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新兴产业集群。锚定先进制造业发展方向,立足本地特色优势,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电子信息、铁基和钼基金属材料、绿色食品等领域,系统推进企业—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推进六安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培育壮大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氮化镓半导体激光芯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加快数字化转型,力争实施技改项目400个。引导钢铁、建材、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企业发展绿色制造,争创国家级绿色工厂1-2家。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倍增行动,新增“小巨人”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0家。

  实施“积树成林”工程。培育优质企业梯队,新增入规工业企业160家以上,力争亿元企业达330家、10亿元企业达25家。引导本地企业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有效提升近地配套率。持续推进停产半停产企业帮扶,市场化、法治化盘活退规企业存量资源,形成新的增量。

  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聚焦主导产业和发展定位,推动产业园区深化改革、错位发展。优化空间布局,突出“亩均论英雄”,全面盘活批而未供、供而未用、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不断提高容积率、投入产出效益。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建立“园区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强化土地、用工、融资、能耗等要素保障。积极稳妥推进开发区社会事务剥离。深化园区合作,推深做实六松产业园、六金化工园、合六(金安)市际合作园、合霍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完善园区功能,加强道路、供水、电力、通讯等设施建设,强化污水处理。

  (二)不断扩大有效投资

  抓好招商引资。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市级统筹,压实县区、园区主体责任,强化市直单位服务保障。推动招商专业尽调和部门联合预审前置,提升细分产业识别、把握的专业能力,防范产业发展方向、技术路线、市场变化等方面风险。突出强链延链补链,深化与主导领域行业商协会交流合作,新签约10亿元以上项目50个、30亿元以上项目16个。强化市县(区)两级基金联动,做优做强产业基金,支持重大产业项目落地。调整优化考核办法,突出主导产业契合度、投资完成率、落地转化率等指标,夯实招大引强、实物工作量导向。

  抓牢项目建设。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重大投资项目分级调度机制,优化要素保障,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70个以上、竣工120个以上。强化项目谋划与储备,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专项债券、新增国债。推动六钢物流园、金寨光伏新能源智能制造基地、迎驾贡酒数字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天海汽车电子高端线束、航特新能源、中煤六安电厂、欣奕华电子新材料、多利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重大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加快建设和襄高速、六庆铁路、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淠河防洪治理等工程。开工建设和襄高速天堂寨支线、霍邱港区周集综合码头。推进长丰至固始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建成金安通用机场。

  (三)积极推动“融长入圈”

  深度融入长三角。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主动作为、系统谋划,加快建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基地、长三角旅游目的地、长三角康养基地、长三角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聚焦长三角优势资源,加强园区、产业、科创等领域合作,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关键配套企业。瞄准长三角“菜篮子”“米袋子”“油瓶子”“果盘子”需求,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供应能力。

  深化与上海对口合作。常态化开展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交流,推进对口合作事项落地落实。聚焦六安所需、上海所能,深化产业协作,谋划实施一批标志性合作项目。发挥青山绿水优势,争取入列沪皖共建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

  全面链上大合肥。围绕基础设施、产业链接、公共服务、园区合作等重点领域,清单化、闭环式落实合作事项。紧盯汽车首位产业,发挥区位配套优势,加快打造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全国知名的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自主创新和产业化高地。加快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及六安北站、金寨东站、南溪站建设,建成合霍阜高速霍邱段。加强公共服务协同,在更多领域实现“一码通域”。

  (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深化集团办学,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县域内城乡校际差距。发挥优质高中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县域普通高中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巩固提升“双减”成果,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暑期托管服务质量。强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引导职业院校毕业生本地就业。规范民办教育,办好特殊教育,推进老年教育扩容增量。支持六安技师学院、金寨技师学院争创高职院校。加快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新校区建设。开工建设安徽艺术学院迎驾艺术产业学院。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实施规上制造业企业“两清零”行动,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15%以上。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推动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务实推进安徽工研院六安院、安大科技园六安分园建设,加快工大智谷(六安)落地;优化整合研究方向相近、关联度较大、资源相对集中的研发平台,共建公共研发中心,集中力量解决产业细分领域企业急需的公共研发设备、共性技术难题。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服务。

  强化人才支撑。加强政校企合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打造区域性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深化“柔性引才”等举措,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人才季”等活动,壮大产业人才、青年人才队伍。新增技能人才2万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优化服务保障,充分调动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造的积极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尊龙凯时注册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984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