本的“三高三低”目标。积极应用储粮害虫综合防治技术,通过清洁卫生,结合惰性粉防治,实现免熏蒸储粮。通过绿色储量技术应用,实现“三率”(粮食质量合格率、储存品质合格率、食品安全指标合格率)达标,提高企业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力争在五年内全市储备粮库80%以上实现绿色储粮。

  4.配套仓储机械化、自动化设施

  粮库智能化建设对需要集成的机械设备配套程度要求较高,例如:对出入库作业经常使用的输送设备,需要在机械设备的设计配套等方面进行跟进;现有各中心库的仓房大多为高大平房仓,近年来粮仓的设计、科技保粮工作没有大的改变,仓储智能化是科学储粮的重要手段,在仓房功能设置上需要从设计源头有所创新,提高仓房设计级别和仓房建造施工资质要求,要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全程跟进指导,做到仓房建成后即达到气密和隔热保温要求。同时,随着智能技术、机械设施使用越来越广泛,应加强技术交流,逐步形成区域智能化应用的互补与兼容,避免重复建设,推动管理标准化。如:智能化技术软件的选型、气调仓的改造、仓内空调机的换代、后续折旧、维护保养等。

  5.加强行业信息化建设,实现粮库智能全覆盖

  着力构建“仓储管理、应急保障、质量监管、原粮追溯、综合业务”五大粮食信息化管理板块,通过融合数据接口、连通区域节点,实现储备库与省、市、县管理部门信息的互联互通。重点加强市、县级粮食管理平台、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粮食加工企业信息化改造、粮食应急配送中心信息化建设,逐步形成“技术先进、功能实用、运维简便、安全可靠、规范统一、运行高效”的粮食行业信息化体系,全面提升粮食行业信息化水平。

  (三)完善粮油检验监测体系建设,保障粮油质量安全

  1.加强市、县级粮油质量监测能力建设

  规范收储库点化验室建设,配备快速、便捷的粮食质量指标检测仪器,满足能够确定等级、出入库检验,以及卫生指标快速检测的能力要求。依托现有大中型粮食企业、批发市场,建设一批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网点。建立粮食质量动态信息数据库,实现对粮食质量的实时监测。完善粮食质量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粮食出入库检验制度,特别是各级储备粮等政策性粮食的送检、抽检制度。加快完善粮食收购和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信息记录制度,加强粮食质量监管相关部门协调高效的沟通协作机制。引入第三方粮油检验检测企业,解决目前检验检测人才不足问题。通过努力,形成储备库化验室、县区质量检测、市级品质检测的三级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提升粮油检验检测水平。

  2.加强粮食行政执法能力建设

  强化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质量监管职能,落实机构、人员、经费和执法装备。加强对粮食经营者从事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活动和政策性用粮的购销活动以及执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全市粮食执法队伍的法律和执法业务学习、培训,树立依法行政、依法治粮意识,提升执法业务素质和能力。

  加强联合执法平台建设,完善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市内联动执法机制和市际联动执法机制,减少监管盲区。加强和创新市内部门联动执法,探索建立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安局等部门常态化联合执法的新机制。巩固完善市际联动执法,建立覆盖市际毗邻区域的规范统一的协作通报、信息共享、案件移送、联动执法等制度。

  3.积极推进智慧粮食监管体系建设

  构建粮油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通过信息化在生产系统、检验检测系统、粮食加工系统、粮食仓储物流系统、粮食供应系统的全覆盖,建设原粮追溯信息处理平台2.0系统、消费者查询平台、综合监管平台等构成的质量追溯系统。采取站库结合、站点结合等方式建立“市级质监站—县级质检机构—储备库化验室”三级地方储备粮质量内控体系。

  4.加强粮油统计监测,有效服务宏观调控

  进一步加强粮食统计调查工作,健全全社会统计网络,落实相关经费,提高数据质量,服务宏观决策。切实加强粮食市场价格和供求状况监测,及时调整监测布局和频率,增强监测预警的敏感性、及时性、前瞻性和预见性,加大粮食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经费投入,提高粮食应急预警能力。

  5.业务流程智能化方面实现新突破

  与仓储规范化相配套,突出流程再造、流程智能化应用。例如:二维码技术可以普及到粮食扦样、化验等各个环节;减少检验和化验中的杂质、出糙、不完善粒等人为检测项目,避免人工检测误差;积极应用样品全项目智能检验的新成果,减少卫生指标检测对外部检测机构的依赖等。采用储粮品质(脂肪酸值、面筋吸水率、直链淀粉含量等)快速检测监测传感技术、专用检测仪器;掌握基于储粮品质专用检测仪器的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种品质判定快速检测监测方法,不断增强储粮品质工艺检测(监测)与控制的检测分析技术能力。

