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1月18日在深圳市龙华区第二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雷 卫 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龙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接续奋斗、砥砺前行,2023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委十三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和“1310”具体部署,以及市委七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推动全区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2023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7%,全年有望历史性突破三千亿元大关。1-11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5534亿元,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1209亿元,增长6.7%;固定资产投资再破千亿大关,达到建区以来同期最好水平,增长27.6%,增速全市第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160亿元,增长12%;全口径税收收入约482亿元,增长13.6%,其中区级税收收入约149亿元,增长22.2%。2023年,龙华稳居全国工业百强区第13位;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名列“赛迪中国百强区”第23位,较上一年上升3个位次;赛迪投资竞争力百强区排名第40位,较上一年上升10个位次,上升幅度为全国之最。

  ——科技创新形成标志性成果。全国首台国产体外膜肺氧合仪(ecmo)获批上市,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全球首台5.0t医学磁共振成像系统实现国产,填补了国际上超高场人体全身磁共振成像设备空白。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崖山数据库系统,获评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十大硬核科技”。国创中心郑海荣主任成功当选中科院院士。新型显示器件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社会研发投入113.7亿元,增长5.7%,占gdp比重提高到3.85%。

  ——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多调联动 精智解纷”工作法作为全市唯一案例,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获奖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高水平举办全省首场全面深化改革十周年展,16项改革经验获省级以上荣誉。区国际合作中心建成使用,成为全市面积最大、内容最全、功能最多、服务对象最广的综合国际交流合作平台。高水平举办全球招商大会,签约项目达60个、签约金额超千亿元。2023年1-11月,进出口总额约4925亿元,增长3.3%。

  ——城区品质得到整体性提升。重点片区投资增长25.8%,开发建设经验获全省推广。22、25、27号线纳入轨道交通五期建设规划,新增站点数居全市第一、里程数居全市第二,22号线在龙华率先开工建设。新增道路里程10公里、非机动车道47公里。建成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图书馆北馆等一批大型文体场馆。简上体育综合体获“中国钢结构金奖”,龙华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图书馆。

  ——民生福祉获得持续性增强。民生领域投入达363亿元、增长14.5%,占全区财政支出的87%。新成立12个教育集团,建成幼儿园15所、中小学校11所,新增托位2199个、基础教育学位近2.5万座。3个市属医院主体结构封顶,2个区属医院的外科大楼均投入使用,新增床位1405张。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3.05万套、供应2.06万套。我区获评首批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还获评“两山”实践优秀区、中国气候宜居县、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全国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

  过去的一年,我们始终保持拼劲、闯劲、韧劲,以精准之策应对非常之难,以务实之为力求非常之效,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年来,我们坚持顶压前行,在攻坚克难中实现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内需潜能不断释放。集中开工4批超百个项目,52个项目纳入省市重点项目、总投资近2000亿元。工业投资增速全市第一,政府投资增速创近三年新高。社会投资占比超八成,市场信心持续增强。举办龙华区购物节,开展汽车促消费、“悦享食宿在龙华”等系列活动,拉动直接消费超75亿元。开市客华南首店开业,首日销售额在全国零售超市中排名第一。新增首店、旗舰店、新概念店50家。新天影院壹方天地imax店荣获全国影院年度票房冠军。发展动能强劲充沛。高水平承办亚布力论坛夏季高峰会,开展境内外“双招双引”活动70场,挖掘意向项目超300个,落地企业146家,成功引进海克斯康、迈瑞医疗、海辰储能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新登记商事主体近8.4万户,增长38%,排名全市第三。新增“个转企”402户、“小升规”超200家,新增上市公司4家、总部企业13家。新开工5个“工业上楼”项目,完成投资17亿元。新增产业用房超150万平方米,供应产业用地68.4公顷。企业服务优质高效。制定实施覆盖面更广的稳增长政策、针对性更强的稳外资措施,投入各类专项产业扶持资金达36亿元。深入开展“我帮企业找市场”等系列行动,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5亿元。全面完成423个工业园区转供电改造,每年减少用电成本近4亿元。推出84项“免申即享”事项,实现覆盖范围、事项数量、补贴金额、惠及群体四个“全省第一”,获国家级“政府服务优质奖”。创设政策ai计算器,获评全国“网上政府优秀创新案例”。

  一年来,我们强化数字赋能,在精准施策中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企业达1102家,总产出约4783亿元。北站数字经济、大浪现代时尚、中部国际工程设计等3个市级总部经济集聚区落户龙华。成立全市首个现代时尚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合作共建龙华(华为)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创新中心,数字化转型诊断企业数量突破1200家,落地项目超800个。在全市率先打造“经济大数据综合平台”,ai招商引资、ai风险企业预警等系列应用获全市推广。完成规上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全覆盖,评估总量居全市首位。高水平举办“2023深圳·中国1024程序员节”、“2023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国行·深圳站”、“国家发改委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创新发展高级研修班”等行业盛会。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出台实施新能源、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高端医疗器械等一系列产业专项政策,成功举办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生态峰会、首届“兴智杯”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首届全球车网互动高峰论坛、低空经济嘉年华等高端品牌活动,开工7个先进制造业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44.3%。市储能产业基金落户,建成全市首座光储超充一体化示范站,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全市第一。引进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设立粤港澳大湾区代表处,医疗器械检测中心、高端医学装备产业加速中心等项目落地。在全国率先发布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建成全国首个物流无人机智能制造工厂,开通5条无人机配送航线。现代服务业加快升级。营利性服务业收入增长12.5%,现代服务业占三产比重提高到61.1%。成立长城证券资产管理公司,永信瑞和、天平正大会计师事务所落户,实现券商资管子公司、全国百强会计师事务所零的突破。举办中国(深圳)产业金融暨供应链金融高峰论坛,我区获评“供应链金融创新示范区”。

