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2年2月25日在南雄市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南雄市市长 柯建忠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工作回顾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全面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起步之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韶关市决策部署,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1.9亿元、增长7%,三次产业结构由2020年的29.8:23.3:46.9调整为27.7:25:47.3,工业占比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9亿元、增长12.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8亿元、增长10.1%,顺利完成市第十五届人大七次会议确定的年度主要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一是特色工业稳步发展。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9.1亿元、增长10.1%,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18家、税收超千万元企业5家,培育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家。高新区完成全口径税收2.44亿元、增长9.9%,一期置换低效用地企业6家,二期扩园修编及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华电、彤置富等重点企业稳产达效。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朱安村风电场及华电丹布3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实现并网发电。二是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6.8亿元、增长6%。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2.3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2.27万亩、总产量20.72万吨,实现面积、产量“双增”。完成黄烟收购15.08万担、2.27亿元。打造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专业村23个,珠玑镇被认定为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新增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完成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任务,南药产业园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展“12221”市场体系建设,白果、葡萄、辣椒、脐橙等特色农产品产销两旺。三是现代服务业持续兴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62.4亿元,增长8.2%。全年接待游客102万人次、增长46.7%,实现旅游收入7.54亿元、增长16.2%。基本完成深雄酒店等项目建设,全市新增各类住宿场所24家,新建旅游厕所11座,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得到提升。举办重走长征路、银杏文化旅游季等16场活动,引进艺术大师工作坊17个,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丰富景区内涵,创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2个,珠玑镇获评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我市被授予“中国银杏之都”称号。深化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改造提升农村电商站点138个。深化粤菜师傅名村建设,新增餐饮业经营主体484家,“梅岭鹅王”等地方特色饮食声名远播。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一是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扎实推进县、镇、村三级规划联动编制。大力开展县城品质提升“439”行动,北城区学校、医院、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及公共配套服务日臻完善。完成老旧小区改造试点项目一标段建设,智慧停车项目正式运营,博物馆新馆、迴澜门遗址公园建成开放,三影塔广场、光明市场和新城市场完成升级改造。深化片区网格化管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扎实推进“139”乡镇整治提升工程,完成年度投资1.56亿元,镇域集聚功能、服务功能大幅提升。出台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新型城镇化工作系列文件,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9.22%、31.85%,分别提高0.85%和1.53%。二是乡村振兴扎实开展。实施乡村振兴“12345”行动,扎实推进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累计打造干净整洁村140个、美丽宜居村50个和特色精品村18个,建设“四小园”和“美丽庭院”6492个,珠玑镇获评广东省第二届乡村振兴大擂台“全省六强镇”,市乡村振兴局获评“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集体”。大力开展全域人居环境整治,获评2021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驻镇帮镇扶村全域覆盖18个镇(街)、208个行政村。三是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稳步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高质量水源林8061亩,森林抚育10万亩,完成驿道梅园森林生态综合示范园项目一期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5.97%,帽子峰镇林业工作站获评全国标准化林业工作站、鸦子寨森林康养基地被列入2021年广东省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名单、新跃林场被评为广东省十大样板镇村林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完成红砂岭综合治理2.57万亩。常态化落实河长制,完成6个城镇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瀑布水库饮用水源水质综合评价达到国家i类标准。开展有机废气重点排放企业“一企一策”综合整治,高新区入选国家发改委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园区名单,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99.16%。全力配合保障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高质量完成督察组交办案件的办理工作。四是基础设施持续改善。雄信高速公路建设全面启动,完成总投资8.12亿元。省道s342、s516路面改造扎实推进,完成农村公路建设109.8公里,获评2021年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成功列入全国第二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取得阶段性进展,中坪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完成15宗病险山塘除险加固和23宗小型水库维修养护,1790个自然村实现集中供水和安全饮水全覆盖。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8.16万亩,建成万里碧道10.6公里,新建5g基站330个,电网、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
