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提升载体能级。加快完善“1 3 n”产业承载体系。高新区突出“高”“新”定位,高效集聚创新资源,深度融入沿江科创带建设,实现国家、省综合排名持续争先进位。系统推进二级载体平台,坚持基础设施和项目引推同步发力,形成配套完善、错位发展的特色产业园区。注重向存量要空间、向集约要效益,推动镇级工业集聚区优化整合,提升产业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坚持“亩均论英雄”,深化土地利用绩效评价,鼓励低效工业用地升级改造,盘活存量低效用地超500亩。
三、突出区域协调,着力增创开放融合优势。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机遇,加快互联互通、开放合作,更大力度接轨上海、融入苏南,努力让“上海北”成为“北上海”。
在融合联通上加快步伐。全力抓好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落地实施,加快打造规划衔接、产业协同、设施互通、民生共享的同城化样板。优化交通“大通道”“微循环”,协同推进南通新机场、北沿江高铁、南通东站等重大工程,做好江海快线、如通苏湖城际铁路[11]等前期研究。保障绕城高速、沪陕高速扩建、226省道通州段开工建设,织密交通路网。实施通扬运河改线提升工程,建成通州大桥、正场大桥,打造“公铁空水”综合立体交通枢纽。
在开放合作上拓展空间。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协同发力,全力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造长三角一体化重要支点。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大力引进外资项目,推动外资企业利润转投、增资扩产,实际利用外资制造业占比超50%。加快外贸“优进优出”,推动市场采购贸易与跨境电商融合发展,支持设立海外仓,推动更多产品走出国门,进出口总额增长3.1%。鼓励现代家纺、建筑等龙头企业抱团出海,拓展多元国际市场,新增境外投资1500万美元,外经营业额8000万美元。
在营商环境上创树品牌。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更大力度推行“拿地即开工”,扩大“万事好通·周到有解”品牌影响力。加快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以数据共享优化办事流程,推动更多事项“一窗通办、一次办好”。多路径畅通企业诉求表达机制,强化惠企政策集成供给,确保市场主体“应享快享”“应享尽享”。常态化组织政银企对接,引导金融机构精准浇灌,新增有效信贷150亿元以上。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进一步规范涉企检查、考评活动,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加快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四、突出精建细管,着力彰显现代城市品质。
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提升城市宜居宜业宜游水平,打造近悦远来的魅力城市。
精心规划优化城市布局。深入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完善控制性详规,精心塑造城市空间。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强化规划刚性约束,一张蓝图绘到底,全力营造城绿相依、古今对话的城市发展格局。主动对接南通新机场,超前谋划临空经济区,加速“港产城一体化”,高标准规划面向未来的国际航空都市区。加快平潮科技创新区开发建设,以产业带动人口导入,集聚人气商气,打造“三生融合”[12]西部门户。
精致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以工匠之心雕琢城市细节,科学有序实施城建工程。改造佳苑西区等老旧小区,加快金乐中路等工程建设。提标改造城市地下管网,启动平海线区域供水管网工程。坚持“见缝插绿”,实施通吕运河两岸及金乐中心竖河环境提升工程,新增公共绿地65公顷、城市绿廊4.5公里,让市民出门见景、移步入园,转角遇见美、触手可及“小确幸”[13]。加强预期引导,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精细管理提升城市气质。聚焦群众所需所盼,持续推进文明创建民心工程。加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深入开展交通秩序、立面空间等专项整治,将精细管理落实到每个时段、每个细节。持续提升小区物业管理水平,引导业委会规范运作,建成省示范物业管理项目及宜居示范居住区各1个。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新增“三定一督”[14]小区超50个。新增公共停车泊位750个,试点推行机关事业单位、住宅小区错时开放停车,缓解停车难题。
五、突出强农惠农,着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共同富裕步伐。
促进农业更加高质高效。高标准推进省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严守耕地红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成省高标准农田整体推进示范区、省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引培农业重大项目20个、市级以上家庭农场10家,争创全国“两品一标一基地”[15]。拓展“整村授信”规模,引导金融“活水”“贷”动乡村振兴。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园区化转型,发展直播带货新模式,加快农业“接二连三”,提升通州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享誉度。
促进乡村更加宜居宜业。顺应村庄演变趋势,完善镇村布局规划,合理安排建设任务,让公共投入更精准、更可感。新建“四好”农村路31公里,改造农桥17座,争创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建设生态河道70公里,改造户厕8000座。统筹推进示范村(先进村)创建,融入现代元素、留住美丽乡愁,创成省特色田园乡村2个,加快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现代田园风貌。
促进农民更加富裕富足。落实产业强村、村企联建等强村措施,增强村集体自我发展能力。深化农村公共空间治理,加快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盘活农村“沉睡资源”。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气象预警能力,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保障农民合理收益。加大新型职业农民、能工巧匠培育力度,鼓励乡贤回乡创业,多路径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推进乡村移风易俗,涵养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