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推进传统农业现代化,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全方位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推进田长制工作落实,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全面实施撂荒地整治,加强耕地保护,推广高产高效示范种植,确保粮油果蔬稳定生产,促进畜牧业规模化发展;继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推进高标准农田和水利等设施建设。全力抓好2023—2025年国家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创建工作,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自然资源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
促进特色农业做大做强。以“工业理念”为引导,谋划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出台《荔浦市关于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奖补工作实施方案》,深入推进荔浦砂糖橘和荔浦芋两个广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荔浦马蹄、罗汉果、修仁茶产业、大棚蔬菜种植基地、生猪现代化养殖基地等10个重大项目建设。围绕精细化、高端化、绿色化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强化柑橘黄龙病整治,做好低产果园淘汰、病树砍伐等工作,采用高接换种、大苗移栽、营养袋苗等新技术,推广金秋金葵、脆蜜金橘、晚脐橙等柑橘新品种,发展壮大荔浦芋、罗汉果、“水稻 马蹄”等新产业。巩固提升猪牛羊禽、水产等传统养殖业,鼓励发展鸵鸟、山鸡、肉鸽、肉兔、鹿类等特色养殖。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建设项目,力争建设冷藏设施5.8万立方米以上。充分发挥马岭、双江等传统花卉苗木产业区优势,探索与长三角等先进地区对接,推动花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农技水平,加快良种选育和推广,推进农业向机械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抓好脱贫政策有效衔接。抓实“三保障一安全”[18]、兜底保障等工作,健全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发挥新型经营主体联农带农富农作用。强化脱贫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规范公益性岗位管理,提升就业帮扶车间建设扶持力度。
完善农业经营管理机制。发挥好马岭镇广安村“自治区乡村振兴改革集成工作优秀试点村”先进经验优势,推动农村土地改革、农村“三变”[19]改革等出成效、出亮点,强化农村“三资”[20]监管,认真组织开展下一轮土地延包、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农村人才培育力度,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资金、资产等形式入股企业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共同经营、规模发展、集体致富。
深入实施和美乡村建设。深入推进村屯规划设计及“三清三拆”[21]“四化五网六改”[22],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化农村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和清洁乡村三大行动,实现道路平整、村庄通透、乡村绿化,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和示范屯,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开展文化体育入乡进村活动,加快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三)大力推进项目策划落地,加速释放乘数效应
充分发挥项目投资的关键作用,科学谋划争项目、主动作为引项目、全力以赴抓项目,通过项目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投资和经济增长双赢。
做好项目谋划储备。继续安排专项经费保障,重点围绕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特色农业、工业产业等领域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力争谋划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占比达30%以上,产业项目占比达60%以上。密切衔接国家、自治区政策投向,加大“两新一重”[23]“工业振兴”“乡村振兴”“民生”等项目的策划包装力度,谋划一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和影响力较强的精品项目。
抓牢项目落地实施。列入2023年区市层面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76项,项目总投资364.8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4.91亿元。重点推进人武部新营院建设、荔浦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工程等一批市政建设项目。积极争取怀湛高铁、柳韶铁路途经荔浦并设站,争取列入湘桂运河项目规划建设范围。重点推进阳鹿至贺巴(荔浦段)连接线、全州(湘桂界)至容县(粤桂界)并行线平乐至荔浦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启动从江-融安-荔浦高速公路(阳朔至荔浦段)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大小外环”[24]与城市道路连接线建设。推进县道提级改造,织密农村公路网络,打造城乡半小时交通经济圈,农村公路网络计划投资4500万元。抓好水利项目建设,推进大江水库除险加固、大江灌区节水改造等国家、自治区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入水库除险加固及中小河流治理等水利工程建设资金9600多万元。加强电网项目建设,预计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强化项目申报管理,规范政府项目建设,坚决避免项目风险。
强化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探索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和“拿地即开工”改革以及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深化耕地占补和进出平衡,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等重点地块收储力度,为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用地保障。强化项目建设能耗、环保、用林指标及水、电、气、路、通讯等要素保障,加强城市、园区规划建设和产业项目衔接,优先安排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紧盯国家、自治区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全力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政府专项债、一般债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等专项资金支持;强化政金企对接,用好用活金融政策,提升金融服务项目建设质效;充分利用国家绿色金融信贷政策,多途径拓宽融资渠道,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好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