  一年来,我们聚力科技创新,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加快塑造发展新优势。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9%,数量创历史同期新高;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76%,增速全市第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3700家,排名全市第三。1179家企业入选深圳市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认定企业数量首次跃居全市第一。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17家企业荣获市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连续两年在工信部考核中获评优秀,排名全国第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湾区青创产业孵化器”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国字号”专业类孵化器零的突破。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市级以上创新载体新增44家、增长25%。银星科技园获评市级实践创新基地。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新引进院士4名,新认定高层次人才150人,累计引进25个省市创新创业团队,人才总量突破87万人。成立龙华区科学技术协会,建成区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新增3家省级、4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

  一年来,我们锐意开拓进取,在深化改革开放中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重点改革纵深推进。谋划推出36项重点改革、20项基层微改革。全域数字化转型改革获评“2023国家治理创新经验典型案例”。“医政通”、“精准办”惠民模式,三级平安建设中心体制机制改革入选国家级创新优秀案例。高密度城区空间发展模式获国家级媒体刊载推介。樟坑径保障房模块化建造模式实现“三个全国第一”。开放合作走深走实。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达成合作意向,与澳门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功举办深圳·米兰双城时尚交流活动、深港澳青少年成长峰会。“国际通”项目获评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民治街区获评市级首批“国际化示范街区”、“国际化商务交往特色街区”,观澜街区获评市级首批“国际化商业文旅特色街区”。“百千万工程”实现良好开局。构建“百千万工程”高位统筹指挥体系,形成“1 6”工作格局,推出重大项目、重点改革、重点典型“三张清单”,鹭湖、民乐社区入选全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投入各类帮扶协作财政资金超2亿元,选派229名干部、教师、医生参与帮扶协作,中国蝉茶(紫金)交易中心、紫金(龙华)科技创新孵化中心正式揭牌,签订实施龙华-潮阳产业共建园区框架协议,对口广西东兰、凤山、罗城协作工作扎实推进。

  一年来,我们注重精明增长,在建管并重中推动“人城产”深度融合发展。重点片区建设扩容提质。北站国际商务区投资规模连续五年居全市前列,鹭湖中心城升级为市级北部中心,龙华壹方天地购物中心热门指数排名全国前五,观澜版画基地入选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大浪时尚小镇成功举办“大浪杯”中国女装设计大赛、深圳时装周春夏系列首秀等高端赛事活动,完成石凹第二工业区项目概念设计,梅林关片区完成城市设计国际咨询,华南物流园土地整备项目从立项到首批产业用地入库仅用时2个月。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质量完成2个城市第六立面改造提升试点,综合评估排名全市第一。建成民治综合车场、观澜大水坑综合车场。新增优化调整公交线路25条。新建综合管廊4.5公里、污水管网182.4公里,新增海绵城市面积9.8平方公里。大唐宝昌电厂成为全市首个启用的再生水利用工程。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整治积水隐患点23处。完成21个城中村供用电安全整治,新建和改建市政燃气管道25公里,累计完成“瓶改管”26万户。在全市率先制定数字孪生城市标准体系,完成3500余栋建筑bim建模。新增多功能智能杆947根、5g基站1308个,物联感知平台接入终端设备规模居全市前列。土地整备入库121公顷,连续12年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城市更新供应土地77.5公顷,供地量全市第一。拆除消化违法建筑366万平方米,总量全市第三。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8%,优良河长比例大幅提升至65%。新建和改建公园5个,共建花园15个,新增绿道6公里、碧道9.6公里、绿色建筑618万平方米。完成龙华河等3个水生态修复工程,观澜河古墟段作为全市唯一项目入选省级水经济试点。“长岭皮水库水质提升保障工程”获评市治污保洁优秀项目。高质量承办中国(深圳)国际气候影视大会,我区受邀在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作生态建设经验分享。

  一年来,我们全力防范风险,在高效统筹中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公共安全形势整体平稳。圆满完成重要节点安保维稳任务,刑事治安警情下降16.2%,两次获公安部表扬。打造1079个特色应急管理服务站,硅谷动力汽车园成为全市唯一工业园区安全管理规范化网格化示范点。在全省率先推广使用电动自行车智能头盔。在全市率先建立校园食品安全“家校社”共治机制。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我区获评全省首批安全发展示范试点区。基层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在全市率先推进“深平安”试点,建成区级民意速办平台,高标准打造“1256”精智治理体系,万人成讼率连续三年全市最低,群众信访诉求综合服务中心获评全省县级标杆荣誉。成立全国首家区级综合调解院、全市首个涉外涉港澳台家事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观湖街道劳动争议调解中心获评省级先进典型。清华社区“三牛聚力”共治项目入选民政部社区基金助推基层社会治理试点,白石龙社区入选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法治社会建设有序推进。普法领域依法治理工作的网上量化评估排名全省第一,7个社区获评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建成全市首个食品药品科普教育基地、家庭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民法公园成为全市首批“八五”基层普法联系点。在全市率先实现区级刑事简案快办中心实体化运作,全市首宗“行政争议调解 司法确认”案件获评“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创新案例”。政府投资工程廉洁合规数字治理新模式获评深圳“十大法治事件”。

  一年来,我们顺应民之所盼,在践行宗旨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教育医疗提质增效。3所学校获评市级教育评价改革示范校,数量居全市第一。4项基础教育改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数量居全市第二。新成立名师工作室70个,我区教师荣获广东省教学能力大赛冠军,连续两年取得“深圳年度教师”荣誉。我区职校教师还荣获“全国杰出教师奖”,实现职业教育领域国家级奖项零的突破。学生体测合格率、优良率实现全市三连冠。成立龙华区老年健康指导中心,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连续五年全市第一。新增社康机构7家,区人民医院入选全国首批医疗质量管理培训基地。我区高分通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健康促进区复审。文体事业加快发展。新增文体设施面积超14万平方米,1980油松漫城产业园获评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成功举办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中国露营大会、龙华半程马拉松、观澜河龙舟赛、中国围棋甲级联赛等高端文体品牌活动。“大国工匠”博物馆群、省冰雪运动训练基地建成开放,推出数“智”龙华工业旅游等10条主题旅游线路,观澜湖体育旅游线路获评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项目。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创建直播带岗产业园,“龙华就业第一站”获中央媒体宣传报道,龙华人才园获批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供应居住用地14.85公顷,新开工住房面积234万平方米。完成400户家庭适老化改造,基本实现全区公共场所母婴室全覆盖。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广东)自强青年融合发展中心,3家单位入选首批省级儿童友好城市示范点。