改革创新取得突破。一是重点领域改革卓有成效。扎实推进10项国家、省、韶关市改革试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被评为2021年度韶关市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深化镇街综合行政执法改革,547项县级执法类事权下放镇(街)。创新国企融资方式,成功发行企业债券3.5亿元。“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高新区体制机制、教师县管校聘等改革事项取得重要进展。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一件事一次办”“跨域通办”等服务模式,市政务服务大厅获评全省“区县级标杆大厅”。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不动产登记开启“交房即发证”模式。规范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取消3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二是“三争”工作成绩显著。全年争取新增债券资金11.97亿元,排在韶关市各县(市、区)首位。成功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3281万元、增长198%。争取用地指标932.87亩,推动形成水田指标930.75亩。3个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名单,23个项目被列入省、韶关市重点项目。成功争取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国家级试点1项和农村供水智慧化管理试点县等省级改革试点4项。三是科技创新亮点纷呈。全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0.69%,国家级检测中心、省级博士工作站及省工业设计中心均实现零的突破,工业园区成功创建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知识产权“贯标”认证企业12家,新增各类专利授权335项,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39家。成立人才发展中心,引进丹霞英才及急需紧缺人才153人。
民生事业加快发展。一是民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9.52亿元,其中民生支出33.59亿元,占比达85%。8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低保、五保全面提标,农村、城镇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580元、800元,农村、城市特困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928元、1280元,累计发放资金1.37亿元。二是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大力引进职业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221人次,新增城镇就业2515人。市级财政教育投入6.53亿元,完成8所学校改扩建,新增义务教育优质学位2160个,实现校园公交和幼儿校车服务全覆盖。认真落实“双减”政策,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92.31%。常态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有序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按照“六统一”要求加强县域医共体内部标准化管理,家庭医生签约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人民医院医教楼、中医院医共体项目基本完成建设。完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完成18个镇(街)敬老院改造提升。三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红色题材采茶小戏《智送情报》荣获省群众作品评选一等奖。6处文保单位列入省文物保护单位公示名单,珠玑古巷历史文化街区入选第二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名单。开展“十项十大文明”评选,树立先进文明典型100个。四是社会治理不断加强。深入推进平安南雄建设,扫黑除恶斗争、派出所规范化建设和全民禁毒工作成效明显。扎实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信访维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被国家信访局评为信访工作“三无”县,乌迳镇被评为全省乡村治理示范镇。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不断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安全生产态势平稳。
政府建设持续加强。一是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把法治建设引向深入。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落实“八五”普法规划,成功创建4个省级法治教育阵地。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公职律师作用,严格落实常务会议议题会前法制把关、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风险评估等决策程序。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81件,办复率、满意率均达100%。三是把效能建设作为关键。积极推行一线工作法,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优化“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及时处理群众来信、来电。加强政务公开工作,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万余条,政府服务效能得到新提升。四是把廉政建设贯穿到底。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廉政风险防范,强化审计监督,严格落实省经济责任和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政风行风持续改善。
此外,人防、武装、民兵整组和国防动员工作成效明显。民族宗教、档案史志、统计、气象、外事侨务、妇女儿童、残疾人工作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过去一年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总揽全局、坚强领导,离不开市人大、市政协的有效监督和鼎力支持,离不开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同心同德、齐心努力。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为南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全市人民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支撑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文旅产业发展没有实现高效益,高耗能、低附加值产业比重仍然偏大,引进优质项目、培育新兴产业任重道远;二是土地、环保、能耗等要素保障方面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严重制约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三是财政收支矛盾越来越突出,财政收入无法满足刚性支出的不断增加,“三保”压力巨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园区产业发展等资金投入不足。四是一些重大改革已步入深水区,攻坚突破和规范治理的难度都在增加。五是个别领导干部创先争优的“精气神”不足,谋划项目、招商引资、服务经济发展的意识和水平还有待提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2年工作安排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韶关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韶关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以及南雄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南雄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部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省委“1 1 9”工作部署,落实“改革攻坚规范治理·担当作为年”工作要求,主动服务融入“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探索“双碳”战略目标实现路径取得新突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围绕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以赴推进经济平稳发展。发展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提高老百姓收入水平是政府的首要工作。坚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特色支柱产业培育,加强项目储备建设,统筹财政资源,努力实现经济行稳致远。
