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前景广阔的数字战场。推动数字产业化。引导多宝泰等电子企业,围绕“关键元器件—零部件—智能整机”,加强技术研发,推动触摸屏、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等产品产业化发展,致力打造新的增长极。推动产业数字化。开展全省首批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试点工作,着力提升农田建设管理信息化水平。积极推动数智互联产业园“5g 智慧园区平台”、晋元煤炭产业和数字技术一体化等项目。推动数字价值化。依托全国煤炭交易中心长治专区建设,搭建煤炭、电力、钢铁、焦化等关联行业领域的供需匹配智能交易系统,借助大数据促进煤炭产业链、供应链降本增效和协同发展。推动治理数字化。加快搭建智慧潞城数字平台,强化协同治理,打造城市状态一网感知、城市数据一网共享、城市治理一网统管的管理新模式。
二、纵深推进项目建设攻坚战,引培并举、长远结合,着力在促进有效投资上掀起更高热潮。
想方设法争项目抢机遇。狠抓项目招引。大力开展招大引强提升行动,聚焦碳基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物流、固废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抢抓与北京朝阳区对口合作有利时机,围绕20个方面,深化区域合作,引投资、上项目,持续壮大产业集群。全面落实招商引资政策,跟踪对接意向项目,加快推进签约项目,力争年内引进10个10亿元以上项目落地我区。全力向上争资。紧盯政策导向,瞄准“六张清单”,组建专班,赴省进京,密集对接,力争争取项目资金10亿元以上。
尽心竭力谋项目抓进度。科学谋划储项目。抢抓国家、省扩大投资的政策窗口期,结合实际精准谋划一批调结构、惠民生、增后劲的重大项目,全年储备项目投资达到500亿元以上。强化服务推项目。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发挥好重点工程项目指挥部作用,落实好工作专班、领导包联、月调度、季观摩等推进措施,及时解决项目用地融资、用水用电、能耗指标、环境容量、审批手续等问题,推动更多项目签约落地、开工建设、投产达效,确保新建项目二季度全部开工、年内建成项目70个以上、完成投资120亿元。
全力以赴强配套壮园区。深入开展园区建设专项行动,全力补齐各种短板,不断提升承载能力。推动经开区赋权再升级、体制再灵活;加快推进8公里物流路、西区污水处理厂、110kv变电站、6万平米标准化厂房、危化品停车场等项目建设;滚动开展“三个一批”活动,力争综合排名步入全省工业类开发区第一方阵。
三、纵深推进统筹发展攻坚战,兼顾城乡、一体推进,着力在打造怡居潞城上迈出更快步伐。
大力建设精品城市。完善基础设施。启动卢华街建设,完善中华大街改造及主干道路配套设施,改造街巷道路和20个老旧小区,启用第二自来水厂,提高承载力。提升城市功能。启动建设黄花岗体育公园、紫峰岗军事教育体验基地,改造现有公园广场,完成4万平米城市绿化,提升舒适度。推进智慧服务。依托5g信号全覆盖,加快建设“5g 红管家”物业服务平台,连通35家物业、143个小区,接入路水电气暖、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信息,利用大数据为主城区10万居民提供便捷服务。
全面建设美丽乡村。突出重点、强化引导。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集中专项资金,加大支持力度,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立足当前、严格整治。年内改造3000座农村厕所,建成史回污水处理厂、闫李庄污水处理站,规范乡镇垃圾转运站,加强垃圾不落地收集和分类处置,常态化整治村内环境,全面提升居住环境质量。着眼长远、以点带面。积极发挥北村、神头、张家河等省市示范村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店上、史回、寨上、神泉、微子、中村、辛安、土脚、西流等村的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着力打造特色分明的美丽乡村。
四、纵深推进乡村振兴攻坚战,强基固本、全面提升,着力在强农惠农富农上蹚出更宽路子。
全面推进产业振兴。积极推动“机田证”一体化试点、千亩冬播谷示范等项目,提高土地产出率,带状耕作玉米大豆6000亩,播种油料3000亩,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8亿斤以上。完善调产政策,区财政拿出3000万元奖补资金,持续加大对特色种养和农产品加工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史回万亩柴胡、微子镇万亩连翘、潞华万亩大葱、黄牛蹄万亩高粱、店上万头猪、成家川万头牛、翟店千亩设施农业、辛安泉中药材加工等项目,带动村集体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60%以上。
全面推进生态振兴。大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尽快启动4镇200公里城乡供水管网延伸工程,年内完成22公里燃气管网延伸、24公里农村电网网架提标改造、100公里农村道路建设改造等工程,加快推进西南等25村乡村建设提升、微子等6乡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程,积极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全面推进文化振兴。加强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组织文化大讲堂,选树最美家庭,培育乡贤文化,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全面推进组织振兴。不断强化组织引领,依托区多元解纷中心、乡多元解纷工作站、村多元解纷工作室,进一步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保障和谐稳定。
全面推进人才振兴。组织科技文化等领域人才深入乡村服务;挖掘本地人才,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和职业农民培训;引进高素质人才,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全面做好巩固衔接。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压实区乡村三级帮扶责任,全面落实产业、就业、金融等扶持措施,确保1726名脱贫劳动力实现务工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