  同时,民族、宗教、外事、港澳、对台、侨务、老龄、工会、青年、妇女、儿童、慈善等事业扎实推进,保密、档案、史志、统计、审计、仲裁、人防、打私、国防动员、双拥共建、退役军人、机关事务、会计核算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区政府高度重视加强自身建设,推动区政府系统作风效能实现了双提升。政治建设全面加强。旗帜鲜明讲政治、抓政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执行坚决落实“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主题教育扎实开展。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持续整治噪声扰民、窨井盖维护、道路移交管养、易涝积水点治理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用心用情用力办好157项民生实事、1961件民生微实事,主题教育成果不断巩固拓展。法治政府加快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34件、政协提案164件,首次实现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完成率、答复满意率、落实满意率“三个100%”。修订区政府工作规则,认真执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机制,全面完成区政府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区应急管理局荣获全市唯一的“全国行政执法先进集体”,龙华“执”播等4个项目获评全市首批法治政府建设优秀项目。法治政府考核连续三年全市第一,数字政府考核连续四年全市第一,政务公开考核连续五年全市第一。作风建设常治长效。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高标准做好巡视、巡察、审计等发现问题整改。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32家单位获评国家级节约型机关。区两新组织党工委获评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持续治理“文山会海”,进一步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完成“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实施作风教育整顿行动,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让群众在反腐“拍蝇”中增强获得感。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关怀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人民团结一心、奋勇拼搏的结果。在这里,我谨代表龙华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全区广大干部职工,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向市直各部门、各兄弟区和驻区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龙华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二、奋发图强、走在前列,全力实现2024年政府工作总体目标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广东、深圳的发展,每到重要节点、关键时刻,都及时为我们掌舵领航、指引方向。重温总书记谆谆教导,“走在前列”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一以贯之的重要要求。省委鲜明提出要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自觉用以统领广东各项工作。市委也提出要坚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深圳最大程度贡献。近期市委主要领导到龙华调研指导时,特别强调要奋发图强、争先进位、真抓实干,为全市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前不久召开的区二届三次党代会,科学分析了当前龙华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提出了2024年全区工作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发出了抢抓科技创新新机遇,拓展数字化发展新境界,在深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争做先行者、勇当排头兵的动员令。这些都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奋发图强、走在前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龙华新篇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明确了任务,必须不折不扣抓好落实。

  奋发图强、走在前列,必须科学研判,准确把握当前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发展形势。从全球来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竞争和博弈日益加剧,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局部冲突多点爆发,世界正处于新的动荡变革期。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注入强劲动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为全球创新版图重构、经济发展范式重塑提供有力支撑;尤其是,我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和理念深入人心,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和广泛支持。

  从国内来看,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经济运行面临下行压力,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周期性、结构性矛盾叠加。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后劲足,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也在集聚增多。特别是,经济运行大盘平稳的定力、宏观调控发力显效的能力、经营主体复元向好的活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的潜力,四力协同、相向齐发,必将增强我们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与底气。

  从自身来看,龙华发展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高位求进的关键阶段。早期缺乏科学规划、合理投入、规范管控带来的基础底子薄、历史欠账多、管理较粗放、大厂依赖重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当前发展又面临新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尚不牢固,有效需求、社会预期、市场信心亟需提振;发展质量效益有待持续提升,产业结构还需加力调整优化;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创新体系还不健全;部分民营和中小企业、个体户经营困难,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空间资源约束趋紧,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有待提升,南北片区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城区韧性有待增强,极端天气应对机制有待完善,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仍需提升;极少数干部作风漂浮,部分工作机制存在空转现象。破解上述问题需要经历一个过渡期、阵痛期,必须敢于面对、主动应对,采用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同时,我们更要看到,龙华发展仍然具有良好支撑优势和许多有利条件。卓有成效的数字化转型、数字龙华建设,不断催生新供给、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开辟出巨大空间;几轮大地块整备攻坚,持续释放平方公里级连片产业空间,有力保障重大战略平台、龙头企业、优质项目顺利落地布局;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重大平台、重大设施、重大项目,逐渐进入成果集中涌现期,在不久的未来将陆续建成投用、展现成效,这些都将持续厚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规模经济优势、要素禀赋优势、综合制造优势、基础设施优势、发展环境优势、生态人文优势,持续释放高质量发展中涌现的创新红利、政策红利、空间红利、市场红利。

  综合来看,龙华发展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我们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力办好自己的事,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

  奋发图强、走在前列,必须勇担使命,准确把握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完成“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尤其要针对“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所反映的短板弱项,精准发力、逐个攻坚,确保圆满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

  根据区二届三次党代会的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1310”具体部署,认真落实市委七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区二届三次党代会部署要求,自觉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全力加速“五个区”建设、全域推进数字化发展、全面促进“人城产”融合,高标准打造数字龙华,高水平建设中轴新城,高站位推进深圳都市核心区建设,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道路,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龙华实践,为深圳加快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坚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作出龙华新的更大贡献。

  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保持千亿规模,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外贸进出口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为正增长,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提高到3.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完成节能减排等指标任务,在实际工作中树立更高目标、争取更好结果。确定上述目标的主要考虑,一是经济大区要挑起大梁,为全市大局多作贡献;二是具有支撑条件,经过努力可以实现;三是跳一跳够得着,更好引导预期增强信心;四是衔接好“十四五”规划,并兼顾改善民生需要。

