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市场消费主引擎。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持续开展“徽动消费•乐享鸠江”行动,统筹发放各类电子消费券,积极引导重点商贸企业围绕汽车、电商等领域开展促销活动,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力。深化商文旅融合,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围绕仁和新街、星悦广场等打造新兴消费场景,提质升级夜间经济示范街区。放大农文旅叠加效应,以“绿色生态”为主题,开展四季休闲旅游,举办“赏花季”等主题突出的“乡村旅游”活动,带动旅游消费不断升级。
(三)守正创新,融通发展,推动改革开放迈向高层级
激发改革活力。深化鸠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公司”改革,充分放权赋能,推动更多资源向平台集聚、社会事务向社区集成。高质量推进国企改革,完善区属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着力增强企业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国有融资平台转型升级,提升市场化运作能力,更好发挥产业投资功能,促进政府母基金、产业基金和市场基金联动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综合窗口”建设,实现更多事项“集成办”“网上办”“掌上办”“跨区办”。持续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加快实施“工业上楼”,不断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水平,消化盘活“批而未供”和低效闲置用地3000亩,开工建设融创智能装备产业园等标准化厂房57.3万平方米,多措并举为“专精特新”企业落地提供全方位保障。深化农村改革,稳妥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推进产业资本深度融合,年内新增上市企业1家、报会1家,实现资本市场“鸠江板块”加速扩容。
深化创新赋能。壮大高水平创新主体,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持续落实重点科技项目攻关“揭榜挂帅”,推荐市“赤铸之光”重大科技项目2个。壮大骨干企业梯队,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分别达400和500家以上,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5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84%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3件以上,站稳全省第一方阵。打造高能级创新载体,以北湾双创园科技母舰、梦溪科创走廊建设为牵引,全面加强产学研合作,深挖安徽工程大学、哈特机器人研究院等“富矿”资源,促进一批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家,创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或众创空间1家。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深入实施“紫云英人才计划”“鸠地聚英行动”,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拓宽柔性引才路径,新增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4个、领军人才14人以上、高端人才145人以上,引进大学生不少于1.6万人。
提升开放能级。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出台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清单,建立常态化工作调度机制,定期推出一批对标学习沪苏浙的创新举措,让融入长三角走深走实、有力有效。加强与南京溧水等合作共建区对接,在产业共兴、项目合作、产学研用、干部交流等领域深化合作。支持鸠江经济开发区探索“共建共享共赢”合作新模式,强化与南京白下高新区、南通北高新区等跨省交流合作,实现产业资源市场化配置和双向流动。加强自贸试验区鸠江区块建设,放大创新“试验田”红利,推出自主创新成果3个以上,努力把自贸试验区打造成为鸠江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全力支持芜湖港建设,打造长江中下游集装箱转运中心,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55万标箱,着力构筑全国最大的内河航运要素市场。承办“国际机器人高峰论坛暨恰佩克颁奖仪式”等大型赛事活动,不断提升开放平台能级。
(四)品质主导,提级扩能,推动城市面貌迈向高颜值
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坚决把征收保障作为人民城市建设中心工作,统筹南北重点征收任务,压实三级联动包保机制,全力保障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集群、“三湖”片区改造、g4231宁九高速鸠江段等156个重点项目按期、有序实施,全年完成土地征收不少于10000亩,房屋征收不少于3000户。稳步推进城北更新,启动四褐山一号地块项目建设。常态化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四促”攻坚,建设新华联中学等周边配套道路9条,开工武夷山路等市级重点道路工程,完成四褐山南侧片区、裕溪口港区单元控规编制。高标准改造城东、金湾等老旧小区6个,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4户,化解超期未安置2109户,让群众安居更安心。编制城区水环境治理总体方案,推进政务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城区水系水环境巩固提升,完成25个海绵城市示范项目,让城市更具韧性。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树牢“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理念,延伸“芜湖智慧城管”应用触角,积极推行“网格化 数字化 智慧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打造“最干净城市”,全力治理10种“城市通病”,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八大行动”,力争全区所有街道干净指数测评达“干净街道”等级。有序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新增、提升绿化40万平方米,新建“口袋公园”4个,实施主次干道沿线围墙、围挡等立体空间“绿加彩”行动,加速向“生态之区”和“花园城市”转型蝶变。持续深入开展物业管理三大攻坚行动,巩固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全力营造干净、整洁、有序、安全、文明的居住环境。新建公共停车场12个,新增泊位1276个、充电桩305个,让市民出行更便捷、更高效。
厚植城市生态本底。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积极主动作为,高标准完成各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格落实秸秆禁烧,大力开展扬尘和餐饮油烟治理,持续提高优良天气比率。深化河湖长制,加强水域岸线管控,234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全面完成,国控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强化固废全链条监管,助力“无废城市”建设。持续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和长江干支流禁砂管理,优化提升长江大保护“五位一体”指挥调度中心建设,构建全方位、全覆盖、全时段常态化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