  (四)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实现应急管理现代化

  1.加强预案管理,优化预案应急保障

  认真落实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网络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应急意识和保障能力。加强全市粮食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应急演练,检验并提高各部门面对各种突发情况的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在做好应急成品粮油及救灾物资储备的基础上,加强服务管理,提高企业执行最低库存义务的自觉性,提升应急供应水平。及时修订粮食和物资应急预案,做好粮食和物资应急的各项准备工作。

  2.加强粮食应急预警监测

  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完善应急预警网络建设,健全价格监测网点,提高价格采集准确率和及时性。加强出入漳粮食的监测工作,及时掌握漳州市粮食供需情况。做好社会粮油供需平衡数据调查、收集、整理、汇总、分析上报,基本形成“点面结合、准确监测、快速反应”的粮食市场动态监测体系。

  3.健全应急保供体系,增强应急保供能力

  按照政府引导、分级负担、社会参与的原则,采取企业自愿、政府认定、部门监管、合同约束、动态调整的方式,选择符合条件的粮食与救灾物资加工、运输和经营企业承担应急供应任务,明确相关权利、责任和义务,确保每个乡镇、街道建有1个以上应急供应网点,人口集中的社区每3万人至少有1个应急供应网点,并进一步细化应急工作预案,建设与之对应的应急加工企业、物流配送体系和信息指挥体系,增强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贯彻落实“两坚持”“三转变”先进理念,持续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五)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1.不断扩大产业规模

  通过招商引资、加大本土企业培育等内培外引方法,提高粮食加工企业规模、质量。支持现有加工企业实施技术升级改造,产品升级换代,加快淘汰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经济效益低下的小型粮油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产值比例占整个粮油加工产值三分之一以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粮油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支持发展粮食加工主食产业,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粮食加工主食产业化,延伸产业发展链条。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按照做优、做强、做大的总体目标,着重培育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品牌效应大、发展后劲足、带动能力强的成长型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漳州粮食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和全产业链粮油企业发展。进一步发挥政府担保基金作用,为粮油加工龙头企业贷款提供优质服务,搭建粮油物流的同城平台,进一步降低粮油加工企业生产及物流成本。

  3.进一步提高企业科技水平

  引导、鼓励粮食企业,特别是粮食机械企业建立自主开发、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应用高新技术,加快技术和设备改造,消化吸收和推广先进技术设备,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项目。加强产学研联合,加快产品开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步伐,推进产品更新换代。通过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大力发展节约能源、节约粮食资源的加工项目,搞好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立利益联结的资金投入机制,鼓励单位、个人以技术、资金投资入股,吸纳社会资金对企业科技投入,增加科研经费资金来源渠道。

  4.实施品牌战略

  突出地方特色优势,把适宜漳州发展的粮油加工项目做实、做细、做深。服务、支持企业加大品牌产品培育,鼓励企业争创国家和省名牌产品。

  5.打造粮食计量包装机械装备制造高地

  发挥漳州优势,促进粮机企业联合发展,形成粮机产业集群,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丰富企业产品内容,以佳龙、宇杰等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化、成套化、智能化、绿色环保、安全卫生为导向,实现粮食计量包装机械成套化一站式服务,把漳州打造成高水平的粮食计量包装机械装备制造基地。

  (六)加强粮食教育基地管理,促进粮食节约减损

  1.加强爱粮节粮宣传教育

  倡导爱粮节粮、营养健康的科学消费理念,引导城乡居民养成健康、节约粮食消费习惯,营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浓厚社会氛围。组织开展“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粮食科技活动周”“放心粮油宣传日”“食品安全宣传周”等专题宣传活动。加强粮食文化建设,挖掘并保护好优秀粮食文化载体,重点打造漳州市粮食教育基地,扩大爱粮节粮宣传教育展示平台的覆盖面。

  2.加快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实施、全民参与、共同行动的粮食节约减损机制

  促进农户源头减损,推广经济、适用、防虫、防霉储粮新装具、新技术,促进农户粮食储藏科学集约规范发展,探索农户科学储粮市场化运作方式,解决粮食产后数量损失、品质下降、霉烂变质等关键问题。实施粮食行业科技特派员制度,为农户科学储粮提供技术服务。提高粮食经营者节粮减损意识,促进经营过程粮食减损。开展粮食仓储管理标准化行动,持续推进“四无粮仓”建设,积极推广粮食仓储新装备、新技术,促进科学储粮降低储粮损耗。引导粮食加工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提高产出率,减少损耗率。加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优化运输组织,缩短运输周期,提高粮食物流效率,减少运输环节粮食损耗。引导全社会提高爱粮节粮意识,反对食品浪费,持续推动消费减损。