一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始终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打好产业攻坚战。强化工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大力推动工业园区提档升级,争取通过省经济开发区创建验收。深入实施“腾笼换鸟”,完成4家低效企业增资扩产或闲置企业置换,完成高新区一期智慧化管理平台建设项目(第一期)建设。加快完善高新区二期道路、污水管网、蒸汽管网等基础设施,新建标准化厂房3.56万平方米,启动高新区二期智慧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扎实推进高新区扩园工作,完成园区二期及东拓片区规划编制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做好东拓片区首期3000亩用地储备。大力支持重点企业发展,推动澳中、国源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推动圣大、峰伟等一批续建项目加快建设,推动易胜、骏达等一批企业稳产达产。支持德科美、美瑞克等一批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完成技改投资2.6亿元。积极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大力引进优质大型药企和医疗器械企业。持续开展“暖企”行动,培育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家。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实施烟叶产业提升工程,完成黄烟种植6.08万亩、烟叶收购17.1万担,新建烤烟房240座。完成1.1万亩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建设高标准农田3.4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保持在52.2万亩以上。推进畜禽养殖转型升级改造,稳定生猪产能。推进丝苗米、南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科学规划建设银杏、辣椒、水稻等种苗繁育基地,壮大丝苗米、脐橙、茶叶、南药等特色农业。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发展新型农业技术,加强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模式县项目建设,做好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数字 农业试点工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持续推进帽子峰旅游景区、云峰山、泉水谷漂流度假村、鸦子寨森林康养基地、香草世界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争取打造一批3a级以上景区和品牌民宿。积极筹备2024年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系列活动,推进百姓堂布展开放,着力办好姓氏文化节、银杏旅游季等节庆活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研学旅游、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等旅游新业态,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南雄段)建设为抓手,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精品路线,推动有条件的村创建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指导有条件的经营主体申报省、市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深入推进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升级版”建设,大力培育电子商务骨干企业,孵化一批本土电商网红人才。加快整合邮政、顺丰和京东等快递企业仓储物流,完善市、镇、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进一步“降费提速”。
二是提升招商引资工作实效。完成新签约项目40个、总投资额100亿元、年度投资25亿元的招商引资任务。突出“精准”招商,树立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的理念,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出台产业链招商行动方案,编制产业链招商重点项目目录,主动对接省厅、高校、研究院、行业协会及中介招商机构,实行小分队靶向招商、产业链定向招商、清单式目标招商,策划实施好广州、深圳、东莞等目标城市招商推介活动,大力引进上下游供应链企业和配套企业。突出“专业”招商,统筹金融、工业等行业精干力量充实招商引资队伍,加强招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规范工作职责和流程,强化在实践中提升招商效率和服务意识,打造“专业、专职、专人、专注”的高素质招商引资队伍;建立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激发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出“效益”招商,制定招商引资项目质量评价和高质量企业入驻标准,对亩产税收和项目质量评分达标的优质企业优先供地,落实“一对一”项目跟踪负责制,加大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要素保障力度,促进签约项目早动工、早投产、早见效益,确保全年新开工建设21个项目,新竣工投产14个项目。
三是狠抓项目落地建设。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不断充实和完善市级项目库,确保在库项目保持在80个以上、总投资240亿元以上。强化项目建设要素保障,全力推进垦造水田、“三旧”改造、批而未供土地处置、闲置低效用地盘活等重点工作,大力推行“熟地等项目”“拿地即开工”,加快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应和农旅项目“点状供地”,着力解决用地难题;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强政银企合作,撬动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着力解决融资难题;优化项目用地报批、规划许可、施工图审等服务流程,着力解决审批、用能、环评等难题。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推进一批支撑性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大力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谋划推进井全高速(井冈山到全南)南雄段、雄乐高速等重大项目,稳步实施雄信高速公路、s516线公路路面改造工程、s342线全安至帽子峰段和市区过境段改建工程,完成y400线等14条乡道单车道改双车道改建工程。统筹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稳步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完成苍石、宝江、老坪田三大水厂建设和中部盆地联网联供工程,继续推进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扎实推进病险山塘除险加固和万里碧道建设。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深化“四好农村路”、数字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村内道路硬化。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电网改造,完成中低压配电网基建任务。实施新一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新建5g基站200个,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
四是加强财税收支管理。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巩固工业、房地产、烟草等行业税收收入,涵养地方中小税种税源。研读吃透《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紧密对接中央、省、市相关部门,积极做好专项资金、债券资金申报工作,主动承接上级改革事项,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政策向南雄倾斜。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持续压减“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优先保障“三保”和全市重大项目建设,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加强财政资金管理,通过管“钱”来管“事”,通过管“资金”来管“项目”。摸排梳理全市建设项目及资金来源情况,建立项目资金管理台账,将政府投资项目资金安排纳入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充分考虑财政可承受能力,加强审批管理,严控项目盲目上马,做到支出规模与发展阶段、财力水平相匹配。
(二)全力以赴筑牢粤北生态屏障。保护修复生态环境、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路径,也是南雄人民的长远利益所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聚力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南雄。