  奋发图强、走在前列,必须系统谋划,准确把握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努力方向。坚持从区情社情民情出发,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注重统筹兼顾、综合施策,努力在新征程上跑出加速度、干出高质量、率先走在前。

  新征程上奋发图强,要加快激活“三大动力”,在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中走在前列。改革开放是深圳经济特区的根和魂,创新是深圳多年积累起来的优势和快速发展的直接动能。龙华作为深圳改革创新的产物,始终肩负着以新体制开创新局面,为全市改革发展破题探路的重要使命,必须牢牢扭住动力再生、动能升级的重点所在,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再造新征程上龙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新优势。要注重向创新要动力。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始终把创新作为城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围绕创新发展布局和优化各方面工作,以科技创新推动全面创新,全方位塑造数字化发展新优势,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动力。重点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构建“四链”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生态,在创新成果转化上加力增效,以扩大新投资培育壮大新动能,切实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大增量”,努力让创新之花更好结出发展之果。要注重以改革激活力。赓续并弘扬特区精神,聚焦发展堵点、痛点、难点,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聚焦激发社会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打造更多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标志性改革精品。坚持以小切口撬动大改革,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市场无形之手、政府有形之手、企业创新之手、群众勤劳之手高效协同,实现干部敢为、基层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要注重用开放聚合力。注重在全国全球坐标系下谋划开放布局,坚持市场、产业、企业、园区、城区“五个国际化”同步发力,推动外贸、外资、外经、外包、外智、外事“六外”协同联动,引导各类资源要素优进优出,扩大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新征程上奋发图强,要全面落实“三化三性一力”要求,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中走在前列。实现新型工业化,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任务。龙华作为深圳的产业大区、制造业大区、外贸大区,必须担起经济大区挑大梁的责任,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以创新为源、产业为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构筑起支撑走在前列的强大物质技术基础。要深化产业体系塑造。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落实“三化三性一力”要求,夯实市场主体、产业投资、产业生态三大基础,以深圳数字经济核心区建设为突破口,以“五个区”建设为主阵地,以构建“1 2 3”现代制造业体系为重点,以实施制造业“五大提升行动”和高质量发展“十大计划”为抓手,紧紧扭住项目建设和双招双引“牛鼻子”,加快构建具有龙华特点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强化大抓工业导向。加强产业规划、行业指导、企业服务,推动政策、资金、空间、人才、服务等资源要素向工业倾斜聚集,抓牢“个转企”、“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等关键环节,新老并举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抓大育小打造现代企业体系,优质高值打造更具“含深度”产品矩阵体系,推动龙华制造实现结构性调整、系统性优化、整体性跃升。要优化提升质量效益。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持“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并举、有效投资和消费升级共进、外向型经济和内生性发展同步,扩张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升级产业形态,持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向着新产业蓬勃发展的多业并举、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结构加速转变,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强韧性、更可持续的方向加速迈进。

  新征程上奋发图强,要加快转变城区发展方式,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走在前列。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的中心,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龙华作为深圳这座超大城市的高密度建成区,已进入存量提质改造为主、增量结构调整为辅的有机更新阶段,必须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适合超大城区、超高密度、超大流量特点的城区发展方式,努力为我国推进超特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好样本新经验。要高站位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算政治账、大局账、长远账,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在深化对口帮扶协作中更好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大局,在落实“一点两地”全新定位中深度融入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高质量提升城区发展能级。坚持“一个尊重、五个统筹”,强化深圳都市核心区重要一极的战略定位,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等四大功能,兼顾经济、文化、生活、生态、安全等多元需求,稳妥推进城区有机更新改造,着力提高城区发展的全局性、系统性、持续性。要高品质建设“四个城区”。践行“精明增长、精致城区、田园风格、岭南特色、特区气派”理念,更加注重舒适便利、安全灵敏、智慧高效、绿色低碳、人文魅力,深入实施“三大工程”、建设“七大重点片区”、推进“绿美龙华”计划,全面推进“人城产”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宜居、枢纽、韧性、智慧城区。要高效能塑造社会治理共同体。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擦亮“多调联动 精智解纷”品牌,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数字治理机制,加快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让城区更具魅力、更富亲和力、更有吸引力。

  新征程上奋发图强,要扛牢为民造福责任,在迈向共同富裕道路上走在前列。龙华经济雄厚、产业兴旺,人民勤劳智慧、务实进取,具备率先实现共同富裕的独特优势和良好基础。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注重可感可知,多做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之举,坚决不做冷人心、失人心之事,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区人民。要树牢造福人民政绩观。坚持人民至上,厚植为民情怀,自觉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自觉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衡量区政府工作的第一标准。重点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反对贪大求洋、盲目蛮干;坚持出实招求实效,反对华而不实、弄虚作假;坚持打基础利长远,反对竭泽而渔、劳民伤财,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区政府系统的最大政绩。要密切同群众血肉联系。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深刻把握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创新和改进方式方法。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问政于基层、问需于百姓、问计于人民。特别是,区政府系统各级干部要善于走网络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积极回应网民关切,及时准确答疑解惑。要着力破解民生难题。深化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针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尤其是托幼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出行难、停车难等热点焦点问题,采取有力有效措施,一项一项为群众排忧解难,努力在解决“有没有”的基础上推动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在这当中,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最难,要高度重视对他们的帮扶救济,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切实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新征程上奋发图强,要擦亮党建引领品牌,在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中走在前列。龙华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过的地方,党建引领的龙华模式得到总书记的视察肯定。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擦亮党建引领金字招牌,做到又红又专强本领、又好又快抓落实、又严又实善作为,切实以感恩奋进、走在前列的追求和担当推进“六型”政府建设。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穿区政府工作始终,持续做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化内化转化工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着力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领神会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要务实高效创实绩。坚持务求实效真干、踔厉奋发苦干、立说立行快干,以钉钉子精神把应该干、能够干、必须干的事情全部抓实干好。带头弘扬深圳效率深圳速度,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推行覆盖全域全员的关键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实行一月一小考、一季一大考、一年一总考,把每天每周每月的经济运行和项目建设抓紧抓细抓实,积小胜为大胜,积每天胜、每周胜、每月胜为全年胜。要实干担当善作为。善于把繁重复杂的政府工作划分为兜底型、基础型、重点型、应急型、亮点型、创新型、探索型、疑难型等不同类别,采取清单列表、流程再造、顶格推进、挂图作战、闭环管理、日清月结等方式方法,逐一明确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责任制,按轻重缓急分门别类压茬推进,确保责任到岗到人。树牢全区一盘棋思想,坚决纠正推诿扯皮、拖沓敷衍、虎头蛇尾、各自为政等行为,弘扬担当有为、改革攻坚、团结协作精神,形成抓落实的强大合力。尤其是,既要坚持“新官要理旧账”,以改革的魄力、担当的胸怀,让“历史遗留问题”在自己手中成为“历史”;又要坚持“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绝不给后任者留包袱、埋炸弹,确保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要崇德尚廉葆本色。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公职人员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到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永葆清正廉洁的职业操守、公仆本色。加强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严厉惩治腐败和侵犯群众利益等问题,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

