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面提升通信网络基础设施
在广大乡村稳步提升当前4g网络覆盖质量,由当前的“全覆盖”向“稳信号”升级;在城区则重点加强5g网络基站和配套室内中继系统建设,有序地实现当前4g网络向5g网络平滑演进,并择机推出6g网络试点应用;积极推动5g网络与重点行业、典型场景的融合应用,在人流密集场所投放超高清的流媒体演出或直播等商业应用;促进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进一步深化宽带网络建设,重点打造城区“双千兆”宽带网络环境,着力提升农村家庭宽带普及率和网络质量,加强农村地区电商服务支撑能力;将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绿色建筑产品、农村生产生活、农产品加工、农业装备制造以及特色农业有效融合,全面转型农村水利、公路、能源、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资源环境生态等传统基础设施;依托我县现有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大力扶持北斗位置服务。
2.统筹建设城乡物联感知网络
依托“平安家园.智慧天眼”、农田水利工程、生态保护工程、乡村建设工程、特色现代农业等项目已部署的探头、智慧杆、公用设施等物联感知设备,推进全县的物联感知设备接入规模,增强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多维度拓展感知领域;构建全县统一的城乡物联感知网络应用支撑平台,采集、存储、处理和共享海量物联感知数据;针对应急、平安乡镇等应用需求,通过人工智能等手段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实现跨行业、跨应用、跨系统之间的协同、共享、互通。
专栏 2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部署安装第五代移动通信(5g),到2022年完成城区全覆盖,在政府办公区、商务区、学校、医院、大型购物商城、休闲度假区、酒店、车站等密集市区和普通市区的强覆盖,2025年实现5g覆盖率在城区室外达98.5%,城区室内达98%,组团区域达98%。
光纤网络由“入户”延伸至“入室”。推动全区网络信息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实现网络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发展智慧社区与智慧家庭试点项目,为后续全面铺开“城市大脑”、“居家养老”等数字化应用提供基础架构、资源、技术、经验等方面的支撑。
鼓励和推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于多应用场景大幅发展北斗导航通讯终端,包括车载终端、船载终端、机载终端、手持终端和指挥型终端等;依托现有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大力扶持北斗位置服务,构建集约化、统一化、系统化的北斗位置服务平台,整合终端通信服务、数据处理服务、数据分发服务等。
城乡物联感知网络建设工程。针对城乡管理、应急救援等需要,遴选软硬件基础好且应用需求急迫的部门(应急管理局)和乡镇(雄江镇、三溪乡)试点建设城乡物联感知网络。统筹建设专项资金,积极引进先进的无线(卫星 宽带 窄带)混合自组网尊龙凯时注册的解决方案,布设不同类型的“水-陆-空”传感设备,采取前端ai赋能和后端展示决策相结合的模式,实现数据资源连线共享和行业智慧应用落地。
(二)全力打造集约型县域新平台基础设施
1.建设县域政务数据中台
围绕“数据-平台-应用”的工作闭环,打造县域政务数据汇聚与共享服务平台。建立完善政务数据资源目录与共享目录,明确目录权责归属,保证数据安全,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入标准,确保政务数据应汇尽汇,实现县域所有县直部门的数据和应用系统大整合,打通跨部门的“数据壁垒”,增强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能力,提高数据“横向循环”能力;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提高各部门向上汇交政务数据的效率,完善各部门业务信息系统与政务服务总线的对接效力,推进属地数据回流能力,一是避免数据的重复录入,二是疏通跨层级数据的双向流通渠道,提高数据“纵向流通”能力。实现县域各部门“有数可用,想用就用”,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一系列数字闽清发展事项提供重要支撑。
县域基础数据库涵盖四大库,包括自然人库、法人库、电子证照库和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按细分行业各个生命周期节点制定统一标准,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有效性,推动县域基础数据库“库内统一、库间耦合”;健全数据更新机制,依托物联网感知设备自动采集、县直部门数据整合、上级垂管数据回流、权威行业协会等渠道实现数据的高质量获取与更新,根据数据对象时序特征设置灵活的数据更新频率;大力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数据分析挖掘方法,实现数据的智能化处理与信息提取。
2.培育数据要素产业环境
引导和鼓励企业将此基础数据库延伸至行业数据库,增加数据附加值,实现基于数据赋能的大数据应用场景拓展,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加快数据市场化流通,全面提升数据要素价值,推动数据价值化建设。
专栏 3集约型县域新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县域政务大数据中心。按照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统一布局,依托省、市云计算资源,重点围绕“横向循环、纵向流通”两个方向,建立完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分别以人、机构、事项为对象编制政务数据资源目录与共享目录,拓展完善县域全要素数据库,包括自然人库、法人库、电子证照库和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等,以更好地适应日益丰富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在2022年前实现跨平台的数据汇交中间件建设,实现纵横双向流通,并完成政务数据资源目录权责和统一的数据接入标准,到2025年完成县域全要素数据库和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发展“统一汇聚,按需分发”的数据横向循环模式,让各部门“有数可用,想用就用”。