  (七)构建完善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

  根据分类办法,围绕改革创新,完善地方储备粮和救灾物资管理机制,科学规划粮食安全仓储管理、应急保障、质量监管保障体系、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推动军民融合、推动信息化现代化建设、规范救灾物资储备等工作。

  制定市级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救灾物资的采购、储备、轮换和管理工作。完成年度市级救灾物资采购任务,做好日常监督管理,确保灾害发生时,储备管理单位能及时保障救援救助需求,随时开展调运工作。加强对县(区)救灾物资储备工作的指导,有效推进全市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工作规范运行。

  将企业代储作为救灾物资实物储备的重要形式,既可提高储备效率保障实物储备充足,又可有效减少政府财政投入。同时,遴选本地区龙头企业作为救灾物资产能储备基地,由政府统筹应急生产的产能和技术情况,确保备用产能充足,应急生产稳定可控。

  1.建立规模适度的分级储备体系

  (1)市级救灾物资储备任务

  灾情发生后,县(区)应首先使用本级救灾储备物资,在本级救灾物资不能满足救灾需要的情况下,可向上级应急管理部门申请调拨救灾物资。市级根据救灾物资储备、受灾程度以及受灾困难群众需求情况,给予调拨救灾物资。

  市级储备的救灾物资品种主要为基本生活用品,不储备不宜长期保存的食品类救助物资。

  (2)县级救灾物资储备任务

  县(区)要结合救灾工作实际,遵循因地制宜、保障有力的原则,统筹推进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尚未建立本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县(区),要及时将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纳入有关建设规划并推进实施。

  县(区)的救灾物资储备规模应以各地灾害风险水平和人口数量等为依据,根据《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漳州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通知》和历年灾情实际,确定救灾物资储备所对应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量。按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建标121-2009)所确定的测算依据,县(区)应按确定对应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的70%确定实际需要政府提供救助的人数,进而确定各类救助物资的存储规模。

  县(区)除应当储备有帐篷、棉被等常用救灾物资外,还要根据各自灾害种类、气候特点和生活习俗等,储备凉席、木板、毡布、救生衣、救生包、发电机和简易应急救援工具等,丰富救灾物资种类。对不宜长期保存的食品类救助物资,要与当地有关供应商(厂)家签订供货协议,委托定点代储。

  (3)建设灾害多发乡镇和边远村落救灾物资储备点

  县(区)应在所辖灾害多发乡镇和边远村落(社区)建立救灾物资储备点,确保灾害发生后,即便在交通中断情况下,可实现受灾群众在12小时内得到妥善安置,生活得到初步救助。据2020年统计,全市共有地质灾害点326处,威胁2719户10321人;高陡边坡点1830处,受威胁 5008户19839人。在乡镇(街道)已建立救灾物资储备点的基础上,全市有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隐患险情的所在乡镇,要全部建立救灾物资储备点。到2025年底,全市有中型地质灾害隐患险情的所在乡镇要建有救灾物资储备点。救灾物资储备点可依托空置办公用房、村(居)委会活动场地、闲置校舍等场所,结合常年灾情实际,储备帐篷、棉被、粮油、彩条布、扩音器、简易救援工具等灾害救助第一时间所需物资,所在乡镇要通过采购或向县(区)人民政府及时申请补充库存。

  2.拓展灵活可控的多元储备方式

  救灾物资主要采取仓库储备为主、委托商(厂)家代储为辅两种方式。由于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低概率性和救灾物资使用期限等因素,各地还可针对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等级,探索试点运行不同储备方式,将实物储备与能力储备有机结合,将政府物资储备与企业、商业以及家庭储备有机结合,逐步拓宽多元、灵活的救灾物资储备方式。

  采取企业、商业协议储备或生产能力储备的,要与供货单位签订合同,保证一定数量的产品库存或保证灾害发生时能迅速生产规定数量的物资,并根据合同约定定期了解企业的物资库存情况或生产设备运转情况,确保应急所需;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根据区域灾害实际,结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为高风险区域的社区和家庭发放救生包,鼓励居民家庭储备。

  3.完善高效快捷的物资调运机制

  借鉴现代物流体系,建立健全《漳州市救灾物资储备管理细则》,对运力组织、装卸力量、物流方式等予以优化,进一步提升救灾物资紧急调运时效。市、县级应急管理部门要与交通等部门建立紧急调拨协同保障机制,完善跨部门、军地间应急联动合作模式;要结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灾害救助工作,与大专院校、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增强互动,组建救灾物资搬运装卸后备力量;各级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可与当地物流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依托既有物流网络,降低救灾物资运输成本。

