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提升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水平。配合市级部门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监测。落实京津冀农作物重大病虫害联合监测机制,配合市相关部门用好已有农作物病虫害和植物疫情监测点,做好对黄顶菊、刺果瓜等主要入侵杂草的监测,及时掌握发生或扩散趋势。加强森林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响应,做好有害生物防控,强化对引进外来物种的监督管理。
(三)完善生态保护监管制度
1.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大对前南峪国家森林自然公园、河北邢台峡谷群国家地质公园的生态保护力度。构建促进物种迁徙、基因交流的生态廊道和适宜生存的生态环境。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城市绿地等保护空间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2.强化生态保护执法监督。配合省、市完成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建设,推进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互联互通。以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为重点,完善执法信息移交、反馈机制。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严格生态保护红线常态化执法监督检查。严格管控自然保护地范围内非生态活动,稳妥推进核心区居民、耕地、矿权有序退出。
十二、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强化政府主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动员社会组织和公众积极参与,推动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一)健全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机制
1.落实党委政府领导责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按照省、市决策部署,积极承担环境治理责任,统筹做好污染防治、监管执法、市场规范、资金安排、宣传教育等工作,监督企业落实环境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保障各项目标任务、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加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2.健全部门协作机制。落实区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各有关部门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构建政府负责、部门有责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进一步完善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大生态环保格局。
3.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将环境质量、主要污染物减排、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森林覆盖率等纳入约束性指标管理,逐级分解落实,健全完善考核评估机制。
4.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探索排污许可制度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衔接,将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管理。落实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建立以排污许可证为主要依据的生态环境日常执法监督工作体系,推动排污许可与环评、监测、执法、总量控制、环境保护税等环境管理制度的衔接。
5.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依托排污许可证实施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分配、监管和考核。建立非固定源减排管理体系,实施非固定源减排全过程调度管理。根据省、市要求,实施一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减排工程,着力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统筹考虑温室气体协同减排效应。
6.加强环境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环境治理政务失信记录,依法强化失信记录归集和共享。完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依据评价结果实施分级分类监管。依法依规推进生态环境政务信息公开和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信用信息目录。按照“谁评价、谁修复”原则,开展环保信用修复。
(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政策
1.强化生态环境法治保障。全面贯彻生态环境保护法以及大气、水、固体等环境要素法律法规,严格落实各项生态环境政策规定,依法推进省、市各项工作部署落地落实。
2.推进环境执法司法协调联动。深化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机制,实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等制度。公安机关强化对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侦办,检察机关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或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
(三)健全生态环境治理市场体系
1.构建规范开放的环境治理市场。坚持平等准入、公平监管、开放有序、诚实守信,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环境治理投资、建设、运维,加快形成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环境治理市场环境。支持开展环境治理整体尊龙凯时注册的解决方案、能源环境系统治理、园区污染防治第三方治理、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托管等服务。
2.健全环境权益市场交易体系。落实排污权交易改革要求,按照省、市工作要求,推进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排污权政府储备,推动现有排污权有偿使用。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落实碳排放权、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
3.加强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上级环保专项资金支持,加强项目资金安排和预算绩效管理。支持应对气候变化、运输结构调整、美丽河湖、新污染物治理、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作。
4.落实绿色金融、绿色税收政策。落实市绿色金融政策,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支持金融资本、担保资源优先向绿色领域配置。在环境高风险领域探索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推动低碳环保车辆生产和使用,落实机动车相关税收政策。落实环境保护专用设备、第三方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等相关税收支持政策。落实废钢铁加工企业增值税退税优惠。
(四)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
1.建立统一规范的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系。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快补齐应对气候变化、农业农村、生态监管等领域执法能力短板,强化各级各部门日常监管责任,严格执法人员资格管理,统一着装、证件、车辆及执法执勤装备。建立健全以污染源自动监控为主的非现场监管执法体系,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生态环境执法中的作用,推动重点单位按照vocs、总磷、总氯等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健全执法监测联动、执法监察联动工作机制。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