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加强部门联动,强化工业重大项目用地保障,确保项目引得进来、落得下来、建得起来。安排并用好产业发展资金,对重点发展的工业项目,给予相应资金支持,对重大工业项目实施“一企一策”。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各方资金投向重点项目建设;加大项目融资力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的进入。加大对新业态、新模式项目的用地和资金支持,推动企业退城入园、腾笼换鸟,优先保障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大重大项目产业配套及水电气等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动产业要素聚集、产业环境培育。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重点推进数据资源的集聚整合,保障数据这一新兴要素的供给。

  三、名品名牌创优工程

  实施品牌培育行动。围绕闽侯县重点产业布局,推进“一企一标”工程,力争到2025年,指导5家以上企业建立科学、规范、系统的商标品牌战略实施体系。引导闽侯县主导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整合商标、名牌等各项服务职能,按照“服务一次、申报一次、多个成果”的工作思路,在汽车、机械加工、工艺品、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遴选出一批产品技术好、参与积极性高、行业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做到培育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形成良性循环。

  实施质量提升行动。瞄准优势和特色产业,开展“一地一策、一厂一策、一品一策”行动,力争到2025年,有针对性地制定10种以上产品或品牌的中长期提升工作方案,在质量信用、标准化试点申报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和全过程的服务指导。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夯实质量发展基础,努力实现工业质量提升。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加强产品检验、检测、认证、监督抽查等过程中质量信息的采集、追踪、分析和处理,找准区域内企业存在的行业通病和质量短板,组织技术机构开展质量比对和会商会诊,为企业提供质量问题“一揽子”尊龙凯时注册的解决方案。

  四、人才招引培育工程

  大力招引高层次人才。聚焦重点产业领域,依托国家、省重大人才计划,全方位升级重大人才引进奖励政策,成立闽侯产业人才发展基金,大力引进“高精尖缺”高层次人才。依托产业链打造人才链,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充分发挥重要计划牵引、重大项目带动、重点资金配套等引才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柔性引才,更精准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和高层次“双创”战略团队。力争到2025年,引进高层次人才累计达80名。

  实施本地英才回归计划。升级“双招双引”“双回双归”人才政策,积极开展能人回乡工程,实施能人回乡创业“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加强回乡创业企业家培训,支持回乡创业企业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开展闽侯籍在外高层次人才走访活动,建立在外人才信息库,聘请知名人士担任招才顾问和招才大使,吸引一批携带项目和技术的闽侯籍优秀人才回归家乡创新创业。

  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招引优秀应届生人才,实施“我选福建·梦圆闽侯”计划,完善大学生实习实训和创业就业工作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在实习实训大学生中招聘、引进优秀人才。深化职业技能培训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扶持市场急需、具有特色、就业竞争力强的专业,落实“厂中校”“校中厂”建设政策,鼓励引导回乡创业企业与职业(技工)院校联合办班,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行“定向班、订单班、冠名班”人才培养模式,创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力争到2025年,建立人才实训(培训)基地累计达3个。

  实施校地合作。按照“巩固、深化、提高”的总要求,实施学校地方合作,着力引进更多项目、引育更多人才、转化更多成果。与福州大学城中高校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合作机制,推进校企双向互动、精准对接,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企业承接延伸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积极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扩大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力争到2025年,建立专家(院士)工作站累计达60个。

  强化人才服务保障。将人才住房保障纳入全县住房保障体系,建设高品质人才公寓。优化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环境,打造人才“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创业给予购房补贴、公租房配租和房租补贴等优惠,其子女在户口、教育等方面享受绿色通道,为高层次人才在职称评审、社保有待、医疗保健、配偶就业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

  五、科创载体建设工程

  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建设。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在闽侯县设立分院(所)、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技术研发创新平台,提高闽侯县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技术研发创新能力。探索开展政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用合作的工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高校、研究所和企业共建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联合攻关和突破一批工业领域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推动闽侯县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集成人才交流、资本融通、成果认证、技术转移、培训服务等功能,促进各要素的流通与对接,加强创新资源的整合开放与共享,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创业生态,打造集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创客协同互动的共享开放平台。力争到2025年,建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累计达5个。

  大力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推动闽侯县科创服务中心建设,重点发展政策解读、科技咨询、人力资源、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投融资对接、创新孵化、品牌推广等科技服务业,培植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创新科技服务模式,促进科技服务业规模化发展。加强工业领域知识产权和专利执法维权工作,推动闽侯在线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专利基础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探索开展国家专利质押融资试点建设。鼓励本县工业企业通过申请福建省技改基金等产业资金,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助力企业发展壮大。力争到2025年,引进科技服务企业20家。

  第八章 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一)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县政府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工合理、权责明确、协调有力的领导组织协调机制,加强各县直职能部门、园区管委会的统筹协调,形成乡镇联动、部门协动、政企互动的全方位组织协调格局。针对重点产业,以“强主链、延短链、谋新链”为原则,全面推行“链长制”。推动“一个产业链发展规划、一套产业链发展支持政策、一个产业链发展空间平台、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培育、一个产业链共性技术支撑平台、一支产业链专业招商队伍、一名产业链发展指导专员、一个产业链发展分工责任机制和一个产业链年度工作计划”的“九个一”机制,加快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全力解决工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重点问题,打造区域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规范规划管理

  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加强与各专项规划、园区规划以及年度计划的衔接,通过专项规划、园区规划和年度计划分解,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加强规划实施过程管理,建立规划公示、评价等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适时掌握规划实施的进展情况,并随着市场、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及时对规划做出适当调整。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组织开展中期评估和终期实施评价。

  (三)强化监督考核

  强化对开发区、工业园区及县区工业发展的考核评价,按照科学引导、分类指导、突出个性、方便操作的原则,对开发区、工业园区及县区工业发展实行科学化考核,充分发挥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的导向性、前瞻性、激励性作用,全面提升工作效能。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制定一整套包括登记立项、检查督办、办结反馈等环节的科学规范的操作程序,把监督考核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范畴。建立常态化目标责任推进机制及督查考评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

  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促进结构调整

  改革产业组织结构,通过落后产能淘汰、“僵尸企业”退出和兼并重组,释放产业用地空间,提高产业集中度。立足全县产业发展重点领域,严守“三线一单”,重点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资源依赖度低、环境友好的高技术产业和服务型制造业。严格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动态滚动更新负面清单,编制相应地方能耗标准,梳理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形成协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合力。

  (二)优化资源配置

  更加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针对本地汽车、机电、工艺品、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大资本和龙头企业引入,强化资源整合和新商业模式打造,鼓励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开发符合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的新产品新工艺,推动“强主链、延短链、谋新链”,积极拓展市场空间,实现工业发展向更优质量和更高效率的供需平衡跃升。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要素配置,补齐物流平台、园区配套等基础环节建设,解决好通过市场自身配置不能提供有效供给等问题,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三、完善人才支撑体系

  (一)持续开展人才回乡行动

  积极开展能人回乡工程,实施能人回乡创业“国家重大人才计划”,重点挖掘闽侯校友、闽商企业家资源。鼓励企业引进人才,对从省外引进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省级技能大师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做好专家服务,协助打通来闽专家在居留、签证、子女入学、社保、住房等方面的绿色通道。

  (二)大力开展技工教育

  实施闽侯县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塑造工匠精神,支持闽侯职业中专学校等技工院校建设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鼓励院校与企业开展联合培养。支持企业结合岗位需要,组织开展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脱产培训、技能比武等活动,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积极探索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新模式。

  四、搭建资金保障体系

  (一)积极发展产业引导基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尊龙凯时注册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1083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