  各位代表!新征程当有新气象,新使命呼唤新作为。我们要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行,以奋发图强的精神状态、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继往开来、再闯新路,苦干实干、再创新业,攻坚克难、再开新局,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龙华实践新篇章!

  三、把握关键、突出重点,统筹抓好2024年政府工作

  全区政府系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区委部署要求,持续实施好高质量发展“十大计划”,重点做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以科技、教育、人才为战略支撑,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硬核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企业创新支持力度,鼓励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四个一”行动,健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力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900家,新增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00家。强化政企协同联动,推动科研资金重点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紧盯产业需求、市场需求、企业需求抓好各项工作、用好各类公共资源。推动社企高效协同,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学会协会主动对接企业,形成以企业为牵引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建设高水平创新载体。发挥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在引领学术前沿、催生产业技术变革等方面的策源功能,积极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和高端创新载体。抢抓当前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的机遇窗口期,争取引进或培育两个以上全国重点实验室。发挥好国创中心等重大平台作用,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建设更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实施职普融通发展行动,办好龙华职业技术学校,加强中高职贯通培养合作,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培训体系。实施产教融合发展行动,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编制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推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等产教联合体。实施科教融汇发展行动,探索企业出题带动高校科研模式,支持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和研究生培养,打造一批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队伍。

  构筑人才向往的创新高地。完善“龙舞华章”人才计划,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优化“双招双引”人才政策包,大力招引海外人才、大国工匠、青年科学家,新增院士2名、高层次人才60名,争取实现战略科学家零的突破。“不问出身”培养人才,健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试点“订单式”人才培养路径,建立“中学(职校)-大学-企业”人才培养成长通道。“不求所有”开发人才,完善柔性引才用才机制,提升境外专业人才执业便利化,支持开展项目合作、成果转化、联合研发、资源共享。“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探索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制度规则,以优秀人才牵引优质企业发展。“不遗余力”服务人才,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系统布局人才服务矩阵,妥善解决住房、就医、社保、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后顾之忧,确保各类人才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在龙华安居乐业。

  完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办好龙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深圳产品学校龙华分校,开展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交易、转化等增值服务,加快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引导各类优质资本更多投向本土企业,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的信贷支持,提升专项资金扶持的精准性。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小试基地,高标准建设深圳国家高新区龙华园区,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大力倡导创新创业创造,积极培育创新文化氛围。

  (二)坚持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关键任务,高水平打造“三化三性一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加快构建“一核两轴三心多园”发展格局,高标准规划建设深圳数字经济核心区。网络与通信产业要推动“5g 千兆光网 智慧专网”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全覆盖,打造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一批“全真互联”工厂、“灯塔工厂”、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创建国家级“5g 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智能终端产业要加快建设富士康ar/vr产业园、传音智汇园手机制造基地等项目,培育智能家居、智能车载等新型智能终端产业,加快打造“智能制造 泛终端”集聚区。人工智能产业要推进创新应用,构建多层级智能算力供给体系,推动“千行百业 ai”、“公共服务 ai”、“城市治理 ai”等应用场景落地,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场景试验先导区。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要引育一批数据安全领域优质企业,加快建设深圳北软件产业基地、工业软件云工程应用创新中心,培育国产化工业软件应用生态,打造国际软件名城核心承载区。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咨询诊断工程,完善“1 n s”数字经济政策体系,持续推进“上云用数赋智”,推动深圳(龙华)数字赋能公共服务平台迭代升级,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全覆盖。同时,协同推进智能传感器、精密仪器设备、激光与增材制造、生物医药、工业母机、安全节能环保、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加快打造两大支撑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推进求雨岭、茜坑、庙溪等片区土地整备,加快“油电气氢 光伏”综合能源补给设施建设,推广分布式光伏应用,打造100座超充示范站,规划建设“一带三核多组团”的龙华能源科技城,争创国家级数字能源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大力发展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加快中韩高端医疗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推动首科医谷、深睿医疗、维度医疗、西安交大医学院转化中心等项目落地,规划建设“双核引领、三带联动、五区支撑”的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城,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的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发展集聚区。

  积极抢占三大潜力新赛道。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推动中科飞测集成电路等项目开工建设,推进集成电路领域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打造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做强南航低空经济创新联合体,布局全空间试验场景,规划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打造低空经济先导区。大力发展现代时尚产业,加快推进石凹第二工业区改造提升,深化时尚产业数字赋能,打造集时尚零售、创意展秀、生态生活、产业集群于一体的策展型时尚体验中心。