一是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坚决落实“双碳”战略,编制完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严格落实能耗“双控”目标责任及“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推进“两高”项目腾退转型。扎实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推行林长制,全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支持孔江国家湿地公园申报“国家重要湿地”,实施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完成高质量水源林造林1.1万亩、森林抚育6.8万亩。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开展湖口镇3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项目,实现全市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动态平衡。加强全域生态修复,完成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做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倡导绿色出行,新增一批充电桩,推进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机制,狠抓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实施空气质量提升行动,强化高新区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加强野外用火管控治理,确保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保持在96%以上。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行动,常态化落实“河长制”,完成36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下河段划界,推进城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地规范化建设和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稳慎推进小水电清理整改,继续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加强对已建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维护,全面完成总量减排任务。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加强固体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用地分类分级安全利用。
三是加快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快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以国家储备林项目为抓手,开展林业生物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建设,探索碳汇资源交易。加强全安苍石寨、江头青嶂山、澜河锅坑等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力争完成百顺白沙髻高岭土、澜河辉绿岩、梅岭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等矿权设置,实现矿产资源价值化。扎实推进华电光伏发电项目和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建设,大力争取朱安村风电二期和犁牛坪四期项目落地。全面梳理各镇(街)、各单位国有资产情况,建立健全管理台账。加快盘活竹博园、奥威斯等闲置资产。高水平推进“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改革试点,充分发挥原复烤厂、乐华陶瓷等资源资产效益。稳妥推进涉土资源出让。大力推动林下经济发展,做好油茶低产低效林改造。
(三)全力以赴推进城乡建设。推进城乡建设是增加投资、带动消费、均衡城乡发展、改善老百姓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举措。坚持城乡互促、产城互动,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提升城乡内涵品质和经济功能。
一是加快中心城区提档升级。坚持规划先行,完善县镇两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优化城市发展布局。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城市为目标,以北城区开发建设为重点,坚持统筹规划、片区开发,做好土地收储和项目拆迁工作,谋划供水、供电、垃圾处理、城市安全等市政设施综合设置,补齐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短板弱项,拓展城市空间、推动融合发展。以“绣花”的功夫加快城市更新步伐,深入实施县城品质提升“439”行动,科学合理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公共地下停车场、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等项目建设,坚决防止出现急功近利、大拆大建、破坏古村古迹等破坏性“建设”问题。扎实推进主干道供电、通信、有线电视“三线”下地,加快城区道路升级改造,打通水南桥头至莲开净寺道路。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充分挖掘城市要素价值,用好债券资金、金融资本,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深化文明城市创建网格化管理,严格城市管理执法,加大“两违”打击力度,常态化推动“六乱”整治,规范小区物业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二是推动镇域协同发展。全面推进“139 ”美丽圩镇建设,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增强各镇产业、人口吸纳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强化镇域经济管理功能,加强统筹引领,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镇域经济发展思路,对全市18个镇 (街)实行分类管理,明确镇域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推动镇域经济差异化发展,发挥镇域经济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充分利用各镇(街)的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坚持试点先行,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工业重镇、农业大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推动形成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镇域经济。加强镇域经济发展考核,开展定期监测、通报、评比,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推动镇(街)真正抓好经济工作。
三是打造乡村振兴南雄样板。结合镇村特色资源禀赋,编制完善全市和18个镇(街)乡村振兴规划。扎实开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接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分层分类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广泛动员国有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推动社会资本资源与乡村振兴需求有效对接。优化扶贫资产收益分配,完善驻镇帮镇扶村资金投入保障制度,推进乡村振兴车间建设,力争全市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落实乡村振兴“12345”行动,深入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农村污水治理攻坚行动,巩固提升“三清一改”,完成一批行政村“三线”整治,保障农村生活用水、农村电网供应等基本民生。突出抓好“九大攻坚战”行动,持续开展“四沿”区域、重点镇村农房管控风貌提升,推动乡村振兴“一片五带”创建,加强美丽乡村运营。加快推进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打造湖口镇长市村数字乡村模型。
(四)全力以赴深化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打破旧规矩、改变老思想、适应新形势,在新的发展阶段推动南雄新一轮发展的根本途径。坚持改革添力、创新赋能,为南雄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是充分释放改革动力源。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改革突破引领整体发展。深化宅基地管理、村集体产权制度、土地经营权流转等农村综合改革,完成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工作,积极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量化探索,加快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新增土地流转3万亩,盘活用好农村闲置的宅基地和农房,打造更多农村“三变”改革案例。全面落实“零门槛”户籍制度改革,保障农业转移人口权利,探索“三权”退出机制,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确保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推进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行动,创建15个镇村级供销社、10个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贯彻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优化国有企业管理结构。继续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教师县管校聘、高新区管理等机制体制改革,探索各领域人事薪酬和考评用人机制。加强与省、韶关市和赣州市有关部门沟通,谋划推动一批试点项目落地,全力打造粤赣区域合作示范区。
