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疏解整治促提升”为抓手,优化区域核心功能

  (一)持续疏解非首都功能

  推进重点领域疏解。持续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有序退出不符合城市战略定位的功能和产业,严控建设规模和人口总量,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量。分类引导一般制造业企业有序疏解、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疏解。持续开展出租大院和出租公寓清理整治。深化街面秩序治理,完善长效治理机制,坚持防反弹控新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动态清零。加强小红门、十八里店等区域重点项目征拆收尾,完成一批配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移交管理,着力破解一批历史遗留问题。

  加强违法建设治理。严格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和“两线三区”空间分区管控要求,坚持“拆违、腾地、分析、共享、利用”一体化治理违法建设,推进治违工作由点、片集中整治向国土空间持续治理转变。按照“集中拆除 持续治理”相结合的模式,扎实推进“基本无违法建设乡”创建工作。全面落实《北京市禁止违法建设若干规定》,加强源头管控,保持新增违法建设零增长,实现新增违法建设长效管控。

  有效利用腾退空间。对规划为绿化用地的地块及时复绿、复垦,因地制宜推进大尺度绿化、建设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实现应绿尽绿。对规划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其他建设用地的地块尽快实现规划用途。鼓励利用老旧厂房发展新型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等国家和北京市支持的产业业态,鼓励利用老旧厂房补充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型服务消费载体。推动大洋路、盛华宏林等批发市场升级转型,促进市场专业化、品牌化、规范化发展,满足市民高品质消费需求。

  (二)巩固提升农村环境品质

  实施大尺度绿化。提升“一绿”地区城市公园环建设品质,形成具有朝阳特色的城市森林公园景观。继续推进“二绿”地区郊野公园环建设,打造大尺度近自然生态斑块,强化生态屏障功能。围绕打造京城“绿肺”,高标准推进温榆河公园建设,到2022年完成朝阳段一期、二期建设任务。加快构筑连接中心城区与副中心的绿色生态屏障,形成主副共享的生态空间。高标准完善大中小微公园体系,加快推进金盏森林公园等大型公园建设,完成京城梨园(二期)等郊野公园建设,新建东风迎宾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完成常营公园等现有公园提质增绿。

  推动重点区域环境提升。以服务外事活动、优化环境秩序为重点,大力推进第四使馆区周边环境治理提升。采用建绿透美、立体美化等方式,高标准实施北京朝阳站周边环境改造,打造首都新门户景观。对广渠路沿线王四营乡、高碑店乡辖区内路段周边区域开展安全隐患及环境面貌治理,建造文化休闲活动广场,加强生态修复和城市功能修补,整体提升区域环境面貌。

  加快实施城市更新。适应城市发展,对接居民需求,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功能品位、盘活沉睡资产、增进民生福祉。实施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改造,推动太阳宫乡芍药居北里一区等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力争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更新改造,让社区“旧貌换新颜”。推动社区“微更新”,在可利用空地因地制宜补充文体、便民、停车等服务设施,通过空间美化、功能再造,打造温馨和谐、有归属感的社区空间新形态,进一步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推动老旧楼宇更新,鼓励老办公楼、老商业设施等老旧楼宇升级改造、调整功能、提升活力,发展新业态。

  三、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能级

  (一)发挥“三块地”发展动能作用

  强化集体产业用地区级统筹。按照“区级统筹、市场运作、收益共享”的基本原则,严格实行未利用集体产业用地区级统筹管理,对纳入产业用地统筹利用项目库的项目细化分类,科学研定项目开发推动机制、建设成本筹集机制和统筹收益分配机制,探索通过招拍挂等公开竞价方式引入市场竞争,最大限度挖掘集体产业用地的内在价值,科学合理采取政策刺激、市场运作等多种手段高标准推动产业发展动力接续,加快新兴产业增长极落地,确保集体产业用地效益最大化。探索设立过渡期补贴,保障过渡期集体经济组织利益和农民增收。

  高标准建设农民安置房。准确核定17.38万名待安置上楼人员情况,按照优先匹配建设指标、足额保障建设资金、合理划定选址区域、高标制定设计方案、周转期限压至最短的原则,加快安置房建设,同步谋划配备周边道路设施、市政配套和公共服务等,为推动城市形态更新、区域产业升级和土地集约利用腾挪空间、奠定基础。

  高效供给上市交易地块。充分考虑产城融合发展、地标集聚功能、生态资源效应等因素,以系统思维划定上市地块,结合分区规划探索实现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最大限度发挥上市地块溢出价值和发展效益,确保城市化任务稳中有序落地。特别是对于规划实施方案尚未确定的乡,重点围绕“三块地”下足功夫,聚焦片区功能、职住比率、配套落位,提前着手深化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从根本上解决“钱从哪来”“人往哪去”的问题,激发城市化发展内生动力。

  (二)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推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抓住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等战略机遇,积极融入全区产业链条和产业布局,努力推动农村产业层级实现跃升,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增量挖掘,综合人口聚集度、单位能耗等因素,重点发展彰显首都功能、附加值高、资本和知识密集的高精尖产业项目,提高产业空间利用效率。聚焦功能转型和产业升级,推动老旧厂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存量空间的转型升级,鼓励发展科技创新、智能制造、文化创意、现代服务等业态,为发展高精尖产业提供承载空间。以南部地区为重点,适度发展占地少、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生态环保的智造环节,打造智能制造特色园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b/818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