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风险挑战
“十三五”期间,全县工业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但在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仍处于加速转型升级的量变爬坡阶段。
一是产业规模和产业集聚度有待提升。主导产业不强,产业链韧性较差,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无法形成休宁名片。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还存在短板,核心技术对外依赖度高,高端实验、检测检验等关键技术创新支撑平台缺乏,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三是产业数字化程度较低。整体生产智能化程度较低,行业信息技术应用仍处于初级或局部应用为主阶段,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应用滞后,缺乏技能型人才。四是要素保障不够。在资金、用地、用工等要素方面还存在需求缺口,不利于减轻企业成本负担,制约了工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章 总体思路与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围绕《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总体部署,坚持以结构深度调整、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第一动力,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产业迈向中高端为方向,以两化深度融合和智能制造为切入点,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并举、产业链向研发设计和制造服务两端延伸并举、企业品牌建设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并举、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具有休宁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为休宁县新型工业化及科技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重点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坚持创新引领,智慧发展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继续实施“机器换人”,实现技改投资稳步增长。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不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弘扬科学精神和徽匠精神,加快创新型县建设。
(二)坚持龙头带动,集群发展
聚焦智能制造、绿色食品两大主导产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倍增效应。以“链长制”为抓手,以产业创新为动力,以提质增效为核心,引导同类企业集聚,积极发展上下游关联产业、配套产业和支撑产业,有效融通供需链,全面提升价值链,带动产业链上各类中小微企业发展,打造一批具有休宁特色的产业集群、领军企业、拳头产品和高端品牌。
(三)坚持系统观念,协调发展
把握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融杭接沪发展的机遇,推动产业体系统筹规划和协同安排,立足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既要区域内部分工协作,也要区域之间优势互补,以优化提升为方向,不断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共同形成高质量的协调发展新局面。以产业共生为切入点,城市功能互补为载体,要素空间耦合配置为抓手,协同治理为保障,发挥产业共生效应、空间布局联动效应、区域治理协同效应。
(四)坚持集约高效,绿色发展
以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设为重点落实绿色工业经济发展,构建工业领域绿色制造体系。加强政策引导,依靠技术进步,强化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引导企业走绿色制造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着力构建循环型产业链,实现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五)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
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鼓励支持创新创业。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和创新人才引育,提高教育质量和劳动技能水平。鼓励依靠科技解决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问题,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使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按照新型工业化及科技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兼顾做大规模和提升质量双重任务,紧紧围绕做大做强智能制造、绿色食品两大主导产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工业经济能级量级“双提升”,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一)工业总量明显提升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速8%;“十四五”末,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0亿元,战新产业总产值突破30亿元。
(二)产业结构稳步优化
加快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十四五”末,全县工业化率达28%,两大主导产业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8%,高新企业产值占规上企业产值比重6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30%,战新产业产值增速高于规上工业3个百分点。
(三)企业主体更加强壮
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三品”示范企业,申报一批省级新产品、“安徽工业精品”,打造汽车及装备制造产品“单打冠军”、“行业小巨人”。“十四五”末,规上企业达1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30家,战新产业企业力争达22家,新增产值亿元以上企业5家,5亿元以上企业1家。
(四)创新能力加快提升
研发投入力度逐步加大,创新载体不断涌现,创新成效进一步显现。“十四五”末,全社会研究和开发投入(r&d)占gdp的比重达到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建设省级众创空间1个,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20%以上。重点实施3项重大科技事项,力争超70%规上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
(五)两化融合步伐加速
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升。引导基础电信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与工业企业深度对接合作,开展一对一诊断服务行动,培育支持一批“5g 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大力拓展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制造业产品、装备、生产、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推广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提高关键工序数控化比率。推动企业上云和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打造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
第四节 空间布局
“十四五”期间,加快推进以休宁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包含智能制造产业园、绿色食品产业园在内的“一区多园”发展格局,不断增强5个产业集群专业镇竞争力,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平台,持续提升主导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智能制造、绿色食品两大主导产业发展。
(一)休宁经济开发区。
围绕产业强县的发展战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业发展主阵地的承载能力,打造工业发展主战场。提高经开区行政管理效能,完善经开区与经开区发展方向区(溪口集中工业区、商山眉茶产业区)之间合作共建体制机制,创新用地、基础设施共建、财税、统计等合作模式,推动资源的有效整合,集中配套,降低投资成本,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延长产业链条。
(二)智能制造产业园
以芯屏新材料产业园、京阪日本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为基础,规划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园,新建智能化厂房、研发中心等配套设施。
(三)绿色食品产业园
推进新安源、迎客松啤酒退城入园,徽三农退郊入园,建设有机茶叶精深加工及衍生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园。
(四)商山眉茶产业园
规划建设眉茶产业园,纳入经开区发展方向区进行统一管辖。宣传引导商山镇本地茶企入驻,招引外地知名茶企入驻,打造集茶加工、包装、销售一体的集约高效的现代化茶叶加工集群。
(五)产业集群专业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