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区域合作广度深度。加快建设“开平优品”县级行政区品牌和镇级行政区品牌,高质量承办2023年区域品牌博览会。抢抓省新一轮产业转移政策机遇,加强与中山对接,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依托国际卫浴创新基地,与佛山共建高端卫浴产业园。深化与鹤山在园区、人才、交通互联互通等方面的合作,积极谋划产业类共建项目,争取江门区域平衡发展基金支持。
积极加强文化交流合作。高水平运营赤坎华侨古镇,加快完善古镇业态布局,打造广东旅游扛鼎之作。办好第二届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争取大会固定会址落户赤坎华侨古镇。加强与港澳等地的交流合作,拓宽“优游”合作“朋友圈”。加快推进开平碉楼牵手法国文化系列活动,持续办好世界文化遗产嘉年华、“设计激活世遗”国际文创大赛等活动。加强保护与活化利用银信(侨批)等世界记忆遗产及古村落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擦亮世界文化遗产金字招牌。深入挖掘华侨文化资源,以“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标准,组织创作优秀文艺精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力争创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二、聚焦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以现代产业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深入实施省“五大提升”行动,强化“大产业”引领、“大平台”驱动、“大项目”支撑、“大企业”带动、“大环境”保障,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出台制造业当家行动方案,推动资源要素优先向制造业倾斜,工作力量向制造业加强,持续提升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把握省培育发展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以及江门市“10 10 n”战略,做强做大5个产业集群,形成1个产值超200亿元、2个产值超100亿元产业集群。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力争产值达到300亿元。发挥金辉华、耀南、建邦、聚源等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鼓励建筑企业提质增项,新增二级以上资质企业2家。支持建筑产业联盟发展壮大,引领上下游、大中小企业抱团发展,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推动招投标“评定分离”改革向交通、路桥、水利等领域拓展。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加快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基地谋划建设。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建优做强工业园区。加快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开平片区建设,完成新征土地2800亩、土地平整2300亩。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和“5g智慧园区”建设,提升翠山湖高新区智慧综合管理水平。加大力度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力争年内再引进一个以上超10亿元项目。提速建设水暖卫浴产业配套基地(共性工厂),重点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引导电镀企业集中进园。加快国际卫浴创新基地配套设施建设,完成首批进驻的4个项目建设。依托长沙开元工业区尾水集中深度处理站,整合金章大道片区周边地块,实施集中供热、治污和中水回用,促进纺织服装产业提质增效。推进嘉士利月饼手信礼饼食品生产项目建设,高水平打造特色食品产业园区。
精准发力招引项目。加快建设区域产业经济大数据平台,更新迭代制造业、农业、文旅产业招商地图,确保全年新引进超亿元项目52个以上、总投资超200亿元,力争在招引30亿元、50亿元以上项目上取得突破。深入实施“链长制”,领导干部亲自招、带头招,开展招商引资大比拼,力争每条产业链引进一个以上投资超10亿元的重大项目。坚持把好亩均产值、亩均税收、亩均投资等入门关,完善跟踪评价机制,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持续开展全覆盖暖企安商行动,支持企业扎根开平发展。分批制定实施重点企业产值三年“倍增”计划。开展广东工业技术改造“双增”行动,推动不少于40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完成技改投资超38亿元。新增1家产值超50亿元企业、5家以上产值超10亿元企业。新增41家“小升规”企业、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
三、强化创新核心地位,深化重点改革,以思想破冰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更好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破除机制要素制约障碍,全面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全力激发创新活力。支持江门中微子实验室于2024年初建成运行。加快建设中微子科普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科普基地和高层次人才交流基地。优化翠山湖高新区创新生态,积极建设翠山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企业孵化器。支持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全社会r&d投入增长超12%。积极对接江门市科普传媒集团,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
强化人才支撑保障。新增产业工程师160人、专业技术人才1200人、博士和博士后科研工作载体2个。加强教育、科技、医疗等14支人才队伍建设,选拔优秀中青年拔尖人才。深入实施“青凤归巢”工程,吸引港澳青年、华侨华人到开平就业创业。加大对新市民、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200套,让各类人才在开平成就事业、实现梦想。
加强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证照分离”“一照通行”改革,推动企业开办在线填报、审批、发证全流程电子化管理。强化信用监管,完善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与“双随机、一公开”有机融合的新型监管机制。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加大能源资源、粮食供应保障等领域布局力度,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谋划打造第二个百亿级aa国资平台。
全面加强要素保障。吃透上级政策,推动资源要素向重要平台、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集聚。切实转变观念,推动指标使用由“等靠要”向“争指标、挣指标、腾指标、抢指标”转变。综合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渠道,强化项目资金保障。加快编制“工改工”总体规划,打造水口镇后溪“工改工”示范项目。用好《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自然资源支持方案》等新政策,积极推进“点状供地”,持续开展“已供未建”“已建未投”等专项整治,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保障项目用地需求。提升能源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大力度规划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深化政银企互动合作,加大绿色信贷投放支持,助力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全面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和广东“节水九条”,构建科学、高效的用水总量管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