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更高水平做强创新载体。持续提升创意产业园区、碳纤维科创港等载体创新能级,积极支持天合光能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推动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创成国家级,达姆斯检测争创国家碳纤维复合材料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实施科创平台跃升计划,“一院一策”推动天汇空间信息研究院等在建平台提质增效,鼓励安泰创明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动浙大工研院、常州智能制造工具孵化器等众创空间争创国家级。坚持科创载体与产业载体一体规划、一体建设,加快建成一批特色化、品质化、国际化科创载体,新增面积不低于40万平方米。
3.更宽领域优化创新生态。强化政策引导,修订出台新一轮科技创新扶持政策,营造“最爱产业、最懂科技、最舍得投入”的浓厚氛围。深入实施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十百千万”专项行动,探索推出“科创积分贷”融资租赁产品。引导企业深化研发合作,力争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50个,技术合同额突破80亿元。开展“百校千企万名英才集聚工程”,加大人才公寓供给,确保全年引进各类人才不少于2.4万人。实施人才引育提速行动,力争培育省双创人才15名以上、重点龙城英才项目30个以上。
(三)以内外兼修为鲜明导向,更高质量推动开发开放。
1.全面融入区域发展格局。抢抓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机遇,找准“双循环”切入点,不断放大跨江融合“桥头堡”中轴门户优势。全力推进常泰过江通道、腾龙大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布局龙江路北延快速化改造和春江路、薛冶路等一批重点骨干路网,打通内外交通“大动脉”。加快构建现代物流枢纽体系,深化综合港务区建设,增强奔牛机场集疏转运辐射带动能力,推动新长江码头改扩建、录安洲码头创设全国示范性零碳港口,拓展常州港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动力电池出口业务。
2.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持续做优开放平台,加快启动中瑞园区二期项目建设,推进中日韩国际园区提档升级,依托综保区培育优质跨境电商平台,壮大跨境电商业务。拓展外资总部经济,积极探索境外发债、qflp等外商投资新渠道,释放吸引外资“强磁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开展“跨贸融合 起航cnd”系列活动,主动应对防疫政策优化调整,面向日韩、欧美加大贸易推介,积极推动优势企业出海发展,利用海外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层级。
3.全面塑造一流营商环境。打造“高新事•高兴办”升级版,创新“互联网 政务服务 金融服务”模式,构建辐射全区的“15分钟便民利企服务圈”。推广苏锡常三地高新区共建经验,发起全省国家高新区政务服务一体化共建,优化“长三角一网通办”等异地通办机制,打造长三角有影响的最佳政务大厅。推动知识产权强区建设,维护“亲”“清”政商关系和公平公正公开法治环境,培育更有利于市场主体活力释放的最优营商“土壤”。
(四)以要素配置为关键抓手,更高质量实施城乡建设。
1.以战略眼光谋划功能布局。对照“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深入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不断优化开发保护格局。持续推进高铁新城建设,优化龙江路、乐山路等重要道路沿线界面设计,完善龙江路东西两侧整体规划,高质量打造万亩产业集聚区和城市宜居生活区。统筹实施城市更新和土地整理,深化高铁新城核心区等重点区域城市设计,优化老常工院等重点地块开发利用方案,系统提升新龙生态林功能品质和运营水平,加快实施老桃花港整治、德胜河“六改三”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推动城乡面貌蝶变焕新。
2.以绣花功夫推进精细管理。系统提升管理水平,扮靓城乡风貌,更大力度推进精品街道、美丽街区建设,试点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积分制”管理。加大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力度,持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山外有山等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和规范经营,加快公厕改造升级工作,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000个以上,促进城乡生活环境整体提升。统筹绿化养护、市政设施管护、环卫保洁等业务,促进“专业服务 指挥平台 行政力量”有机融合,推动“城市大管家”模式取得实效。
3.以更高水平实施乡村振兴。持续健全资金、建设用地支农机制,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稳步实施现代化宜居农房建设,持续开展美丽乡村试点村、新时代鱼米之乡示范村等项目创建,探索美丽乡村市场化运营管理机制。扩大“常高新农”品牌知名度,挖掘一批名特优新农产品,打造沿s122、叶汤路两条休闲农业观光路线,培育示范家庭农场50家、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不断强化农村“三资”管理水平,巩固拓展农民就业增收致富渠道。破解耕地“非粮化”难题,新增水稻田不少于5000亩,高标准农田不少于3800亩。
4.以有力举措提升环境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狠抓pm2.5和臭氧“双控双减”,在全面完成省、市目标基础上,力争全区pm2.5平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以下,优良天数比例保持78%以上。完成25条一级支浜消劣整治工作,打造20条幸福河湖,保持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100%,国考断面ⅱ类比例75%以上。统筹工业集聚区监测站点布局、雨污水管网建设,加快推进表面处理循环产业中心和集中喷涂中心建设,推行工业园区“限值限量”管理,规范行业发展秩序和企业环境管理。持续抓好沿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打好“十年禁渔”持久战,巩固长江大保护工作成效。实施城市“增绿添园”行动,新改扩建口袋公园4个、公园绿地2个、绿化景观路4条,新增绿化面积70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