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的成就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未来发展的信心。今后五年,作为合肥“长子”,主城庐阳要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在加快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勇闯新路。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区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扛起“一保障两建成”的新使命新任务,以“3411”发展思路为引领,构筑“一核一地一中心”城区发展新格局,在合肥勇当“两个开路先锋”、加快实现“五高”、聚力建设“七城”征程中主动作为,奋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区和长三角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首善之区。
主要奋斗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4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3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于gdp增速,经济总量在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市辖区挺进前十,在全国百强区排名位次不断攀升。
以更大力度推进全省消费核心枢纽建设。抢抓合肥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契机,大力发展以体验消费、线上线下融合消费为核心的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以淮河路步行街为核心的老城中心商圈提档升级,加快北部新商圈建设,持续提升商贸业辐射影响力;不断提升楼宇品质,丰富金融业态,集聚新兴金融头部企业,构建全省最优金融生态圈,打造长三角金融副中心核心区;深入推进老城保护更新,实施老城“减法”行动,科学谋划历史建筑开发利用,实施城市历史风貌提升工程,激活“非遗”、老字号等历史人文记忆,全面焕发老城区人文魅力、消费潜力和商业活力,聚力打造金融商贸最繁荣、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全省消费核心枢纽。
以更高站位推进中国最美科研圣地建设。全力服务保障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设,吸引一批全球知名科研机构和人才汇聚。大力支持能源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科研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助力打造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航母级”研究平台;加强与省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一批协同创新研究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力争新增国家级实验室1家,省级实验室10家,新型研发机构10家,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家;有序推进高品质山河绿化、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建设董铺国家湿地公园等一批生态公园,聚力打造大科学装置最集中、生态环境最自然的中国最美科研圣地。
以更宽视野推进长三角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加快庐阳北部中心建设,实施“12310”产业发展工程,打造以临港产业为主导,新能源、新兴科技两翼协同的产业发展格局,围绕“数智芯光”产业发展方向,做大做强3个龙头企业、培育发展10个以上骨干企业,实现庐阳北部中心经济总量与亩均效益“双提升、双跨越”。依托合肥国际陆港积极申建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争取安徽自贸试验区和国家口岸开放政策,与空港新城、新站高新区高质量联动发展,着力建设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示范区,聚力打造产业特色最明显、内陆开放最前沿的长三角国际贸易中心。
三、2022年主要工作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单位gdp能耗、pm2.5和pm10均值浓度完成市控目标。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着力实施六大工程,办好十件为民实事。
(一)实施“创新驱动”工程,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坚定不移地下好创新先手棋,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努力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全力保障科学新城建设。积极对接滨湖科学城管委会、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推进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土地征收报批等前期工作,开工建设科学小镇(南园)等项目,服务保障杨岗路、魏武路、谭岗路等配套路网建设,不断完善大科学装置集中区以 及科学岛周边交通环境。全力保障聚变堆主机装置设备安装、调试运行。谋划布局一批教育医疗、社区配套等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科学新城综合配套服务区。实施河道整治、景观打造等配套项目,构建景色优美、环境宜人的绿色生态空间。
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开放式创新服务体系,拓展深化ie果园创业孵化理念和培育模式,提供精准、专业、全面的政策扶持,支持中小微企业成长壮大。深入实施国家高企倍增行动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助力潜力企业突破瓶颈、实现蝶变,全年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0家以上,培育高成长企业20家以上、隐形独角兽不少于2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总量突破270家。
构建最优创新生态环境。围绕重大产业化科研成果,量身定制成果转化场地,加快启动中试基地和专业化园区建设,打通“研发—成果转移转化—中试—产业化”的梗阻,努力将庐阳打造成为全市“三就地”的先行区。运用平台思维、资本力量,强化政策和金融支持,充分发挥庐阳天使基金等作用“投早投小投优”,促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个以上。建立以需求为牵引、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成果转化应用机制,支持辖区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全年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不少于2家,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15%以上、有效发明专利增长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