  推进产业融合互促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支持制造企业拓展研发设计、供应链协同、系统尊龙凯时注册的解决方案、柔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增值服务,探索打造共享制造、总集成总承包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现代化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金融业,深化与国开行深圳分行等开发性、政策性机构合作,做大做强“金融驿站”、“首贷专窗”、“信易贷”、“个体深信贷”,引导企业用好债务性融资工具,完善企业上市分层培育机制,构建以产业金融为核心的金融服务体系,打造北站产融结合示范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规划建设龙华会展中心,加快设计产业园二期等项目建设,培育一批技术研发、检测认证、会计法律、现代物流、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业,打造大湾区高端制造业服务中心。

  持续补链延链固链强链。系统梳理产业链图谱和产品目录,打造优势突出、配套完善、协作紧密的产业链体系。鼓励陶瓷、版画、红木等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迈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高端。实施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培育一批价值链高端品牌,巩固产业链集聚优势。引育高能级总部企业,引导同类总部企业适度集聚,加快建设北站数字经济、大浪现代时尚、中部国际工程设计三大总部经济集聚区,力争新增总部企业10家以上。

  推进产业空间扩容提质。实施第五轮大地块整备,全年完成土地整备100公顷以上。加快建设三大先进制造业园区,推动第二批“工业上楼”项目建设,探索二三产业混合用地试点改革,引导现有空地园区提容,新增不少于100万平方米产业用房。有序推进旧工业园区综合整治,提升产业空间不少于10万平方米。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推动产业链式集聚发展,努力让“上下楼成为上下游”、“一个园区就是一条产业链”。

  (三)坚持以稳预期扩内需为内循环主动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着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发展壮大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提振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扩大教育、医疗、“一老一小”等领域高品质服务供给,发展直播电商、视频购物等数字消费新模式。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推动零售企业、个体工商户数字化改造,加快时尚等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引进培育更多批零住餐领域龙头企业,落地一批首店、旗舰店、新概念店。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抢抓香港居民北上消费机遇,探索内地购物快递送货半日可达模式。建设一批特色商圈、夜间经济示范点,加快把龙华超级商圈打造成世界级未来消费体验中心。实施系列促消费活动,推广预付式消费数字人民币应用,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

  积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坚持“保投产、保续建、促新开、增固投”,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和管理,谋划启动一批衔接“十四五”和“十五五”发展的重大投资项目,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千亿规模。突出抓好产业投资尤其是制造业投资,加大工业技改投资力度,支持企业设备换新、机器换工、生产换线、产品换代,完成工业投资380亿元以上。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以新城建对接新基建,以新基建拉动新产业,适度超前布局5g网络、数据中心、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超充设施、低空智能融合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大力激发民间投资,建立重点产业常态化项目推送机制,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国有资金投资工程建设、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和城区老旧资源。充分发挥ppp、专项债、reits等融资优势,用足用好多元融资工具。

  提升招商引资的落地转化率。坚持“心诚 行程”,滚动完善招商引资清单,高水平办好全球招商大会等活动,用好进博会、服贸会、外商协会等平台,加强定点招商、出海招商、链主招商、以商招商,力争招引百亿级企业1家以上、十亿级企业10家以上、市外重点项目100个以上。强化项目跟踪服务,健全部门高效协同的闭环服务工作机制。制定实施安商稳商专项方案,建立健全企业外迁监测机制,全力解决企业增资扩产等需求,把千山万水、千家万户、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千辛万苦的功夫都用上用尽,全力以赴让企业留得住、发展好。

  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一流营商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面落实“民营经济20条”,进一步增强民营企业家信心。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改革,重点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正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推出一批政策措施,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实施企业服务提效工程,强化全周期、全链条、一站式服务。完善“十百千万”惠企服务机制,继续按季出台稳增长政策,加强政银企融资对接,实现100项事项“免申即享”。创新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提升服务精准性、有效性。做好全要素保供稳价降成本工作,持续开展租金水电乱加价等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登记工作,全面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

  (四)坚持以“百千万工程”为重要牵引,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主动对接港澳发展策略,加快港澳特色街区、龙华深港创意设计合作区建设,推动深港数据跨境流通试点、港大数据科学联合研究院、澳门科大深圳研究院等项目落地,推进市场准入、标准规则、专业资格等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加强与河套、前海片区的合作联动,打造“河套创新 龙华转化”、“前海服务 龙华制造”新模式。依托深中通道、深惠城际等重大项目,加强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区域合作,更好服务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大局。

  推动实现更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全面发力、重点突出、典型引领,聚焦县域经济、城区发展、公共服务、要素保障等领域,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三张清单,培育更多特色精品项目。着眼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和长远发展,加强跨区域交流协作,推进共建产业园区和“反向飞地”合作,促进要素双向流动和产业有序转移。扎实做好对口帮扶协作,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产业共兴、要素共用、服务共融。统筹全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重大产业布局,促进南北片区均衡发展,强化重点区域错位布局、协同融合。

  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落实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第二批事项清单,推出一批原创型示范型引领型改革项目。深化数据要素改革,探索数字资产交易机制,建设龙华区数据要素服务工作站,争取深圳数据交易所北部中心落地龙华。开展低空经济试点改革,打造一批低空飞行场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和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健全国资监管体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国企合规建设,更好发挥国企在产业引导、金融投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空间拓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化集体经济改革,完善集资监管制度,鼓励引导转型发展,做好股份合作公司换届工作。深化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健全高频高发诉求类案办理机制,打造“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转变的新样板。协同开展存量低效用地整理、耕地质量提升、生态保护修复,妥善处理历史遗留用地等问题,探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模式。