  4.推进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信息化建设

  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积极推进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救灾物资验收、入库、出库、盘点、报废、移库各环节工作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力争到2023年底实现全市救灾物资储备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以此为支撑,探索区域统筹协调调运机制,市级视情在辖区内县(区)之间调拨县(区)本级所储备的救灾物资,待自然灾害结束后,根据物资调拨情况进行相应清偿。

  强化救灾物资出入库管理,细化工作流程,明确工作责任,努力提升救灾物资规范化管理水平。探索建立重大自然灾害情况下的灾区临时救灾物资调配机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统一接收、调配和发放救灾物资,努力提升救灾物资使用效率,避免物资浪费。

  第四章 产业发展布局

  推动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发展,完善粮食产业布局,建设沿鹰厦铁路和沿九龙江至漳州港口一线较为集中的粮食加工、批发物流带为主要的粮食产业布局,实现粮食工作从以收储为主的粮食安全向“收储加运销”一体化的转变。推动东山粮食集装箱码头建设,与漳州开发区粮食码头形成互补,形成海陆铁三个运输通道。优化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生产结构,充分发挥加工转化对粮食供需的调节作用,打造大米、饲料、副食品等优势产业集群,扶持壮大基础实力强、市场前景好、增长潜力大的粮食及深加工企业,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以现代化粮食储备库建设为中心,吸引粮食加工、物流、供应企业进驻,着力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区域粮食产业示范园区。稳步提升粮食产业综合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实现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一)加快延伸产业链

  1.延伸稻谷加工链。方向与重点是提升米制主食加工及稻谷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优化大米产品结构,提倡大米适度加工。强化以大米为原料,发展米粉、速食等米制主食;以稻谷副产物为原料,发展米糠油、板材、纤维素等深加工产品。

  2.延伸小麦加工链。优化面粉产品结构,提升专用面粉加工能力。强化以优质专用小麦粉为原料,发展高档优质营养面条类、馒头类、烘焙类、特色风味类等面制主食,以及小麦淀粉、小麦蛋白等深加工产品。鼓励小麦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支持小麦加工企业发展优质小麦基地、中央厨房、商超电商销售等上下游产业。

  3.延伸玉米和油料加工链。优化饲料产品结构,提升饲料加工能力。支持傲农、大北农等大型饲料加工企业发展养殖、直销等上下游产业。优化植物油产品结构,提升各类特色植物油加工能力。强化以各类油料及油脂加工副产物为原料,发展方便、休闲、保健食品和医药产品、美容护肤品等深加工产品。

  (二)着力提升价值链

  1.提升优质化水平。加强优质粮油品种研发推广,优化粮油生产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格局,组织开展高产攻关,提高粮食的优质率和市场比较效益,打造一批粮油生产优势区。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统筹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和“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实施,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鼓励粮食企业,特别是饲料、粮机企业和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合作,研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支持大型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制修订,争做行业标准“领跑者”。

  2.提升特色化水平。支持企业规模化生产,开发生产个性化、功能性特色粮油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解决产品同质化竞争问题。挖掘粮食文化资源,发展“粮食 文化 旅游”产业和工业观光、体验式消费等新业态,建设粮食特色文化企业。

  3.提升品牌化水平。实施品牌培育计划,开展品牌宣传和产品推介。支持企业参加中国粮食交易大会等知名展会,推动区域粮油商标品牌注册与运用工作,确保粮油注册商标或地理标志商标(产品)总量的稳步增长。加大粮油商标品牌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犯粮油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违法行为,提升漳州市粮食品牌影响力。

  4.提升信息化水平。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粮食加工产业,优化和改进加工生产工艺,提升粮油加工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推进粮机制造向自动化、精准化、智能化、光电一体化方向发展,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粮食计量包装企业。

  (三)积极打造供应链

  1.打造现代仓储物流体系。推动粮油仓储设施现代化、发展集聚化和布局合理化,实施“绿色储粮”工程,促进优粮优储。围绕漳州市粮食物流通道,支持漳州港、东山港集装箱粮食货运码头建设,提升码头粮食专业装卸能力;发挥铁路运输优势,加快完善公铁水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储运中心。在漳州港、东山港和鹰厦铁路草坂货运站周边规划建设一批冷链仓储中心、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完善粮油食品冷链物流体系。

