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打造智能制造特色产业集群(基地)。积极营造良好的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环境,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建设智能制造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打造以汽车配件、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为核心的特色制造产业,支持重点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助力工业高质量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经开区主导核心地位,促进智能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及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与应用服务集中,大力引进行业知名企业到园区投资发展,引导高端人才入驻园区创业,加强与溪口汽配产业集群联动发展,依托经开区相关产业规划以及溪口汽配微型产业集聚区等智能制造产业平台和布局,导入战略产业资源,孵化智能制造产业项目。推进汽车配件、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和新模式应用,推动优势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集群化,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安徽省休宁县汽车零部件制造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带动休宁县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打造集研发、生产、市场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集聚基地。

  专栏1智能制造产业

  发展目标:“十四五”时期,推动打造省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基地),到2025年,智能制造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重点企业:昌辉、奥特斯、金视界、展硕、三佳谊华、汇润机械、华能石化、白岳、凯盛石英等。

  重大项目:电子信息智慧产业园项目、新能源汽车电子电气关键零部件产品技改项目、年产8000万件注塑零部件及500付模具开发项目、芯屏新材料产业园基础及配套设施工程项目等。

  (三)做强绿色食品产业

  以重点企业为依托,以项目为牵引,加快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聚力打造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实现绿色食品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1.全面提升精深加工能力。以新安源有机茶、松萝茶业、佳龙、徽山油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导,加快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和模式创新,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这两端延伸,提升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动绿色食品产量稳定增长,促进加工企业由小到大、加工层次由粗(初)到精(深)、加工业态由少到多、加工布局由散到聚,不断提升企业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实现新兴加工业“腾笼换鸟”、传统加工业“凤凰涅槃”。大力挖掘各类绿色原材料价值,推动菊花、油茶等茶(菊)产品向精深加工转变,生产开发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绿色生态的各类食品及加工品,促进资源循环高值梯次利用。开展茶叶、菊花加工清洁化改造,推广清洁能源使用。扩大“五城茶干”“蓝田毛豆腐”品牌优势,发展璜尖笋干、榆村粉丝、蓝田花猪、徽三臭鳜鱼、泉水鱼等一批地域特色徽州食品(徽菜食材)。发挥休宁优质、丰富水资源优势,着重发展水饮料产业,支持饮料和天然饮用水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挖掘和提升休宁县饮料和天然饮用水独有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元素,提高产品设计和自主研发创新水平。鼓励六股尖山泉水拓展产品种类,开发高端饮用水品牌,引导迎客松啤酒延伸和完善食品酿造产业链,全面提升品牌价值。

  2.加快完善产业配套。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建链、补链、延链”,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基地、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链升级完善。聚焦产业问题补短板,精准招商,集聚一批主导产业上下游环节龙头企业,加快绿色食品从研发、检测、包装、营销、电商物流等环节,构筑完整产业链条,引导分散加工、环境脏乱、专业基础弱、管理粗放的小作坊加快进驻产业园或加工基地,采取租赁厂房等方式解决食品生产、加工、安全问题。围绕资金、政策、土地等要素,加强产业链研究与政策精准供给,全流程、精准化服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设达产。实施供应链协同推进行动,针对产业链现状及特点,建立集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于一体的供应链体系,设立产业联盟等产业组织,推进供应链和制造业协调发展,引进培育一批技术水平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新型供应链服务企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与竞争力。

  3.打造绿色食品特色产业集群(基地)。依托休宁经济开发区,围绕休宁茶叶、茶干等优势特色产业,立足资源禀赋,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加快企业退城入园、退郊入园,引导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优势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绿色食品企业产业集群,倒逼高能耗、规模小、层次低、粗放式的落后加工产能退出,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增强产业集聚程度。积极推进商山镇茶产业园建设,加强要素保障和政策扶持,推动茶叶生产企业向园区聚集,发挥“五城茶干”“五城米酒”国家地理标志优势,促进五城镇绿色食品产业做大做强,推动特色产业空间布局由“点状分布”向“集群发展”转变,加快形成以经济开发区为主导,产业加工集聚乡镇为支撑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实现生产基地稳固、加工提档升级、销售渠道畅通,推动打造省级绿色食品特色产业集群(基地)。

