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聚力乡村振兴,抒写和美宜居新篇章。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和美乡村。一是持续巩固拓展。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不断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瞄准返贫致贫风险点,精准落实产业、就业、兜底保障等综合帮扶措施,持续巩固“三保障”和安全饮水成效,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推进“一行动一活动”,有效提高乡村干部履职能力和群众幸福指数。二是不懈助农增收。优化乡村振兴项目库管理,确保年度不少于60%的衔接资金投入产业发展。新发展30个产业振兴示范村,推动“八有”山地立体农业提质增效。不断优化产业奖补政策,用足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产业链贷款和产业保险等金融扶持政策,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创建市级以上示范社5家、县级家庭农场10家以上。健全困难群众和集体经济薄弱村长期稳定收益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制度,实现互利共赢发展,让群众在产业链上实现增收,确保经营性收入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稳步提升。三是推进乡村建设。抢抓国家加快补齐乡村建设短板的重大机遇,实施乡村振兴建设“5155”工程,以普惠性、基础性民生工程建设为重点,充分考虑乡村特点、地域特征、民居风貌、农业景观、乡土文化、时代精神等要素,统筹各类项目建设。既做“切一刀”的系统规划,又不搞“一刀切”的统一模式,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保则保。既整合自然特性,又具备现代生产生活的舒适与便利,努力实现点上出彩、线上美丽、面上整洁、全域景观化。加快村庄规划编制,实现发展类村庄规划应编尽编,高质量完成7个省市级和7个县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任务。发挥好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作用,凝练“村规民约”,评选“文明家庭”,传承守望相助、和衷共济、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

  三、聚力产业发展,激发质效并举新动能。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加快产业链建设,推进产业量质并举、量质齐升。一是健全产业链条。紧盯农业特色产业、文旅康养、有色冶金、绿色环保、中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数据信息、通道物流、白酒酿造等10个重点产业链,全面落实产业链链长制,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通过挥动“链”条,舞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以构建从资源到产品、从田间到餐桌、从风景到服务、从农户到企业的全方位产业链为突破口,重点聚焦农业特色产业、文旅康养产业,锻造优势长板,补齐弱项短板,做大做强“链主”企业,提升配套能力,夯实产业链基础,全力提升产业链水平和竞争力。二是壮大文旅产业。按照“全域旅游热土、红色研学福地、生态康养两当”的方向和“一中心、一支撑、两线路、三片区、四节点”的布局,不断巩固提升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全力创建云屏三峡5a景区和国家级全域农旅康养示范县,积极融入全省文化旅游经济圈,稳步推进重大文旅项目实施,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重点旅游线路,多方位争取项目资金,实施一批景区互联互通、景区景点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功能完善类项目,全方位健全旅游要素、提升旅游品质。高标准实施好红色文化传承保护项目,改善红色旅游景区基础条件,拓展红色旅游景区功能,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打造全省红色旅游目的地、教育研学热选地。高标准实施好云屏景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把云屏打造成为两当生态旅游目的地、康养旅游形象地、文化旅游溯源地。建成蜜蜂现代产业园,争取“中国蜜蜂小镇”命名授牌。把红色文化、生态气息、康养元素植入“吃住行、游购娱”全领域,加快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培育一批特色文旅镇、休闲度假村和“网红打卡地”,推动季节游向四季游、观光游向体验游、景点游向全域游升级,全方位展示两当革命精神代代传、山明水秀好风光的深厚底蕴,让游客向往两当、乐在两当、爱上两当。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休闲体验农业等农旅融合产业,助力农村产业“接二连三”,打造农旅融合示范村,用“美丽乡村”点亮“乡村经济”,使老百姓端起“生态碗”,吃上“旅游饭”。策划举办红色文化、乡村旅游、体育比赛等系列活动,放大“红色福地、长寿之乡”品牌效应,确保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尽快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力促文旅产业成为领跑县域经济的首位产业。三是发展立体农业。落实农业特色产业“一计划两方案”,抓好覆盖各乡镇、工作站的种植类、养殖类及食用菌栽培类的20个产业示范点建设,持续推动“双百千万”长效产业和“三养一药”速效产业提质增效、“八有”山地立体农业竞相绽放。推进核桃、花椒产业建基地、树龙头、创品牌。开展继箱成熟蜜基地建设,建成秦南蜂业西北第一条中蜂成熟蜜全链条生产线,年内新增中蜂养殖2000群。打造全省生态放养鸡重点县,发展生态放养鸡140万羽。依托食用菌农业产业园,发展食用菌1000万袋。打造显龙川头产业发展综合体,新增中药材5000亩。建成运营站儿巷镇、泰山乡冷水鱼场,扩大冷水鱼养殖面积。提档升级发展蔬菜产业,建成杨店豆坪现代智能蔬菜产业示范园。积极申报争取“甘味”品牌、公共区域品牌、企业商标品牌,提升产业附加值,力求种出好产品、卖出好价钱。四是提振工业经济。实施“强工业”行动,建立工业专班制度、包联企业制度、“白名单”制度和“六必访”制度,落实好工业经济运行调度机制,密切关注重点企业运行情况,科学精准分析研判产值、利润、营业收入等指标,引导企业最大限度挖潜增效、释放产能。用足用活支持政策,“一企一策”解决企业发展难题,促进各类企业稳定生产。加强“规下转规上”入库培育、动态调整、业务指导和跟踪服务,全力促进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加快中金、招金、会成等企业技改项目建设进度,力争早日投产达标。争取中金、招金通过省级绿色矿山验收命名。精准招引产业链企业入驻农业综合产业示范园,努力争创为省级示范园区。开展找矿突破行动,挖掘矿产资源潜力,争取碳酸钙项目落地实施。五是激活商贸流通。新建6个村级供销服务社,建成智慧物流中心,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探索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支持传统企业触网转型,畅通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渠道,全县电子商务网店规模稳定在460个以上,电商销售额实现较快增长。加大农家客栈和农家乐扶持力度,打造一批星级农家乐、精品民宿,激发餐饮、零售、文娱等传统消费活力,提升老南街、美食街商圈功能,繁荣夜间经济、假日经济,提振消费信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xibei/794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