  积极拓展全球市场“含深度”。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支持外贸企业数字化转型,拓展数字贸易中间品贸易、跨境电商出口,畅通高效便捷的外贸物流通道。支持引导企业发展高增值型服务贸易,拓展知识产权、软件开发、工业设计等服务外包业务,加快发展平台分包、云外包、众包等服务外包新模式新业态,积极培育外向度高、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中小型服务贸易企业。支持骨干重点企业稳订单、拓市场,支持企业组建出海联盟、赴外参展办展,带动企业从“产品出口”向“技术出海”、“品牌出海”转变,力争全年进出口总额实现正增长。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开展制造业引资专项行动,完善外资奖励政策,建设台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健全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体系。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贸易市场,推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落地。持续做强国际合作中心,打造一站式涉外业务优质服务窗口。持续提升城区国际形象,强化国际化视觉识别体系设计,实现街区多语种公示语全覆盖,擦亮“中国少年说”、“深圳·米兰双城时尚周”等对外交流品牌,让城区向内看更有特区内涵、向外看更有国际魅力。

  (五)坚持以“三大工程”为切入点,加快建设更有集约度的高品质现代化城区

  更加注重均衡协同。落实2035国土空间分区规划,制定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空间、居住空间、城中村空间等专项规划,完善提升适合高密度建成区特点的建筑设计导则,持续开展第六立面改造提升,塑造蓝绿为底、疏密有致的城区整体风貌。重点要加快差异化建设七大重点片区。北站国际商务区要加快建设北站超核、高端酒店等一批重点项目,打造资源融通的“国际会客厅”。九龙山数字城要加快推进企业家公园等项目建设,打造“三生融合”的粤港澳大湾区智造中心。鹭湖中心城要争取纳入市级重点区域,加快公共建筑群等项目建设,引领深圳北部新中心高质量发展。龙华超级商圈要加快龙华商业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更有影响力的国家级商圈。大浪时尚小镇要落实“一轴三心一环”布局,打造世界级时尚中心。观澜文化小镇要推出特色文旅消费场景,做强古墟文化节等特色文旅品牌,做旺北部文旅商圈。梅林关片区要加快整合深化城市设计国际咨询竞赛方案,打造大湾区数字经济核心引领区、数字科创先锋示范区。

  更加注重舒适便利。深入实施“三大工程”,持续改善城区居住环境。统筹考虑人口发展趋势和多层次住房需求,完善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两个体系,加大“高品质、便捷化、可负担、全智能”保障房建设和供给,加快蚌岭、樟坑径等保障房项目建设,全年建设筹集保障房1万套以上,供应4千套以上。坚持“拆、治、兴”并举推进城中村改造,分类实施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稳步开展上塘村等试点项目,有序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积极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统筹规划、集约建设,加快补齐应急设施短板。加强市容环境整治提升,深化“城市管家”模式,推进专业物管进村,打造干净、整洁、美丽城区。

  更加注重通达畅联。探索多层级无人机运输模式,健全低空应用基础设施,加快樟坑径直升机场建设,推动6条空中交通航线落地。加快轨道22号线建设进度,开工建设25、27号线,推进深江铁路、深汕铁路、深大城际、深惠城际等铁路建设。加快梅观高速市政化改造、龙澜大道北延段、石清大道二期等项目建设,新建道路里程10公里以上。推进停车资源开放共享,加快新田综合体等3个停车场项目建设,加大停车位的有效供给。完善慢行设施系统,优化30条公交线路,完成5个拥堵点治理。统筹优化道路开发建设时序,加强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整治,加强电动自行车规范管理,加大机动车违停执法力度,开展深圳北站片区专项整治行动,有效压降交通安全事故,让群众出行更通畅更舒心。

  更加注重灵敏韧性。提高极端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实现气象预报预警时间精确到半小时、空间精细到社区。推进公明水库-清林径水库连通工程、茜坑水厂提标改造,持续做好易涝积水点整治。改造供水管网5公里,推进优质饮用水入户和二次供水改造工程。完成318个新增“瓶改管”项目,点火率达到65%以上。加快建设坚强局部电网,完成低洼区域供配电设施达标迁改。

  更加注重智慧高效。推动建筑信息模型深度广泛应用,完成重要建筑bim逆向建模,打造全省首个全域数字孪生城区。推进极速宽带先锋城市建设,开展“信号升格”专项行动,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新建5g基站400个,推动重点区域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宽带网络全覆盖。加速“智慧龙华”二、三期项目建设,扩容“不见面”办事清单,深化“一数一源一标准”数据治理,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提升数据共享利用水平,加快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区治理“一网统管”、政府办公“一网协同”。

  (六)坚持以“两山”理念为内在引领,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绿美龙华建设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深入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加强建筑工地扬尘防治,推动臭氧浓度指标持续下降,pm2.5年均浓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市下达指标。完善雨污分流管网系统,推进污水零直排小区创建,稳步提升污水集中收集率,力争完成管网提质增效二期工程,新建管网60公里以上,优良水体河长占比达70%。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抓好裸露地块及边坡整治,统筹解决好噪声、异味、光污染等问题,打造让群众满意的宁静、美丽城区。

  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序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加快龙华能源生态园主体施工,建筑废弃物再利用率提高到3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49%。推进章阁片区、黎光片区再生水利用工程,力争再生水利用供应能力达到770万立方米/年。大力发展数字能源,打造“能源大脑”综合管理平台,加快虚拟电厂等示范项目建设,推广光储超充、车网互动应用,加快实现超充站、充电枪数量超过加油站、加油枪数量,争创国家数字能源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探索近零碳建筑试点,新增绿色建筑面积45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面积350万平方米。深化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试点建设,加快创建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大力实施生态惠民工程。深入实施绿美龙华“六大行动”,落实“山海连城”城市设计,创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推进公园之城建设,新建改造公园3个,共建花园15个。科学开展城区绿化美化,开展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实施观澜河干流等9个碧道项目,新增绿道3公里、碧道16公里,推动碧道、绿道、郊野径、远足径“多道融合”。

