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信都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为全面贯彻国家、省、市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工作安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制定本规划。

  一、回顾与展望

  (一)“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十三五”期间,我区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保护理念,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代发展的重大任务,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清洁能源替代,聚焦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业企业升级改造、机动车污染防治等污染防治措施,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列入《邢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生态文明指标和省、市部署的任务全部圆满完成。

  积极开展蓝天保卫战。强化产业结构调整,强力破解“重化围城”,推进中钢邢机退市搬迁,首期3万平方米厂房基本建成,加快推进邢钢搬迁改造。累计压减钢铁产能120万吨、焦炭40万吨、玻璃258万重量箱。大力压减煤炭消耗,完成“双代”7万余户,实现城区和环城乡镇清洁取暖全覆盖。严打销售和使用劣质散煤,开展燃煤锅炉综合整治,完成国泰电厂燃煤锅炉烟气深度治理,取缔163家“散乱污”企业。调整交通运输结构,邢台钢铁、旭阳焦化“以运定产”;德龙钢铁使用清洁能源汽车运输;客运公交全部电动化运营,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实现不达标车辆动态清零。强化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卡博特、旭阳焦化、邢台钢铁、德龙钢铁、建德水泥等重点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深度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综合整治,完成工业涂装类、包装印刷类等重点行业整治任务。强化面源污染治理管控,施工工地全部安装pm10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并与主管部门联网;强化秸秆、垃圾等禁烧管理,重点区域安装44个红外视频禁烧“天眼”系统点位,覆盖全区20余个乡镇。到2020年底,我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5.64,细颗粒物(pm2.5)浓度52μg/m3,较2015年下降47.5%;优良天数211天,占全年总天数比例为59.29%。“十三五”期间,我区so2累计减排2916.86吨,nox累计减排2145.58吨,全面完成“十三五”大气污染物减排目标(33%、33%)。

  全力打赢碧水保卫战。建设园区集中污水处理厂,完成龙冈园区龙洁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作。推进工业企业达标治理、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沟渠坑塘清理整治,开展涉水专项执法,协调水领办成员单位统筹推进城镇和农村污水垃圾收集治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以及农业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各项工作。完成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勘界划分和规范化建设,水源地水质合格率达到100%。到2020年底,3个地表水市考断面(七里河新华南路桥、牛尾河新华北路桥、小黄河铁路桥)全部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省考城区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市考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全部达到ⅲ类达标,朱庄水库地表水饮用水源(备用)保护区和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区水质全部达标。“十三五”期间,我区cod累计减排851.1吨,氨氮累计减排89.947吨,全面完成“十三五”水污染物减排目标(25.62%、23.85%)。

  稳步推进净土保卫战。强化固体废物污染管控,开展土壤污染调查工作,完成农用地土壤及农作物样品采集、分析工作,对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进行划分。充分了解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情况,录入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共18宗地块,并开展污染地块场地调查工作。对部分农用地详查点位周边5公里范围内涉重金属行业企业进行详细排查。

  大力开展生态治理修复。大力实施矿山生态修复,着力开展国土绿化,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8平方公里,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7.2%。开展水生态修复,清理河道垃圾7.76万立方米,实施朱庄水库备用水源地上游生态修复工程。

  (二)生态环境保护新机遇

  “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进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新阶段,实施重点行业减污降碳行动,构建绿色清洁能源生产供应体系,推广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实现绿色制造技术突破,将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也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从末端向源头、从单因子控制向协同控制转变,为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进入新阶段。“十四五”时期,从国家到地方,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建设,区域污染联防联控的进一步实施,将促进我区生态环境支撑水平大幅提升,为我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全面推动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带来强大动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国内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需求更为迫切,有利于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推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碳达峰、碳中和远景目标加速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这些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

  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制度体系日益完善。我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环保机构垂直管理改革的完成,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的建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

  科技创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储能技术、5g通讯、遥感监测等新技术新业态的应用,直接和间接通过技术革新促进绿色发展与污染减排,有效提高环境监管能力,成为推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创新源动力。同时将成熟的环境技术与新技术交叉融合,能有效改善环境污染治理效率,推动环保产业迈向绿色循环经济,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b/831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