  专栏2绿色食品产业

  发展目标:“十四五”时期,聚力打造省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基地),到2025年,力争产值达到50亿元。

  重点企业:新安源有机茶、松萝茶业、佳龙、芳嫂、迎客松啤酒、将军米酒、皖新徽三等。

  重点项目:新安源年产5000吨有机茶叶精深加工及衍生产品研发生产基地项目、黄山生猪定点屠宰加工及配套项目、黄山生猪定点屠宰配套冷链项目等。

  第三节 优化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坚持走农业特色化发展道路,深入推进“两强一增”、“六业千亿”行动,落实《休宁县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延伸农业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培育知名农产品区域品牌,引领特色农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加快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

  (一)支持特色农业发展

  推进农业特色化、绿色化、产业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合理布局茶叶、菊花等特色农产品核心区。做强茶产业,着力推进全域茶园绿色防控,建设和改造高标准生态茶园6万亩,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示范茶园4个,茶园面积稳定在18万亩左右,力争2025年茶园亩效益达到6500元。围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茶产业组织化程度,推动实施茶产业提升行动,挖掘徽派茶文化,打造好有机茶品牌。做好菊花产业,突出蓝田镇、海阳镇、齐云山镇,辐射带动渭桥乡、源芳乡、溪口镇,打造菊花标准化示范村镇,建设菊花绿色种植示范基地,推进菊花产业质量提升。加快菊花产业龙头企业培育,采取“以销定产”、“个性化定制”等方式,加快发展茶、菊电子商务,依托龙头企业、专业示范村打造一批特色电商企业、电商村。加快“两廊一区”(屯黄、歙黟公路沿线菊花旅游长廊,蓝田镇微型旅游集聚区)建设,打造一批菊花休闲观光园、乡村民宿、乡村旅游特色村、精品农庄、产业体验馆等休闲旅游产品。做大泉水鱼产业,大力推进山泉流水养鱼系统保护与利用,加快制定山泉流水养鱼地方性标准,开展好山泉流水养鱼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推进山泉流水养鱼标准化改造和渔旅融合发展,推动板桥、汪村、龙田等核心示范区建设,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促进泉水鱼养殖生态、集约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县泉水鱼产量稳定在5000吨,精品化健康养殖比重达70%,水产集约化经营水平达80%。推行林下种植、防生栽培、间套轮作等方式,着力扩大黄精、绿萼梅等道地药材基地规模,力争到2025年全县菊花等各类药材基地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推进果蔬标准化基地建设,建成国家级标准园2-3个,果蔬生产基地面积达到8万亩。推进畜禽绿色健康养殖,力争到2025年全县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0%以上,建成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场1-2家,省级标准化示范场5个。大力发展绿色健康种植业、生态健康养殖业和健康休闲农业,深入开发绿色健康养生产品,加快形成一批整合旅游观光、农业观光和农产品种(植)养殖等多种元素的绿色健康养生滋补农产品系列,推动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

  (二)打造特色农产品板块

  因地制宜高质量建设一批粮油、茶叶、菊花、果蔬、水产等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品位的农业精品区。以商山、五城、渭桥、溪口等乡镇为重点,推动优质品牌稻米基地建设。以流口茶产业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引领,聚焦流口、溪口重点地区,促进有机茶生产基地建设。以板桥、汪村、龙田等山区乡镇为重点,建设一批泉水鱼优质基地,以蓝田、海阳、齐云山等地为中心,推进菊花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以商山、万安、东临溪等近城郊区乡镇为重点,建设一批优质蔬菜基地。以榆村为重点,打造藏溪粉丝品牌,建设红薯粉丝基地。以龙田等山区乡镇为重点,建设一批茶油、香榧及竹笋、新产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以企业为依托,建设一批面向长三角绿色食品供应基地;推进笋干、笋衣、箬叶等林特食品产业开发,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促进徽州食品、生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高度融合,持续扩大休宁县特色食品在长三角市场及周边市场的份额。力争到2025年全县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达到10个。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尊龙凯时注册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1048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