二是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倡导“店小二”精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一批镇级公共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创建一批韶关市镇级标杆大厅。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抓好市场主体退出制度的落地实施。加快推进“互联网 电子政务”,推行“一窗式”集成服务。规范建筑工程领域招投标程序,建立工程类审批事项帮办代办服务体系,推广使用省工程建设项目“一网通办”系统,实现企业办事“零跑动”。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建立完善常态化政企沟通联系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出台扶持政策支持工业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确保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验收。
三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扎实推进人才“带土移植”,吸引高层次人才团队带技术、带项目落地办企。支持精细化工、竹纤维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精尖产业研发和制造,培育大型骨干企业、行业领先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或韶关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以上。深入推进“5g 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积极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启动世界广府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谋划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广府青年在南雄创新创业。深入实施新时代“百团千才万匠”人才工程,落实人才优惠政策,培育和引进一批复合型技能人才,扩大本地青年人才有效供给。
(五)全力以赴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和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强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一是全力稳就业促就业。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举办技能工匠竞赛,加快打造“粤菜师傅·南雄名厨”“南粤家政·雄城月嫂”品牌,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500人。依托市中等职业学校和长市人才驿站,积极创建广东省“粤菜师傅”和“南粤家政”培训基地。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制度,保障农民工工资及时足额支付。推进根治欠薪联合执法常态化,拖欠农民工工资投诉结案率达98%以上。
二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强化教育督导评估,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发展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推进义务教育一体化优质学区和精品乡村学校建设,实施一批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改扩建。深入推进“双减”工作,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实施普通高中学校改造提质计划,推进市一中学生宿舍和运动场改建工程。推进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启动中等职业学校搬迁建设项目,完成广东江南理工高级技工学校实训基地建设。
三是提高健康卫生水平。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实现“六统一”管理,县域内住院率达到85%。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完善医疗设备采购流程,加快推进人民医院感染科改扩建及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建设项目,完成中医院医共体搬迁启用。全面推进省健康促进市创建,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稳步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新增1个省卫生镇、10个省卫生村。开展适龄女生hpv疫苗免费接种。组织实施好三孩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四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化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做好新博物馆及非遗馆文化布展。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完成80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深入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完成珠玑古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推进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开展非遗在校园、非遗 旅游演艺、非遗促乡村振兴等活动,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综合试点工作,创建青年友好型城市。
五是兜牢基本民生保障。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强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优抚对象基本生活保障,逐步提高补助标准。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和残疾人居家无障碍改造工程。加强退役军人权益保障,完成优待证发放。加快北城区安置房建设项目进度。实施陵园路公租房项目(四期),完成100套公租房建设。今年市政府将继续办好8件民生实事,具体事项由各位代表票选决定。
(六)全力以赴守好安全发展底线。安全稳定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是老百姓的根本需求,也是政府工作的底线。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防风险,强化红线意识、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筑牢经济社会发展安全屏障。
一是全力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压紧压实各方责任,严控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和关键环节,做到全链条、全环节、全流程精准防控。提高流调溯源、检验检测、信息收集和物资储备能力,不断健全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转换机制。持续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二是坚决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强化党政领导责任,明确部门监管职责,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全员安全教育培训,督促企业持续加大安全投入,进一步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突出工业园区、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城镇燃气等重点行业领域,制定完善“一图两清单”,全面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完成天然气企业规模化整合,坚决打赢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收官战。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完善立体化救援体系,进一步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最大限度降低事故灾害损失。加强三防应急体系建设,健全公共安全应急响应机制,推进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
