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电子信息。抓住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重大机遇,重点发展数字化终端设备、电子元器件、传感器、人工智能、物联网、电子材料、云计算等产业,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地区数字化终端产业转移,加快推进成安罗普特物联网应用终端设备、鸡泽钦舜智能终端等重点项目建设,构建“5g网络 公共支撑平台 物联网 智慧应用 云计算 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450亿元。
四、构建“一核一极五群”产业空间格局
按照“集聚集约、核心引领、错位发展、协调互动”的思路,构建“一核引领、一极辐射、五群支撑”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一)建设一个高端制造业发展核心区
以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依托中船七一八所、汉光重工、美的制冷,引进战略投资者,围绕关键电子材料、信息安全终端、传感器及电子元器件、智能家电等领域,打造智能制造聚集区和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依托邯郸氢能装备产业园,建设中原高端氢能装备研发制造产业基地,打造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氢能装备产业城”。
(二)打造一个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增长极
以冀南新区为支撑,重点发展中高档数控机床、精密仪器仪表、特种管材、新能源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等,支持冀南新区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京津冀产业转移重大承接平台。
(三)打造五大制造业产业链集群
1.优化武安市、涉县、峰峰矿区、永年区精品钢材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汽车板、家电板、船板、齿轮钢、轴承钢、石油管道钢、高铁轨道钢、高纯铁等,打造全国精品钢材生产基地。
2.发展临漳县、复兴区、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白色家电产业集群。依托美的制冷、美的厨电、海盾净水设备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空调、电热水器、净水设备、集成灶、冰柜等家电产品,打造全国重要的家电生产基地。
3.提升鸡泽县、邱县、曲周县、大名县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推动鸡泽县辣椒及食品加工、邱县食品加工、曲周县生物提取、大名县粮油加工优势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建设冀中南优势食品产业基地。
4.建设馆陶县、成安县、魏县、永年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馆陶县精密轴承、成安县精密阀门及管件、魏县高端紧固件、永年区紧固件等特色产业,提升装备制造零部件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
5.做强曲周县、涉县、魏县、临漳县、邯山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快魏县凯盛君恒药用玻璃、邯山区邯郸制药中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支持晨光生物打造世界级生物提取物科研中心和成果产业化基地。
五、实施制造业提质增效八大工程
(一)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产业协同创新技术平台。推进工业设计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
(二)产业基础高级化工程。在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基础材料,在精品钢材、生物健康、食品加工等领域突破一批先进基础工艺,在安防应急、电子信息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工业基础软件。
(三)产业链现代化工程。梳理精品钢材、新材料、氢能、生物提取、白色家电等标志性产业链的短板弱项,开展强链、补链、延链、稳链、创链行动,打通“堵点”,补上“断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
(四)产业集群发展工程。以龙头企业为中心,推动产业向重点集聚地区转移,打造创新领先、龙头带动、配套完善的高质量制造业产业集群。立足县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错位发展。
(五)智能制造推进工程。推进企业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开展“制造业 互联网”模式应用试点示范。实施“企业上云”行动,建立完善企业上云用云标准体系。
(六)绿色制造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以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制造体系。积极培育一批节水型企业,鼓励工业企业设立水务经理,加强用水管理。
(七)企业培育壮大工程。按照培育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产业链、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的思路,着力培育一批规模优势明显的各行业龙头企业。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计划。
(八)开放合作发展工程。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精品钢材、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能和装备走出去。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集聚优质资源要素,加快引进龙头企业,打造冀中南央企合作示范区。
六、强化五大保障
(一)打造优质产业生态。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建设“无证明城市”,推动涉企经营许可事项“证照分离”改革实现全覆盖。坚持安全生产底线,加强安全生产指导。完善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坚决禁止“一刀切”行为。
(二)完善企业公共服务机制。建立完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联络员制度,着力解决政企信息不畅、融资难融资贵、能源保供偏紧、关键人才技术缺乏、市场拓展途径偏少等难题。
(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对接国家相关支持政策,引导各类投资和金融机构共同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做强政府产业基金,建立主导产业发展基金,推动产业与金融融合发展。
(四)保障土地有效供给。优先将重点发展产业项目纳入省市重点项目计划,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县(市、区)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