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以规划为引领,以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建设为着力点,围绕“七有”“五性”做好教育大文章,提速基础建设,优化配置,完善布局,提高质量,提供更加充分、均衡的教育公共服务。

  增加基础教育学位供给。提速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积极督促配套项目建设,完善接收配套制度,推动中小学建设项目44个,接收配套校4所,完成幼儿园建设项目18个,接收配套园11所,“十四五”时期,新增中小学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幼儿园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新增基础教育阶段学位4.5万个。整合校内空间资源、教室复合利用和提前收回出租出借校舍等多种途径,多措并举,综合解决基础教育学位缺口。

  持续优化教育空间布局。主动融入海淀区“三轴支撑、两核引领、一带环绕、多点聚集、组团发展”发展新格局,科学分析各区域教育发展现状,结合学区制改革和集团化办学,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突出重点,精准施策,推动形成中部核心地区辐射带动引领、北部跨越式发展、东西部两翼齐飞、南部再上新台阶的教育发展新格局。以前瞻思维高标准完成《海淀区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匹配教育人口规模增幅,到2035年规划新增100公顷基础教育用地,合理规划一批中小学、幼儿园,加快补齐缺口短板,提升区域教育资源与入学需求的匹配度。充分利用城市疏解腾退空间资源,优先用于补充学位。

  形成中关村科学城北区教育发展新局面。新建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和16所幼儿园,接收配套中小学2所、幼儿园6所。引入十一学校、育英学校、首师大附中、中关村一小、中关村二小、中关村三小、六一幼儿院、明天幼稚集团、北新实验幼儿园、中国科学院幼儿园等一批优质教育资源到中关村科学城北区高起点办学办园。持续推进教师素质和教育水平双提升工程,以一流的教育品质,形成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与南区齐头并进的发展新局面,提高北区教育的吸引力,有效减轻南区学位压力。

  (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

  积极巩固现有发展成果,启动并实施新一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高质量服务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强化保障,以督促建,实施科学保教,着力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推动学前教育更加普及普惠、安全优质。

  制定实施新一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加快解决“入园难”问题,切实推动配套幼儿园建设,政府投资建设幼儿园及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全部办成普惠性幼儿园,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探索高效顺畅的高标准建设、高起点办园的新模式。健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支持政策,保障普惠性幼儿园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内涵建设,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施科学保教,杜绝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提升家园共育实效,促进幼儿园稳步提高办园质量,提升科学保教水平。构建梯队化教师队伍及园长分层培养机制,完善学前教研体系,通过项目推进、园本研修、区域教研等方式,提升干部队伍的专业化素养。

  完善督评体制,提升区域学前教育规范水平。落实北京市幼儿园办园质量督导评估标准要求,坚持“多标合一”,加强过程性质量监管,完成一轮幼儿园办园质量督导评估。认真开展学前教育专职督查,强化各类型幼儿园举办者的主体责任,加强对各类幼儿园的规范管理和专业指导,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政策保障机制。

  (五)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以全力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为抓手,狠抓落实,补齐短板,着力办好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实现义务教育更高水平的优质均衡,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完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构建教育协同发展体系,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巩固存量,扩大增量,继续加大优质资源辐射力度。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完善不同区域的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健全教学、服务、管理标准,搭建集团、学区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集团内资源共享和集团校一体化考核,学区内课程、师资、设施等均衡配置和共建共享。完善中小学按比例对口直升机制,强化学段、课程、资源的贯通,实现学段间的资源优化。

  优化教育人才资源均衡配置。着力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干部教师交流轮岗,以促进均衡、提高质量、锻炼队伍为要点,遵循刚柔并济的原则,采取自愿选择与统筹调配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学区制和集团化改革优势,分层、分类、有序推进教师实质性的交流轮岗工作,探索开展骨干教师交流和跨学区跨集团交流,进一步促进骨干师资均衡配置,建立起满足人民需求、提速干部教师成长、运转科学顺畅的教育人才配置与使用机制,推动教育资源流转的提速增效。

  提升义务教育办学品质。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促进学校办学管理规范化。实施校内提质工程,提升学校教学管理能力,系统规划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分级培训,持续优化学校的课程设置方案,提升学校教学计划的研制和实施能力,提高教师“作业设计与实施”能力,提升学校学科考试内容及评价的设计与实施能力。开展创新课程建设实验,实施小学名师十百千工程,建立教师教学述评制度,提升干部课程和教学领导力及教师学科育人能力。开展学业与非学业质量的综合评价、增值性评价,完善“9l”学习品质评价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强化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有效发挥引导、诊断、改进、激励功能,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立足校内夯实“双减”成效。整体规划设计课内与课后服务教育教学内容,主动、有效地开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工作。探索小学走班制,强化课业辅导、答疑、巩固和提高,加强作业、考试评价管理,全面覆盖、丰富优质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切实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全面提升校内教育服务水平,提供菜单式课后服务,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多样化教育需求,确保学生在校内学会、学足、学好,有效缓解家长焦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b/819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