三是全面推进平安南雄建设。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完善群众信访诉求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完成“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一期建设,健全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和多元化解机制。依法打击非法集资,持续做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清收,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坚决防范化解房地产、劳资和山林纠纷等领域风险隐患。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成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大力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电信诈骗等突出违法犯罪,深入推进整治突出毒品问题三年行动,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七)全力以赴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政府的工作作风和能力水平是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工作任务、获得老百姓肯定和支持的决定性因素。坚持改革攻坚、规范治理,大力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建设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政府。
一是从严治党,自觉接受党委领导。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过硬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上级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贯彻到底、落实到位。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确保政府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锲而不舍纠“四风”树新风。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强化审计监督,严肃财经纪律,打造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的政务环境。
二是担当作为,努力为南雄发展服务。按照韶关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的要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坚决整治作风“五弊”、冲破制度“五桎”、破解发展“五困”,聚焦民生“五盼”,努力推动各项工作创一流、争前列。加强政府系统干部抓经济发展、做群众工作、依法行政、应急处置、综合协调等能力建设,切实提高领导干部抓工作落实的能力。坚持实干实绩导向,加强督查考核,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执行落实体系,以“零容忍”态度祛除“中梗阻”“下梗阻”,确保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三是改革攻坚,勇于破解发展难题。聚焦制约南雄高质量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敢于较真碰硬,勇于自我革命,努力破解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完善“优商优企、惠商惠企”政策措施,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坚持“废、改、立”并举,规范完善政策制度供给,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迎难而上打好历史遗留问题攻坚战,分类分批清理,为高质量发展打开新的空间。
四是规范治理,确保政府依法办事。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政务服务、资源资产、财税金融、城镇建设、农业农村、安全生产、民生事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对标对表自查自纠,形成具体的任务清单和工作台账,压实责任,整改到位,进一步堵塞管理漏洞、规范权力运行、提升服务效能。严格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健全完善重大事项依法决策机制。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高质高效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切实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各位代表,同志们!唯有凝聚信念才能行稳致远,唯有努力奋斗方能开辟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砥砺奋进、勇毅前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探索“双碳”战略目标实现路径取得新突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附:名词解释
附件:
名 词 解 释
1.“12221”市场体系:建立“1”个农产品的大数据,以大数据指导生产引领销售,组建销区采购商和培养产区经纪人“2”支队伍,拓展销区和产区“2”大市场,策划采购商走进产区和农产品走进大市场“2”场活动,实现品牌打造、销量提升、市场引导、品种改良、农民致富等“1”揽子目标。
2.“12345”行动:1个引领(党建引领)建强组织体系;2大平台(集体经济平台、金融平台)壮大集体经济;3大抓手(人才科技金融、乡村建设、防返贫监测和提高农民收入)推动三农全面提升;4项改革(实施资源资产价值化改革、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新型城镇化改革、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市场化改革、积极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促建利益联结;5种机制(健全完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机制、建立试点先行“片”“带”联动机制、建立农民利益联结和共享机制、建立项目投入与资金管理的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健全督查考核评价机制)巩固长效振兴。
3.“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
4.知识产权“贯标”: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即企业按照国标的要求改造自身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通过第三方机构的评审考察,获得尊龙凯时注册的荣誉证书,以提升自身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加快企业竞争升级。
5.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即专业化与专项技术;“精”即产品的精致性、工艺技术的精深性和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特”即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与特色化;“新”即自主创新、模式创新与新颖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是全国中小企业评定工作中最高等级、最具权威的荣誉称号。
6.“双减”政策: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7.信访“三无”县:“三无”指无进京越级上访、无大规模集体上访、无因信访问题引发的极端恶性事件。
8.“双控”目标:能耗强度和能耗总量的控制目标。
9.“三权”退出机制:在保障进城落户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资格权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和折量变现、规范有序的方式,积极探索农民承包地、农村宅基地、集体收益分配权退出制度改革。
10.“三清一改”:农村三清是指清理农村废弃垃圾、清理池塘垃圾、清理畜禽养殖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农村一改主要是改变影响农村人民居住环境的不良习惯。
11.三管三必须: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
12.一图两清单:安全生产规划图、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安全生产执法清单。
13.作风“五弊”:一是存在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固化思维;二是存在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懒惰思想;三是存在纸上谈兵、争论纠缠的本本主义;四是存在不敢碰硬、矛盾上交的鸵鸟心态;五是存在推诿扯皮、人浮于事的蜗牛效率。
14.制度“五桎”:一是政策措施“过时”;二是规章制度“打架”;三是体制机制“滞后”;四是考核办法“粗糙”;五是问责体系“虚化”。
15.发展“五困”:一是营商环境“推拖绕”;二是资源开发“小散乱”;三是土地利用“等靠要”;四是产业培育“少弱慢”;五是城镇管理“脏乱差”。
16.民生“五盼”:一是教育质量有待提升;二是医疗水平有待提高;三是就业服务有待强化;四是兜底措施有待完善;五是社会治理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