数字闽清地理空间数据中心。推进数字闽清地理空间框架地图数据按年度进行更新工作,试点闽清实景三维工程,汇总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城市管网、耕保资源等一系列数据,为县不动产中心、县水利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县应急管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部门提供底图数据支撑,全面提升我县空间定位保障服务能力。通过整合信息资源,降低数据中心单元信息成本,综合提高行政效率与资源调度能力。
培育数据要素产业环境。1)建立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交易机制(试行),加强社会公共大数据开放共享力度,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遴选和挖掘一批方案可行、安全可控的应用场景,开展多业态的数据开发创新应用;2)支持和鼓励行业数据库建设,可以建筑业、特色农业为试点行业,在确保数据安全、保障用户隐私的前提下鼓励多方参与数据价值开发。对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允许加工利用的政务数据和公共数据,通过数据开放、特许开发、授权应用等方式,鼓励更多社会力量进行增值开发利用。
(三)积极推动产学研用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闽清县优势产业,锚定国内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需求,主动对接承接福州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福州高新区、丝路海港城、福州地区大学城、现代物流城的数字产业的科技、人才、平台和实体资源,积极筹建和引进省级以上行业科技创新平台,引导和鼓励校企联合建设工程研究中心,打造成果转化与交易平台,强化平台的共性引导支撑和“产学研用”一体化属性,高效汇聚“行业需求、研发资金、专项人才、创新技术”,实现业务创收和成果转化。
专栏 4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东南超低能耗智慧建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以福建九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福建金华鼎科技有限公司、中建科技(福州)有限公司等建筑企业形成产业联盟,联合福州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等高校,围绕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共同申报省级“东南超低能耗智慧建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加强协同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积极推动智能建筑、绿色建筑、bim/cim、建筑机器人等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行动,实现重大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和系统集成,形成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协同创新基地。依托该基地,与数字中国研究院(福建)建立长期稳定、全方位的政、产、学、研、用紧密合作关系,形成双边或多边联席会议机制,面向闽清县文化旅游、农业农村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应急管理等重点领域开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研究,安排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工作,发挥研究院驻梅日常研发运营机构、成果转化应用窗口,建立技术、人才、数据等多要素支撑的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开发沉淀一批数字技术软硬件产品和知识产权,并结合数字闽清应用场景实施产业化推广,共同推进闽清县数字经济跨越发展和乡村振兴。
数字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数据交易生态体系。健全县域数字产业科技创新载体,逐步形成数字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数据交易中心、网上技术交易平台和技术转移中介等相关服务机构,加速完善技术转移转化体系,推进数字产业成果在县域内和跨县域的循环转化落实落地。
二、推进县域数字政府建设
全面推进政府运行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以群众和企业办事“一次就搞定”为导向,进一步缩短和优化办事流程,切实让“数据跑起来,服务快起来”,全面进入数字政务服务新时代。
(一)打造数字政府支撑服务体系
1.对接可信电子证照服务体系
积极对接省电子证照服务平台,以应用场景为导向,基于区块链等技术构建多形式(电子证照、电子印章、数字签名等)的“虚拟化、等效力”可信电子证照认证库,进一步完善电子证照应用标准和适用范围。一方面解决网上办事材料的法律效力问题,另一方面减少了群众和企业办事的材料准备成本。
2.完善统一身份认证支撑体系
对接县域基础数据库,针对不同办事主体的统一账号库,依托福州市“互联网 ”可信数字身份认证平台,将传统基于证件信息的身份认证拓展至密保信息、生物信息等数字化认证手段,便利群众和企业现场办事、远程办事等多场景的身份认证,实现“一号注册、一次认证、一网通办”。
3.推进全场景无纸化移动办公
依托oa政务协同办公系统,加快推进办公无纸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实现闽清县各部门办文、办事、办会的信息化全覆盖,实现跨层级的移动办公与信息共享;依托可信电子证照服务体系,解决线上审批材料的合法可信问题,由线上线下协同办公转变为全线上无纸化办公;加强部门间业务对接程度,通过“网络传输、数据跑腿”提高数字政府政务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