  (七)坚持以“两个结合”为最大法宝,努力让全区人民享有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赓续弘扬特区精神,大力弘扬奋斗文化,壮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阵地建设。加强历史文化挖掘和保护,用好用足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等红色基地,传承保护大船坑麒麟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涵养城区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

  丰富公共文体服务供给。建成观湖文化艺术体育场馆、大浪文化艺术中心等4个大型文体场馆,推进特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投放一批小型体育设施,新增文体设施面积超25万平方米。实施文艺精品创作扶持计划,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力作。精心筹办中国版画大展等展会活动,开展“工会杯”职工运动会等群众活动1300场以上。推广“订单式、预约式、菜单式”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继续推进全区体育设施“开放共享、一键预约”扩面提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打造“10分钟文体服务圈”。

  培育发展文体旅游产业。精心筹备第十五届全运会排球赛事,推动数字音乐尊龙凯时注册的版权交易中心等项目落地。加快构建文旅品牌体系,打造中国女排超级联赛、中国围棋甲级联赛、中国男子三人篮球超级联赛、国际网球公开赛等一批高端品牌,观澜河龙舟赛、非遗庙会等一批特色品牌,冰雪运动、智力运动等一批新兴时尚品牌。发展工业旅游、时尚旅游等多元文旅,策划中国旅游日、观澜古墟文化节等特色活动,开发精品旅游系列线路。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产业,培育游戏、动漫等新兴业态,引进一批数字文化优质企业。

  (八)坚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目的,切实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

  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青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就业服务。办好公益招聘会,建设智慧共享的零工市场,鼓励企业开拓见习岗位,做强“龙华就业第一站”平台。高标准运营龙华人才园,积极举办职业技能竞赛,努力把区工匠培训基地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群体权益保障制度,深入创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

  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补齐人口服务能力短板。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基本养老、普惠服务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培育银发经济,加快建设区颐养院。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开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打造智慧化托育服务管理平台,新增托位1500个以上。加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建设生育友好型城区、儿童友好型城区、青年发展型城区。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完善终身学习培训机制,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提升教育优质均衡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科学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新增10个中小幼教育集团,新改扩建幼儿园10所、义务教育学校11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9万座,统筹抓好继续教育、特殊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老年教育。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模式,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深化“区管校聘”改革,优化教师发展长效机制,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健全“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区建设。加速教育智慧化转型,构建教育治理新生态。推进深港澳教育融合发展,打造教育对外开放交流新样板。

  高水平建设健康龙华。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区中医院等项目建设,高标准建设区妇幼保健院,新建改造社康机构5家,新增床位4670张。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与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合作,推动与南方科技大学共建非直属附属医院,创建省级基层卫生健康发展综合试验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施妇幼健康促进行动,加强群众心理干预疏导,更有针对性地做好人文关怀。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全民参保,推动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保障体系。积极发展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对孤寡老人、困难儿童、残疾人、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群体的关爱帮扶,建设残障人士友好型城区。深化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深入创建双拥模范城区,巩固发展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完善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体系,努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站式惠民服务。

  (九)坚持以新安全格局为坚实保障,加快建设良法善治、和谐稳定的平安龙华

  深化全国基层法治示范区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健全行政决策制度体系,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格、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深化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打造龙华“执”播执法样板,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普法责任制,常态化、特色化开展基层普法、精准普法。构建全方位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大重点群体法律援助力度,引导企业加强合规建设,优化涉外法律服务供给,打造“500米公共法律服务圈”。

  全面筑牢公共安全屏障。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龙华。织密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开展网络谣言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全域全时安全生产,加强道路交通、危化品、自建房、燃气、消防、特种设备、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和隐患排查整治,扎实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构建以本质安全为导向的公共安全源头治理机制。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新建121个应急管理服务站。强化食品药品全链条闭环监管,牢牢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持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完善“1256”精智治理体系,健全重大风险防控体系,突出抓好房地产、劳资纠纷、教育培训、涉众金融等领域风险防范。健全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机制,深化三级平安建设中心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深平安”试点建设,构建以区调解院为核心、“精智解纷”系统为抓手的大调解格局。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扎实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深化“六包六联”定格化治理模式,推广社区管理工作平台,建设“亲邻社区”。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培育群防群治力量,升级龙华民意速办平台,提升诉求事件办理质效,做到各类风险隐患、问题矛盾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

  (十)坚持以人民满意为首要标准,全面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

  提升政治能力强保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切实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区政府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区政府工作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

  锻造过硬本领促发展。大力建设学习型政府,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增强“八种本领”、“七种能力”、“六大思维”,做到“五个过硬”。时刻保持本领恐慌,加强新理论新政策新知识学习,努力做到“主业精通、一专多能”,着力增强运用政策、推动发展、应急处突的能力,确保工作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秉持务实理念勇担当。坚持勤政为民,践行正确政绩观,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努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全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扬唯实求真精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一线,认真倾听群众心声,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切实解决群众难题。增强斗争意识,勇开“顶风船”、善打“主动仗”、敢啃“硬骨头”,依靠顽强斗争打开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坚持秉公用权尽职守。树牢法治信仰,把区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全面兑现政府公共政策,以政府的守法诚信赢得群众的支持信任。严格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依法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区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监察、司法、舆论和社会监督,加强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提高效率效能抓落实。坚持把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做到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突出重点、讲求细节、压实责任、形成闭环,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坚持过“紧日子”,树立“大财政、大资产、大预算”和“精明财政”理念,严肃财经纪律,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控非急需非刚性支出,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用政府的“勤俭务实”换取群众的“岁月静好”。

  严于清正廉洁守底线。始终保持“两个永远在路上”的清醒与坚定,推动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持续抓好巡视、巡察、审计等发现问题整改,完善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破浪前行风正劲,奋楫扬帆启新程。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开拓奋进,真抓实干、砥砺前行,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和成效,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龙华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尊龙凯时注册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nan/1130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