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稳步推进新能源、绿色环保等项目落地建设。探索“两山”价值转化通道,推动资金进山入林,积极发展碳汇林业,探索“森林 ”模式,加快林业和旅游产业等融合发展;抓好能耗“双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引导重点企业低碳化改造,科学集约、节约、高效利用各类资源,力争单位gdp能耗下降3.5%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9%以上。
(七)坚持深化改革,持续扩大开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大力度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分类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审批制度改革,更好地满足企业办事需求。健全政银企对接机制,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持续推进产业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规范管理体制、明确机构职能,激发产业园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盘活集体预留产业用地,高效利用存量建设用地,破解产业用地瓶颈。深入推进政府系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有效衔接乡镇机构改革,规范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巩固拓展“缩面提标”改革成果,推进村级组织大岗位制,提高为民服务水平。
大视野构建全新招商格局。树牢“招商是第一要事”理念,深入落实“大招商”工作机制和招商引资三年行动计划,健全“招商统筹、专班推进”机制,聚焦“两区一基地”和新型工业化精准发力招强引优,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围绕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成渝双城等重点区域,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编制“重点招商区域、重点招商企业”两个动态清单,紧盯“链主”和“专精特新”企业,制定招商清单,明确招商路线,发扬“盯关跟”精神,深入实施招商服务进企业行动,开展洽谈企业、签约企业、落地投产企业全覆盖走访服务,持续对接北大荒薯业马铃薯全产业链、昆工恒达科技储能电池等项目,力争引进10亿元产业项目2个以上,亿元产业项目7个以上,实际到位省外国内资金增2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440万美元以上。
大格局营造最优营商环境。高效落实“减、免、缓、退”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充分释放政策红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持续落实政务服务“好差评”和服务企业“三项制度”,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改革,建立惠企政策“一站式”服务窗口,力争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3个工作日。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持续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严密防范公职人员违规插手招商引资项目,强化正面清单引导与负面清单约束,支持企业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推动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政商关系。
(八)坚持改善民生,推进共建共享,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坚持办好民生实事。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不断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城镇新增就业4600人以上、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500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全力做好物价监管,着力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利因素,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进一步提升老龄健康服务水平,力争基层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创建1个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集中供养示范点;健全完善生育服务体系,推动托幼机构发展,建设12个示范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启动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规范公墓管理和服务,倡导文明殡葬。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启动荣誉军人休养院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受益面,做好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人员的保障及提标工作,提升社会救助能力;全面规范惠民惠农资金“一卡通”发放管理,实现优抚补助、退耕还林等48项财政补贴资金“一个平台管发放”,确保惠民惠农资金足额发放到位。
坚持推动教育振兴。优化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实施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建公办幼儿园3所、城区小学1所,创建市级现代教育示范学校2所、“双减”工作示范学校13所,建设劳动实践基地34个;实施特色职业教育培优行动,中职毕业生升入高等院校比例达50%以上;全面推动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实施新高考改革,争取北辰高级中学晋升一级一等高中,2023年高考一本人数突破千人大关。持续深化教育改革,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探索发展名校托管办学模式,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募集资金1000万元以上。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培育工程,全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持续巩固“护校安园”成果,完善校园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因地制宜开展体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力争创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3所。加强公共体育场、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建设,改善群众健身场地设施条件,实现人均体育场面积2.4平方米以上。
(九)坚持安全第一,着力事前预防,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科学化抓牢疫情防控。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完整、全面、准确地把握和执行国家、省、市防控措施,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持续优化核酸检测,有序推进新冠疫苗应接尽接;完善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强化治疗药物和医疗资源储备,落实医疗卫生机构分级诊疗,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需求,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全方位抓实安全生产。落细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坚持安全生产“十二字”方针,压实安全生产“四方责任”,严格执行“三管三必须”的工作要求,确保时刻把安全生产记于心、抓在手、践于行。紧盯道路交通、煤矿及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地质灾害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重点行业打非治违和隐患排查治理,保持安全隐患动态清零;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县乡村三级安全生产网络,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深化驻矿驻企监督机制,实行安全生产全过程监管,坚决遏制和有效防范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持续加强食品药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