  2.打造粮油市场供应体系。建设布局合理的粮油交易市场网络,建立统一粮食竞价交易平台(中心),通过粮食交易电子商务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助力传统现货粮食批发市场经营模式转型升级。依托粮食竞价交易平台引入粮食仓储、物流配送和互联网金融等服务业态,增强粮食竞价交易平台服务功能,为买卖双方提供一站式、多方位服务。

  3.打造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提升粮油企业和粮食质检机构检验检测能力,鼓励粮油检测中介发展,提升检测水平。健全进口粮食联合监管体系,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强化外来植物有害生物防控管理,督促进口粮食储备、加工企业落实安全风险防控制度。

  第五章 重点工程建设

  (一)建设漳州市粮食与物资储备应急保障基础设施

  部分县(区)初步规划了新一轮现代化粮食仓储设施项目建设,主要包括:

  1.完成现漳州岱山国家粮食储备库(草坂库区)预留地建设3万吨中转仓库(含成品粮仓库)、物资库3070㎡、机械库1530㎡,总用地面积26000㎡、建筑面积12268㎡。

  2.芗城区在预留用地新建军供站及现代化粮食储备仓容2.5万吨。

  3.龙文区在预留土地新建现代化粮食储备仓容2万吨。

  4.漳浦县粮食储备库项目:在漳浦县赤湖镇建设现代化仓容5万吨,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含仓库及附属配套设施。

  5.漳浦县粮食应急系统仓储设施建设项目:在漳浦县规划建设规模3.6万平方米,建设应急配送中心、中转仓库、加工车间及附属设施。

  6.古雷开发区粮食储备基地项目:在古雷开发区预留用地新建现代化粮食储备仓容5万吨。

  7.云霄县粮食储备库二期改建项目:云霄县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在云霄县大埔中心粮库预留土地改建现代化粮食储备仓容2万吨。

  8.南靖县在九美粮库旁边新征土地,新建现代化粮食储备仓容2.5万吨。

  9.平和县在东坑粮库旁边新征土地,新建现代化粮食储备仓容2万吨。

  10.东山县军粮供应站改建项目:东山县粮食中心库旁边改建及新建现代化粮食储备仓容7500吨。

  具体详见:漳州市“十四五”时期粮食仓储设施规划建设项目规划表。

  (二)规划建设综合型粮食产业园

  规划在岱山(草坂)粮库周边(靖圆片区)规划400亩左右的“漳州粮食产业园”,融合粮食产业现货交易、电子交易、粮油检测、原粮储存、粮食精深加工、成品粮销售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型粮食产业园,培育和引进10—15家粮食精深加工企业,形成粮食年加工能力50万吨,年粮食贸易额100亿元,年粮食物流150万吨,年产值20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纳税1亿元,提供近1000个就业岗位,形成集粮食储备、物流、加工、配送等核心功能突出的综合型粮食产业园。

  (三)提升漳州市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

  推进漳州市粮油质量监测站和11个县(区)粮食储备库检验化验室更新配置检验仪器设备,提升基层粮油质量检验监测能力,满足辖区内粮食出入库质量检验监测的要求。实现粮食质量安全监测项目全覆盖,对相关的技术参数全覆盖,并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度和批量检验能力,特别是加强粮食的重金属、农药残留和真菌毒素等指标的监测。

  (四)优化全市粮食信息化管理平台

  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总体规划设计,做到统一标准、统一接口、统一平台、统一信息系统。通过平台升级,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通数据、贯通应用,完成已建在建信息系统数据化、平台化、可视化集成,形成安全数据“一中心”和信息化应用“一网通、一张图、一张表”新格局,基本实现政务业务服务、储备动态监管、应急指挥调度协同高效,粮食和物资储备应对突发事件、管理大数据资源和服务种粮农民、涉粮企业、消费者的能力明显提升,推进粮食和物资储备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扩建漳州港粮食中转库

  建设一座钢结构散粮平仓,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800平方米,设计仓容约10000吨,总投资额950万元。

  (六)开展现代化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

  对1个市级储备粮库和11个县级库共45万吨仓容实施改造。按照高可靠、高可用、安全性、灵活性和扩展性要求,系统总体架构以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综合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有线和无线通讯等综合技术手段,实现粮食出入库业务、粮食仓储业务和业务管理、办公自动化等综合应用,并通过多个系统之间的一体化有机集成,实现粮库管理业务的自动化和仓储作业智能化。通过升级改造后,粮库基础设施及智能化系统建设水平应符合国家粮储局“技术先进、功能实用、操作简便、安全可靠、规范统一、互联互通、运行高效”的要求。按照规定技术协议及相关数据规范,实现与省、市级平台以及省级储备管理数据中心的互联互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尊龙凯时注册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1097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