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突破重点项目。树牢“项目兴市”理念,重点抓好100个左右聚力攻坚重点项目,强力推动项目建设快见形象、快出效益。强化项目管理,分门别类建立重点项目库,加大省、烟台和莱州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储备申报,争取更多项目纳入上级大盘子。抓好重点项目跟踪推进,实行动态调整,加强调度管理,推动形成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强化项目服务,实行重点工作作战进度图、要素保障图制度,抓实市级领导包保重点项目机制,加快推进项目手续办理,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的困难和问题,力争重点项目尽早开工,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为全年项目投资打好提前量。着力解决要素保障的堵点、痛点问题,全面理清土地、资金、能耗、排放等要素存量和缺口,加大对上争取力度,优先支持重点项目。强化项目观摩,年内组织镇街、部门开展2次项目集中观摩,引导全市上下把心思和精力放在项目建设上,激励比拼赶超,形成大抓项目、大抓发展的浓厚氛围。
(三)在激发发展活力、积聚发展后劲上狠抓落实、攻坚突破。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突出高质高效、协同发力,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抓牢经济运行。突出经济指标刚性要求,盯紧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上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外经外贸、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指标,进一步健全“目标清晰、职责明确、精准调度、精细考核”抓经济运行体制机制,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加强定期调度分析,每月召开经济运行调度会,对重点经济指标实行台账化、目标化、精细化调度管理,强化行业部门抓经济运行的主责意识,增强预见性、提高针对性,全力推动各项指标稳中向好、稳中提质。强化具体企业和项目支撑,坚持存量挖潜与增量拓展“两手抓”,加强“四上”企业培育和跟踪服务,锚定“四新”经济和“三重”工作,大力引进新产业、新项目、新模式,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统计指导,加强统计监督,抓好“四上”企业纳统,扎实开展第五次经济普查工作。
精准“双招双引”。明确招商重点,围绕“6 4”重点产业,逐一梳理龙头企业、上下游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突出抓好新能源、新材料及临港临电产业链招商,全力引进一批投资额度大、技术水平高、拉动作用强的引领型产业项目,特别是投资5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压实招商责任,突出商务部门统筹抓总作用,明确发改、工信、科技、文旅、海洋渔业、农村农业等产业主管部门和园区管理部门的招商责任和招商任务,形成“抓产业就要抓招商、抓园区就要抓招商”的职责定位、浓厚氛围和招商实绩。活化招商方式,建立储备项目、招商项目和线索项目库,积极走出去、请进来,打好小分队招商、平台招商、节会招商、推介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组合拳”,年内举办专题招商4次以上,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等各类展会10次以上。强化跟踪服务,统筹解决好要素、政策、人才、资金保障,推动项目早签约、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抓好“四争两请”,持之以恒争资金、争项目、争政策、争平台,请专家、请企业家,实现项目、资金、政策、人才一体引进,争取更多资源向莱州聚集,全年力争招引投资过10亿元项目10个以上,争取各类无偿资金3亿元以上,引进高层次人才100人以上,积极创建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
强化企业培育。加快“小升规”步伐,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家以上。依托亚投智库企业管理升级工程和海创汇产业加速平台,大力培育规上、上市、外资、高新技术和高成长性企业,年内确保亚通集团首发上市,力争2家企业启动上市程序,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培育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瞪羚企业15家以上。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认定烟台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5家以上、省级3家以上,争取5个以上技术创新项目列入全省技术创新计划。大力实施骨干企业倍增计划,支持11家入围企业锚定倍增目标、找准倍增路径、做大做强做优;建立后备倍增企业动态培育库,争取更多企业挤进上级盘子。加强市属国有平台公司建设,推进财金公司完成aa 评级,规范国有企业管理,加快优质资产注入,引导用好资本市场,提升经营水平及风险防控能力。
优化营商环境。落实服务企业专员制度,推行党员干部常态化联系服务企业,持续开展“企业评部门、企业评干部、基层评干部”活动。完善城市运行中心机制体制,加快建设“城市大脑”,实现“一屏观全市、一网管全市”。发挥“政企通”企业服务专线、全生命周期服务企业机制作用,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大力推行“四证齐发”,进一步提高项目审批效率。推进政务服务中心软硬件设施建设,加快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建立“企业点单—窗口接单—管家跟单—企业评单”全链条服务机制。健全市镇村三级联动服务模式,提供无偿帮办代办,推进自助服务终端向镇街、村居、邮政、银行、医院、商超等场所延伸。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确保我市在国家城市信用监测指数排名中进位争先。
(四)在发展社会事业、保障改善民生上狠抓落实、攻坚突破。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扎实办好“十大惠民利群实事”。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伍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服务,新设公益性岗位3700个以上,新增城镇就业8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完成社会福利中心二期工程建设,特困供养失能、半失能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继续扩大适龄女性hpv疫苗免费接种和“两癌”免费筛查范围。开展社保、医保专项扩面征缴行动,实现人员应保尽保、基金应收尽收。扩大和提高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缴纳范围和缴纳率,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